2021 年11 月,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的团队调查了全国30 多万小学生,发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升很多,大部分孩子出现“四无”的状态:学习没动力、对真实世界没兴趣、社交无能力以及对生命价值无感受。我以为,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治未病”。即在学生心理未出现问题时就引导他们塑造强健的心灵,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作为班主任,我除了通过“心情日记”了解每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的体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排解他们的负面情绪,给予他们生命的能量;通过“问题宝典”指导他们处理关系,解决问题,着眼于对学生人际情感关系的建立和支持;借助“行读课程”增加他们对自我的确认和生命的感受,除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之外,还不断丰富班级课程,让学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接班没多久,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天放学后,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校门口逗留。经过调查才得知,这些学生的家长都非常忙碌,很晚才能下班来接孩子。这段时间,学生就只能在校门口徘徊,甚至追逐打闹。考虑到学校门口就是交通主干道,学生在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我决定让他们放学后留在教室里。
但学生留在教室的这段时间由谁照看?如何安排?我想到了家长。于是,我在班级群里发布了“招募令”,招募愿意提前半小时下班来照看孩子的家长,同时,对他们的照看提出要求:必须带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既可以理解为“运动”,也可以理解为“劳动”,还可以理解为“思维运动”,甚至可以理解为“只要不是坐在座位上做作业,做什么都可以”。于是,家长集思广益,和老师一起开发出了“半小时课程”:每周二由以恒妈妈带领孩子们阅读;每周三是美食课,妈妈们轮流带孩子们做水果捞、寿司、饼干等——没错,我们班里有微波炉和烤箱等设备;每周四是运动课,爸爸们带学生打篮球、踢足球、玩撕名牌游戏;周五是我的手工课,我会带着学生做手工、做实验。
8 年前的“半小时课程”,实际上是当下“课后延时服务”的雏形。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让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互相融合,从而让知识有了生命的温度。
有一段时间,小乐经常会对同学愤愤地说:“学校一点都不讲信用!老师也不讲信用!哼!”我听到后非常生气,第一反应便是:“学校怎么不讲信用啦?”没想到,小乐更加生气了,很冒火地向我道出了原委。原来,一场大雨让四年级男子足球赛止步于冠亚军决赛,小乐和队友盼望着雨过天晴后能够重拾赛事,决一胜负,谁知道等了一周又一周,迟迟没有等来足球比赛的消息,他的情绪也由失望难过升级到了愤怒。而我显然没有懂他,说了一句:“不比就不比了,有什么好难过的?说不定比了也拿不到冠军,现在这个结局不是挺好的嘛!”说完我就走了,完全没有顾及小乐的感受。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一年后,我又一次听到小乐讲同样的话,而且愤怒之情更甚。这一次,我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说:“我知道你还一直记挂着四年级的那场足球赛。”在得到他的肯定答复后,我表达了理解和同情之情:“的确很遗憾,都已经到冠亚军之战了。你那么喜欢足球,那么渴望赢一场比赛,心里一定非常难过吧?”他低下头,沉默不语。我给他建议:“既然那么期待冠亚军之战,你可以和体育老师商量,看能不能把这场比赛续上。”他听后眼睛里闪耀着惊喜的光芒:“我们真的可以这样做吗?”我朝他点了点头。他兴奋地在教室里尖叫起来,约上队友去找体育老师。
体育老师非常支持他们的行动,但因为快期末考试了,其他班都不愿意接受挑战。孩子们又一次陷入伤心失望之中。这一次,我想给他们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于是,我对他们说:“现在没有班和你们比赛,你们打算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人提议:“要不,咱们班自己组队来一场内部冠亚军之战吧!”“好的,我同意!”于是,全班同学行动起来,有的同学找外援,有的同学开始做海报,写下了令人心动的文案:
一年前,
一群足球小子,
止步于冠亚军之战。
时间的车轮不断向前奔跑,
一年后,我们将跨入中学的大门,
遗落在岁月里的赛事,还能重新拾起吗?
童年里的那个足球梦,是否能圆?
6 月14 日,与猫国少年一起,
以一场足球赛的形式,
告别陪伴我们多年的绿茵。
爸爸妈妈们也没有闲着,为孩子们订购足球服,准备擦汗巾、云南白药等,甚至还有家长悄悄准备了香槟和奖杯,想给孩子们一个正式而不失隆重的比赛。
比赛那天,全校体育老师都来了,他们有的做场外指导,有的主动担任裁判。我们班家长和所有学科老师也来了,大家一起为学生加油助威!在之后的总结会上,我对他们说:“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抱怨和表达愤怒除了发泄情绪之外,对于解决问题起不到任何作用。”经此一事,孩子们成长不少,做事会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宣泄情绪了。毕业的时候,我收到了小乐写给我的留言卡,上面写着:
是谁,带领我们共煮一锅石头汤?
是谁,带领我们驰骋天淼山庄?
又是谁,带领我们走进神秘的仪征气象局?
是谁,把有始无终的足球赛给续上?
是谁,激励着全班同学绽放最美的自己?
又是谁,通过共记一本日记,提出“一家人、一个梦、一起拼、一定赢”?
她,就是我们猫国的老班——王老师
……
一句话,一件事,因为精心的设计演化成一门课程。它不仅解开了学生的心结,更让他们学着在遇到问题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更凝聚起一群人的力量来成就一个人的梦想……课程的原意是“跑道”或“道路”,但在我看来,道路两旁的风景也是道路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道路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行走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指向未来,同时也指向当下。这正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真正来源。
与自然疏离可能会使儿童的感官逐渐退化,造成诸如肥胖症、注意力不集中和抑郁等后果。那么,如何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改变儿童远离自然的趋势,让他们健康成长呢?我以为,按照气候的节律去感受周遭的变化不失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建立联系的好方法,这便是我开设“农历课程”的初衷。
伴随着猫国4 年生活的,是“农历课程”的4个阶段:“人生社会有节”“生产生活有时”“自然万物有令”“人生人性有气”。这4 个阶段,既呈现螺旋上升的序列关系,又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年级是“人生社会有节:跟着农历学民俗”。我带着学生在中秋节做月亮饼,在重阳节做重阳糕,端午节缝制香囊、包粽子……四年级是“生产生活有时:循着时令玩种植”。我们在惊蛰翻土、松土,郑重地将种子种到花盆里,静静地等待着它们破土而出。一年时间,我们随着时令种植蔬菜,培育花卉。立夏时节,我们种荷花;立冬时节,我们拔萝卜,腌制萝卜干;小寒,人人种下水仙,看凌波仙子吐芬芳。五年级是“自然万物有令:跟着节律学物候”。我们走出教室,观察物候,记自然笔记。我们曾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用9 个星期的时间定期观察操场边的一株樱花树,看着它从含苞开花到结果长叶。六年级是“人生人性有气:循着节气学气节”。我们走出校园,走向天地自然,走向大千世界。我们去溧阳和宜兴追“竹”,我们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并循着东坡先生的足迹去海南,到常州东坡公园、舣舟亭……
4 年的时间,我们班从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成绩在年级倒数的班级一步步逆袭成为学校的榜样班级,各科成绩名列前茅。真教育不是为了分数的教育,而是遵循“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常识,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分数于真教育而言,是必然的结果和额外的奖赏。以下是我记录的清明课程笔记——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放假前一天,我带领孩子们诵读了杜牧的《清明》,了解了清明习俗。大课间活动时,其他孩子都去跳绳了,冰冰和几个孩子却围在一棵海棠树下。我好奇地走近一看,发现他们用石子、树枝给几天前“下葬”的蜜蜂新筑了一个坟茔,添了新土,插了海棠枝。冰冰跑到桂花树下捡了一些桂花果实堆放在蜜蜂的坟前。“蜜蜂喜欢吃这个吗?”我问。“哦,对哦,蜜蜂是吃花蜜的呢。”冰冰若有所思地走开了,再回来时,手里多了一捧桃花。担心我批评她随意采花,冰冰还不忘加一句:“我是在桃树下捡的。”她把这些花撒在蜜蜂的坟冢周围。这个过程不就是我上午讲的清明祭扫仪式吗?
农历课程开设至今,已经走过5 个节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自然越发敏感,对周遭的事物多了悲悯,对生命多了尊重与理解。他们发现受伤的青虫会带回家喂养,直至它破茧成蝶。他们会救起路边的一条蚯蚓,放进自己的菜地。他们会为一只死去的蜜蜂难过,并郑重地为它举行葬礼。他们常常会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我一直以为,无论这个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革,科技创造什么样的奇迹,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永远不会改变。我希望,关注自然,与自然对话能够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生命的终点系着自然。
新教育认为,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通过他们的共同生命体验,成为有德行、有审美、有情感和有能力的人。也就是说,小到一粒种子,一片树叶,一句话,一件事,大到一个人的一生,整个宇宙的运行,只要我们的教育者带着明确目的,自觉地去设计和应对,它就能以课程称之。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我在班级里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把一次次偶发事件的处理变成一个个即时课程;把一些特殊问题的解决变成一个个长线课程;本着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的初心,把天地万物变成为期4 年的超长大综合课程……一系列课程使班级这个生命场充满了活力。综观这些课程,不难发现在我们的课程中,起点处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处,还是人,是人的问题的解决,是人的幸福完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