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姗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
目前,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质量普遍不高。自然方面,存在水资源、地形和土壤条件的限制,即水土资源南北分布不均,难以确保耕地灌溉水源;山地、丘陵面积大、地表崎岖,耕地少,耕地坡度大;土壤瘠薄、盐碱化等,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和耕地的产量。人为方面,乱占耕地、人为挖损耕地、污染耕地耕作层等耕地破坏行为时有发生,包括不合理使用耕地,过度开发土壤,滥用耕地资源;人为挖损、压占造成耕地无法耕种;以及在耕地耕作层上过量抛洒肥料,使土壤耕性变差,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等。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存在耕地质量等别不高、耕地细碎化问题突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耕地面积较小及耕地产能不高等问题,质量有待优化[1]。为有效改善耕地质量,优化耕地结构,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土地整治项目应运而生。
土地平整工程是指通过拆迁、土方工程等对土地表层状况进行改造的工程措施。土地平整工程通过土方调配、削高填低来平整土地、重新划分田块,提高田块平整度、规整度,使田块达到作物种植、灌排顺畅的要求,改善农田耕作条件,可以极大地促进耕地质量的提高。土地平整后,小田并大田,土地细碎化得到一定治理,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耕地面积。在工程设计中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田块类型和施工方案,如当项目选址于缓坡地,地形起伏较大时可建设梯田,以改善立地条件[2]。
土壤盐碱化、酸化和重金属污染,不仅不利于耕地的利用和发展,而且会造成耕地地力不同程度的退化。为了改善植物生长的立地环境,土壤改良工程应运而生。土壤改良工程主要通过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对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进行调整,改善土壤的功能、改良盐碱地、修复土壤,提高土壤的养分和肥力,提高土壤的生态活性,使改良后的土壤适宜种植,显著提升耕地质量[3]。
随着现代化农田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积极引进农业生产先进设备势在必行。田间道路工程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机作业的需要,以及物资运输、机械操作的需求。田间道路工程能够优化机耕道、生产路的布局,通过新建、整治田间道与生产路,构建便捷高效的田间道路体系,提高田间道路密度和连通度,提升项目区道路通达度,从而提高耕地利用条件和管理水平,进而提升耕地质量[4]。
农业灌溉与排水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耕地作物的产量亦与灌排条件息息相关,因此土地整治项目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至关重要[5]。为了降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对耕地的影响,需设置好灌溉和排水条件,解决水源供给困难、排水不畅等问题,满足作物对水的需求量,提高灌排效率。灌溉与排水工程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可以有效改善农耕的用水问题,对耕地产能起到明显的提质增效效果。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等。通过实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可以预防和减少农田的自然灾害,保持和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保障农田生态系统安全。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整治区生态环境条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良性发展。
2021 年,广东省耕地面积189.87 万hm2,人均只有0.015 3 hm2,不足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5。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2021 年末广东省平均耕地等级为4.27 等。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21 年广东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表
目前,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耕地质量等别不高。广东省珠三角地区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立地条件、农田设施条件较差,基础地力较弱,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2)耕地细碎化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耕地零碎、分散、大小不一,田坎和地块界线较多。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细碎化的耕地难以耕种,农田布局差,田间道路、排灌设施等无法优化布置,机械化耕作及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无法普及,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率。地块数量多造成农田边界的浪费;耕地面积减小,耕地质量及产能也就难以提高。3)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耕地流转和经营规模粗放的情况普遍存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小农户分散生产的格局尚未打破,耕地的投入与单产都很低。4)耕地面积较小。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整体耕地面积较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5)耕地产能不高。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高质量的耕地面积较小,导致整体的耕地总产能不高。
土地整治项目在组织推动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在用地预审与选址阶段做到科学选址[6]。1)立项选址做到内业核查全覆盖,提高实地核查的针对性,确保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2)因地制宜,选址要经过科学地评估论证。应结合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现状和特点,充分考虑耕种的适宜性,实事求是地确定项目区地形地貌,合理确定项目范围和新增耕地比例,科学制定选址要求和程序。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设立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拓宽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寻求金融机构合作等方式,用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开展。
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对土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可以起到增加耕地面积的作用,以确保耕地数量,从而提升耕地质量[7]。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通过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与复垦,连片土地的整理和流转,集约开发未利用地,改变耕地中地块零散现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弥补了耕地面积短缺的问题。同时,为保证耕地持续供应,还可以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通过坡耕地梯改、山地截高填低、平地切弯拉直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新增耕地面积。
为了进一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应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使田块合并,将农田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效应。在具体做法上,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通过土地平整项目建设将零散的土地整理成田成块,优化合并田块、平整土地。广东省珠三角地区还改进与完善了农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流转制度,推动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经营,有效地解决了耕地细碎化问题。
为提升耕地质量等别,应基于土地整治项目采取“改培保控”四大措施,确保耕地质量的提高。土地整理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显著,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增强土壤肥力、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可以提升耕地质量等别,提高耕地质量。
土壤的改良主要有2 种方法。1)土壤化学改良。即用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酸碱性,在具体的应用中要因地制宜,视土壤的性质择用。例如,对碱化土壤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钙离子交换出土壤胶体表面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的pH 值;对酸性土壤,则需施用石灰性物质。化学改良必须结合水利条件、种植方法等,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2)土壤物理改良。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如通气性、保水性、含砂量、松软程度等。
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和粪肥堆沤还田技术,持续推广科学施肥,从源头上控制耕地酸化进程。在土壤富磷地区指导推广低磷配方复合肥,控制磷累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农业,有效减少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投入水平量,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耕地产能是衡量科学种田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一系列土地整治项目的深耕细作,可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进而提高耕地质量。为细化耕地保护工作,在深耕细作方面,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加强对“样板田”的培育,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成为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提升耕地质量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用先进实用工程和装备技术将“粮田”变“良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8]。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推广,在技术措施方面,培肥地力、双季稻轮作、修复治理三大技术正成为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手段。采取专人专职负责小组的形式,抽调技术骨干成立指导组,派驻各乡镇、村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科学技术培训、农业机械化普及、农业科普示范推广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帮助种粮大户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此外,在机制创新方面,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部分地方正在探索引入保险公司、土壤修复公司等第三方力量,助力耕地质量的提升。
后期管护问题广泛存在于各类土地整治项目中。例如,部分新增耕地项目在完工后因“无人管、无人种”而抛荒、撂荒,或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改种经济果树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技术手段上,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充分利用执法卫片、耕地管理系统平台等,通过卫星监测、各地定期上报实地照片等方式,核查耕地的实际种植情况;在管理手段上,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定期抽取项目区,组织业主、设计、施工三方共同到现场检查,重点记录现场种植情况、水源取水情况、灌排措施运行情况等,并落实整改检查中发现的未耕种、设施损坏等问题。此外,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镇、村在后期管护方面要加强宣传,动员农户自行耕种,确保整理后的耕地不撂荒,避免耕地资源的浪费。
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影响深远,基于土地整治项目提高耕地质量任重道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提高耕地质量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综合采取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等土地整治手段,从科学选址、土地开发、田块合并、优化资源、后期管护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广东省珠三角地区耕地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