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利亚调式在民族乐派作曲家作品中的运用

2023-12-12 08:43吴逸凡
剧影月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格里格音级和弦

吴逸凡

多利亚调式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教会调式,一直受到广大音乐家的喜爱,该调式在中世纪时期多用于列队行进赞美诗、派安诗、爱情诗、悲剧诗和哀歌等体裁,在歌舞合唱乐曲中最为常见,但与其他基调也能兼容,因此是一种较为通用的调式。其使用往往代表着暗淡、怀古、感叹、歌颂的意味,在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中,引用中古调式这一风格进行写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尤其是欧洲各地的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音乐要素中汲取多样元素,将中古调式融入传统大小调体系当中。多利亚调式的形成虽然与当时的作曲家对民间音乐、古代的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有关,但实际上并不是背离传统大小调和声功能体系而产生的另外一种全新的调式和声体系,而是在传统大小调和声功能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变体。

多利亚调式与自然小调相比,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升高了VI级音,特征音级与调式的主音形成了大六度的关系,这也就是特性音级,因此这个六度也被称之为多利亚六度,而多利亚调式也常常被人们称作“升高六级的自然小调”,其主要音级关系为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

一、英国作曲家的使用

在英国民族乐派作曲家当中,使用多利亚调式最为频繁的当属作曲家拉尔夫·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威廉斯是20世纪的英国新民族乐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最重要的成就体现在复兴英国民族音乐方面。

例1:

上例是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所创作的《田园交响曲》第三乐章73-81小节,其调式由g多利亚调式组成,从谱例的第3小节处由小号声部演奏主旋律,在谱例第6小节出现了E音,正是g多利亚调式的特性音级,其和声组成由本来的Ⅳ级小三和弦变成Ⅳ级大三和弦,呼应旋律声部的特性音级,多利亚调式在此处影响到了和弦,产生了特殊的调式和弦。

除此之外,还有沃恩·威廉斯的管弦乐作品《绿袖子幻想曲》中绿袖子主题部分,绿袖子这首歌曲本为英国民歌,曲中主旋律由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共同演奏,其中位于谱例第4小节的?D充分体现了多利亚调式的特性音级,与《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曲一样,具有典型的英国民间特色。

通过对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的《田园交响曲》以及《绿袖子幻想曲》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多利亚调式与英国民歌息息相关,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旋律,作曲家有时都会在作品中直接引用并通过特性音级进行创作。

二、挪威作曲家的使用

在北欧民族主义作曲家中,比较有名的是挪威的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格里格的音乐作品主要继承了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与此同时又吸收民间音乐语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中古调式的运用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钢琴抒情小品》。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Op65.No5其作品标题为《民谣》,作曲家在中段部分使用了c多利亚调式,其调式特性音级A音体现在旋律声部之上,同时在此,格里格也使用了一个独特的和弦——Ⅳ级大三和弦,将小调原本的Ⅳ级小三和弦(F-?A-C)变成了Ⅳ级大三和弦(F-A-C),我们在此将其稱之为多利亚Ⅳ级和弦。由此可见,调式体系的改变同样也改变了功能和声的构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多利亚调式的Ⅳ级和弦。

在和声上,通过对教会调式的运用削弱和声色彩对于大小调体系的依赖,从各个调式的特性音级所产生的调式特性和弦上另寻出路,与大小调体系的和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取代原有的功能和声,如Ⅳ级小三和弦变成了Ⅳ级大三和弦(多利亚Ⅳ级和弦)。

三、芬兰作曲家的使用

除了格里格之外,在北欧的民族乐派中,比较著名的作曲家还有芬兰的西贝柳斯,他是浪漫主义晚期芬兰民族乐派的代表人。他的作品中既有古典主义风格的匀称与精细,又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的激情与幻想,带有强烈的芬兰民族风情,是极具个性的民族主义风格。《莱明凯宁组曲》是西贝柳斯所创作的唯一一部交响诗组曲性质的作品,这部作品取材于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虽然是属于西贝柳斯早期创作的作品,但其中大量运用了中古调式进行创作。

例2:

例2是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莱明凯宁组曲》第一乐章“莱明凯宁与海岛的少女”插部主题,为14~21小节。在谱例的第3小节开始,由大提琴声部演奏主旋律,是一段带有民族风味的旋律,采用了f多利亚调式,主旋律在不同的乐器、不同高度上再现强调。其和声进行依然是t-S-t,与格里格的《民谣》一样,在多利亚调式的影响下,作曲家们倾向于下属和声组解决到主和弦的变格进行,而放弃了传统功能和声常用的正格进行,使得旋律与和声结合更加具有民族风味。

到了《莱明凯宁组曲》第二乐章“冥河的天鹅”A部b段的主题部分,为23~24小节。其调性为d多利亚调式,由英国管演奏悠扬的主旋律,象征着天鹅的主题。与前面a段频繁变换转移的调性形成鲜明的对比,b段的调性相对较为稳定。其和声处理手法与上例第一乐章“莱明凯宁与海岛的少女”一样,都是采用t-S-t的和声进行。通过这两个乐章的总结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西贝柳斯在这部作品中都是运用变格进行去演绎多利亚调式。

经过上述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北欧作曲家格里格与西贝柳斯在使用多利亚调式进行创作的时候,比较偏向于ⅰ-Ⅳ-ⅰ的变格进行,经过变化后的Ⅳ级小三和弦变成了调式特性和弦Ⅳ级大三和弦,我们称之为多利亚Ⅳ级,这种处理方式也是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在为多利亚调式特性音级配置和声时经常会使用的手法。

四、俄罗斯作曲家

“强力集团”也被称为强力五人组和“新俄罗斯乐派”,这个团体是由五位俄罗斯进步的青年作曲家组成,这五人分别为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巴拉基列夫,他们以弘扬民族音乐为宗旨,是俄罗斯民族音乐创作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在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而重要的意义与地位。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作曲家,其音乐创作具有标题性,除此之外充满了音画般的美感和听觉冲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与俄罗斯的民间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以及人民的生活与劳动有着深远的联系。

例3:

例3是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响诗组曲《舍赫拉查达》(又名天方夜谭)第二乐章《卡伦德王子的叙述》的引子部分,为舍赫拉查达主题的第二次出现,在此处主题采用了e多利亚调式,该主题采用了音阶式的环绕和级进方式,富有歌唱性且具有强烈的东方民族音乐色彩,给人以神秘缥缈的色彩,#C音这个特性音级连接在分解和弦之间增添了一份妖娆、流畅。在此处,作曲家的和声使用极具特色,第一小节使用了ⅰ级和弦,第二小节则是采用了多利亚调式特有的和声#1vi级和弦,更加凸显出一种东方神秘色彩。

总之,受诸多历史条件影响,英国、北欧、俄罗斯等国的民间音乐中保留着诸多教会调式与五声调式,这与民族民间音乐以及民间的审美是相互联系的。使用多利亚调式常与怀古的思潮联系在一起,而19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的调式和声既不是倒退回文艺复兴时代的教会和声,也不是否定大小调功能体系而另起炉灶,而是通过其独特的和声实践,突破了古典调式与和声规范化手法的局限。

多利亚调式在民族乐派作品中的应用,一方面是对古典功能和声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则丰富扩展了20世纪百花齐放的现代音乐,并充当了连接古典和声与20世纪现代和声的桥梁,民族乐派作曲家们打破古典传统、融合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音乐创作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柯平:《论古希腊诗与乐的融合:兼论柏拉图的乐教思想》,《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

[2]吴晗:《中古调式在浪漫派后期和声终止式中的应用》,《艺术研究》,2008年第5期。

[3]孙洋:《中古调式的首调思维》,《乐器》,2021年第3期。

[4]周军:《试论民族乐派作曲家和声风格的一般特点》,《杭州师范学院院报》,199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格里格音级和弦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一种序列思维的延展途径——布列兹音级乘法技术的原理及初次应用
调式音级“隐形结构”论
——与音级听觉心理相关的音级内在结构机理分析
格里格格巫婆和一张银色碟片
爱德华·格里格:北欧音乐巨匠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中西弹拨乐器单音乐音结构比较分析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