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宝,陆 瑶,王晓宁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学校办公室,河北 廊坊 06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为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应把科学家精神培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用心构筑育人新样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主要培养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应用研究的人才。为更好回答 “钱学森之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时代科技新人。
科学家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①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是科学家群体优秀品格的高度凝练,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其具体表现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②科学家精神的提出不仅赞扬和肯定了科技工作者作出的突出贡献,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作为首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科学家精神,有其丰富和深邃的内涵,其蕴含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种精神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使学生补足精神之钙,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研习惯,实现科研育人。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地、科技创新人才的产生地,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科研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校园文化生态的需要。
应用型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在传授理论的基础上,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性,着重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明确自身办学特色。科学家精神中由爱国、创新精神发展出来的协同、求实、奉献、育人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学报国情怀,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即通过深化科学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对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助力科技人才培养。
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科学真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实现我国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不竭动力。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培养的人才以应用为前提,既要掌握应用性技术技能,又能进行创新性设计研究。高校是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发源地,融入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创新协作意识,坚持正确的科研思路,助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科技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从“科学救国”到“向科学进军”,再到“科学的春天”,近一百年来,中国一代代科研人员科学报国、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从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凝练出了科学家精神。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技术深刻影响国家的前途发展,我们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伟大事业要以伟大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深刻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根本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与时代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以优秀科学家为榜样涵养学生,培育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助力科学技术发展,实现科技强国这一伟业。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创新是第一要义。科学家精神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部分,是引领人们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力量源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习科学家精神既可以让学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又能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社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科学家精神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有力保障。科技工作者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情,将探求真理作为毕生所求,不畏挫折,敢于试错,甘做“冷板凳”,力争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他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随意变换研究方向,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阵地,融入科学家精神教育,可以促使师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崇尚民主,坚守诚信底线,戒骄戒躁,破除科研领域的“圈子”文化,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校园生态,引领更多师生投身科技事业,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笔者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河北省七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调研,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1247份,有效问卷1247份。集合数据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科学家精神受到了广泛关注,不少高校陆续将其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科学家精神内涵和第一要义认知不清,仅有14.76%的学生对科学家精神非常熟悉,说明当前仍存在高校对科学家精神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部分院校教职工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将其运用于教书育人全过程不够到位。仅有46.75%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教师具备科学家精神的基本要素,有65.5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谈及过科学家精神,课上讲述内容主要围绕科学家的光荣事迹、精神内涵以及对青年人的思想启发展开,但未能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更深层的素材,以此让学生感同身受、入脑入心,使授课内容更生动形象。
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认为所在院校仅仅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科研科普活动举办频率较低,在其培养方案中没有单列关于科学家精神的专门课程。校园文化设施方面,有4%左右学生反馈其所在高校未设置科学家精神文化设施,有40%的学生认为其所在高校科学家精神校园氛围不浓,未将科学家精神形象生动地融入科技竞赛、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当中,部分高校科学家精神融入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数字化技术层出不穷,高校在科学家精神培育过程中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有学生反映在新媒体客户端中看到关于科学家精神的内容较少,课堂中也缺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未能实现教学延展,没有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将微课、慕课、新闻视频内容有效融入其中。
产学研合作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要路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产学研协同缺乏合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高校未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实践当中,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缺乏合力,由此会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要求存在偏差,影响科学家精神培养效果。
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对于培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科学习惯、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发挥着积极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科技强国意义深远,如何将科学家精神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二字,要从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家精神培育要遵循这一规律,贯穿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学生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的培养和潜心研究、严谨治学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将科学家精神内涵融入培养方案,按照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等课程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地将科学家精神分设于不同的学期和学年,实现全过程培养。如一年级注重科学家爱国奉献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家国情怀,把自我成才融入国家复兴中,实现个人与国家的共同发展;二年级可以注重科学家精神的求实协同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追求真理、严谨治学、集智攻关,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三年级可以在实习实践中注重科学家创新精神的培养,以适应国家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需要;四年级可发掘科学家求实精神,营造“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防止学生被学术不端事件侵蚀意志。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育人效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并重,而科学家精神注重精神塑造和素质提升,科学家精神的融入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融入科学家精神要发挥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作用。首先,要将科学家精神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科学家精神的六种精神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在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科研诚信教育中涵养学生品格。其次,科学家精神培育不能局限于思政课,要覆盖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任课教师要结合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使其内涵、特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优化课程内容,形成科学家精神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助力社会发展。此外,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也要分析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专业之间的独特性,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将时下科学热点事件分享融入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以获得最佳育人效果。
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不能简单在课程中加入科学家精神内容,而要优化课程内容,彰显精神内涵和专业特色。
首先,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一是可以开设通识课程,以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优秀科学家先进事迹,面向全校开设科学家精神必修课与选修课,深化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政治认同。二是丰富教材内容,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学校先进人物事迹提炼到教材和课程教学中,发挥科学家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三是创新教学手段,可以通过邀请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学生互动交流,加强学生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建立学生与科学家们的感情纽带。
其次,把科学家精神纳入社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家精神是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产生的,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科学家精神的培养也应注重实践教学,把科学家精神融入学科实践与社会实践之中,使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走进科学研究基地,各学科可结合专业特色,带领学生进入学校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重要科研基地,通过实地实景参与实践,激发学生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动力。二是参与科技创新,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投入科技创新实践当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使学生深入企业一线,组织见习实习,提升科学家精神育人效能。
就目前科学家精神培育整体情况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形式较为单一,多以传统的课程教学为主,为进一步使科学家精神培育落实落细,必须采取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
一是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科学家精神培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中广泛采用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由学生挖掘整理科学家成长历程,通过学生分享、教师引导的方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成为知识的获取者、探究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是要挖掘和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科学家精神培育的立体传播,引进一些关于科学家精神教育教学的影音视频资料,如《科学追光者》《薪火——致敬科学家精神》《院士印迹》等网络在线课程资源。同时,为弥补线上学习交互性差等不足,高校应积极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构建双师课堂,在线下学习中以“最美科技工作者”“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等主题为载体,增加交互式、体验式教学,创作编排反映科学家精神的文艺演出,创新科技育人形式和手段。
三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家精神是几代科技工作者在不断科学实践中凝结的宝贵资源,科学家精神培育不可脱离实践。为此,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搭建科研实践平台,如实施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师生合作等培养模式,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拓宽路径,丰富实践内容,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合作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的精准理解。
四是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首先,为进一步使科学家精神入脑入心,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将科学家精神纳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论坛、学术报告、创新创业大赛、社会调查研究和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使其了解科学发展背后的故事,将行走的思政课堂与专业学习、价值引领充分融合。其次,邀请院士专家、老科学家走进校园、走近学生,学校应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科协平台的作用,积极培育学生科研团队,激发大学生科研热情。
五是要强化文化育人能力。首先,要提升学校硬件设施,依托实验中心、科技馆所、科学家精神展示长廊和科学家雕像的搭建,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其次,要加强学校软件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教学机制,拓展科学家精神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对“人民科学家”精神的宣讲,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精神的魅力。最后,要营造一个团结协作的科研氛围,可以通过组建理论型、学习型、宣讲辐射型的学生社团,引导学生与团队成员进行学术探讨和思想碰撞,让学习科学家精神在学生群体中蔚然成风。
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经验,将其融入应用型高等教育,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科技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在探讨科学家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分析探究了其融入路径,需要强调的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率先垂范,在身体力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因此,高校在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教书育人规律的同时,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下,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勇攀科研高峰的理想信念,营造人人热爱科学创造,事事讲科学家精神的氛围。科学家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的作用,助力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注 释:
①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钢铁业,2020(10):3.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