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军
(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憨班保护站,甘肃舟曲 746301)
甘肃省舟曲县作为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地之一,林业育苗技术与造林方法的研究对于该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及土壤贫瘠等特殊条件,传统的育苗技术和造林方法在该县面临许多挑战。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木材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舟曲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研究该县的自然条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制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综合措施。这不仅可以提高木材的产量,还能够有效维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为该县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海拔173~4 504 m,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全县总土地面积29.80 万hm2,其中林业用地12.20 万hm2。由于地处暖温带区,尤其是白龙江海拔2 200 m、拱坝河海拔2 000 m 以下的半山和河谷地带光照充足、温暖湿润,舟曲县非常适合多种林果树的生长发育,为当地大力发展林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截至2021 年底,舟曲县共有林果栽培种植面积0.75 万hm2,年产量1.34 万t。栽植的树种主要有核桃、花椒、苹果、桃、梨和葡萄等。其中,花椒和核桃的种植面积最大,分别达到了0.28 万hm2和0.26 万hm2。近年来,舟曲县人民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大力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的契机,通过为当地种植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大力扶持当地林业的发展。
舟曲县位于长江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加之当地降水比较充足,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比较贫瘠且多石。这种土壤特点不利于苗木的生长,影响苗木根系的发育和养分吸收。土壤贫瘠导致苗木在生长过程中可吸收的养分有限,进而导致苗木生长缓慢,且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较弱。多石的土壤结构会影响苗木根系的生长,限制根系在土壤中的扩展,从而影响苗木对水源和养分的吸收,甚至导致苗木因干旱而死。此外,严重的水土流失也会导致苗木在生长过程中面临被冲刷的风险。因此,针对舟曲县土壤特点,须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土壤条件,如进行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肥料或进行补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2]。
针对舟曲县土壤贫瘠的特点,水培和扦插是适合的育苗技术。水培技术是一种在无土的条件下进行植物栽培的方法,水培系统会定期为苗木提供营养液,保证苗木获取必要的养分和微量元素,同时可以减少苗木由于土壤条件不佳产生的病虫害[3]。而且在水培系统中,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苗木的生长环境,包括养分的类型和数量、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提高苗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扦插技术则是一种借助植物的部分组织(如茎、叶)进行繁殖的方法,在扦插时,选择健康、成熟的优良母树的枝条作为插条,插入特定的基质中,如泥土或其他适合生根的培养基,插条就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生根发芽,形成新的植株。对于舟曲县来说,扦插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优良母树的遗传资源,快速繁殖出大量木。不仅可以节省种子资源,还可以提高苗木的整体质量。这些技术不仅可以节省土壤资源,而且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和成活[4]。
舟曲县水资源有限,为了解决舟曲县育苗过程中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可以引入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技术和微喷灌技术等。滴灌技术使水滴缓慢均匀地滴入苗木根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浪费。微喷灌技术则通过微小的喷头将水雾化,使水分均匀地覆盖苗木周围的土壤,避免水分的过度消耗。这些技术能够减少水的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从而满足育苗期间苗木对水的需求。
舟曲县气候条件多变,温度和光照对苗木的生长和成活有重要影响。通过调节苗床的覆盖物和加温设备来实现温度的控制,使苗床保持在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内。通过控制苗床的遮阳和补光,确保苗木获得适度的光照,增强了苗木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提高了苗木存活率[5]。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是造林成功的关键。针对舟曲县气候干旱和土壤贫瘠的特点,应该优先考虑采用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的树种进行育苗和造林。例如,柽柳、沙柳等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干旱环境下生长良好,因此可以成为舟曲县造林的主要选择。比较柽柳和沙柳在舟曲县的生长情况可以看出,柽柳生长性能更好,平均年生长量达到30 cm,枝条数达到15 根,叶片面积达到150 cm2,生存率为85%。沙柳的生长情况稍差,平均年生长量为25 cm,枝条数为12 根,叶片面积为120 cm2,生存率为80%。相比之下,柽柳更适宜在舟曲县种植,其生长性能和适应能力较强。
传统的造林方法在舟曲县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直播是一种常见的造林方法,但在舟曲县的干燥环境下,直播的播种成功率较低。植株容易受到干旱、风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造成苗木的大量死亡。间伐是另一种传统造林方法,它是通过在现有森林中间隔去除一部分树木,促进剩余树木的生长和更新。然而,舟曲县的树木密度较低,间伐方法的效果有限,无法达到理想的造林效果。
针对舟曲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需要探索适合的造林方法。采用苗圃育苗后定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苗圃中,通过控制水分和养分供应,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然后将培育好的苗木移植至实地进行定植。条带播种也适用于舟曲县,通过开辟条带状的播种区域,提高树木的存活率,增强抗旱能力。
栽植密度和间距的设置对于舟曲县的造林成功至关重要。栽植密度过高会引起树木之间养分和光照资源的竞争,而栽植密度过低则不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和提供足够的风力阻隔。因此,需要研究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和间距,以促进树木的正常生长。如表1 所示,笔者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得知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柽柳的平均树高、胸径、存活率逐渐降低。因此,舟曲县适宜的栽植密度为1 500 株/667 m2,间距为0.8 m左右,在保证柽柳生长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表1 不同栽植密度和间距对柽柳生长的影响
加强土壤改良和肥料管理,是当地提高造林成功率的关键措施。1)加入农家肥、堆肥或绿肥等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2)根据选择的树种特性和需求,合理施用化肥,保证树木能够获得充足和均衡的营养。在施肥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树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因此施肥的类型和数量应该根据树木的生长状态和土壤的营养状况灵活调整。在施肥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避免过度施肥而导致土壤盐分累积和环境污染。3)为了实现土壤改良和肥料管理的最优效果,还可以考虑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肥技术,确保肥料能够更加精确和有效地被树木吸收利用。通过对土壤进行综合改良和精细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舟曲县土壤贫瘠的限制,为树木的健康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造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仅是一项生态恢复行动,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在造林工程完成后,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效益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步。1)生态效益的评估是评估的重点。通过对比造林前后的生态指标,如植被覆盖度、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状况等,可以直观地了解造林工程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实际成效。此外,对造林地的气候、水源保持、土壤保持等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可以全面掌握造林工程的综合效果。2)经济效益也是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详细核算造林工程的投入产出比,包括造林的直接成本、维护管理成本及造林带来的经济收益,如木材产值、非木林产品价值等。综合评估这些因素,能够更准确地了解造林工程的经济可行性和进行长期盈利预测[6]。
为了实施综合措施,改善舟曲县的林木产量和生态环境,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步骤和方法。
1)树种选择。根据舟曲县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如柽柳和沙柳。2)苗圃育苗。在适宜的苗圃中进行育苗,控制水分、养分和温度,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3)定植方式。选择合适的定植方式,如苗圃育苗后定植,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4)栽植密度和间距。研究合理的栽植密度和间距,以促进树木的正常生长,提高林木的产量。5)技术管理,采取科学的技术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定期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保障树木的健康状态。
为验证综合措施的实施效果,探讨其对于林木产量和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笔者进行试验研究。实施前后数据如表2 所示,具体来说,木材产量平均每667 m2增加了15 m3,树木的枝条生长长度增加了50%,植被覆盖率提高了20 个百分点,这不仅为动植物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栖息地,同时有助于土壤保持和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含量也提高了5 个百分点,进一步证明了综合措施带来的环境优化效果。
表2 综合措施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平均值)
综合措施的实施对舟曲县的木材产量和生态环境改善造成了显著影响。通过增加木材产量和枝条生长长度,能够提高林木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积累。同时,良好的植被覆盖率能够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此外,综合措施也有助于改善树木的健康状态,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木材产量。综合措施的实施效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质量、气候条件、树种选择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综合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林木产量,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为舟曲县的可持续林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然而,为了进一步优化措施,有必要深入研究土壤质量、气候条件和树种适应性等因素对综合措施效果的影响。此外,还可以探索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推进舟曲县林业的持续发展。通过持续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创新,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