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万尼亚舅舅》剧作主题探析

2023-12-12 08:43王婷
剧影月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尼亚契诃夫戏剧

王婷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戏剧则与之相反,它是用感性显现来揭示抽象、深邃的理念。换言之,戏剧通过呈现美来体现哲思、通过感性来呈现理性。契诃夫在《万尼亚舅舅》中,对人生、命运以及自我的思辨值得思考。该剧创作于1898年,是继《伊凡诺夫》《海鸥》之后,契诃夫第三部多幕剧作。它讲述了退休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携年轻的第二任妻子叶琳娜,回到了已故前妻留给他的乡下庄园生活,他们的到来打破了庄园原有的恬淡与平静。前妻的弟弟——47岁的万尼亚,陷入信仰危机,迷失了自我,试图以对叶琳娜的“爱情”来寄托生活的希望,却发现叶琳娜与医生阿斯特罗夫互生情愫,而他的外甥女、教授的女儿苏尼亚,竟也爱上了医生。与此同时,不适应乡下生活的教授,打算卖掉众人赖以生存的庄园,多重的打击下,万尼亚朝教授开枪,而两枪都没有打中。对自己完全失望的万尼亚偷了医生旅行药箱里的吗啡准备自杀。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教授放弃了卖掉庄园的打算,与万尼亚和解,携叶琳娜离开,医生也随后离开。

契诃夫的戏剧结构,既是剧作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主题的独特形式。《万尼亚舅舅》全剧分为四幕:第一幕是通过医生阿斯特罗夫与奶妈的闲聊,交代了重要的规定情境——退休教授及其青春、美丽的第二任妻子叶琳娜的到来,扰乱了庄园里所有人的生活。万尼亚大大地变了样,与之前判若两人。第二幕是通过展现退休教授及年轻妻子的生活现状,交代了“可诅咒、可憎恨的老年”,同时展现了错位的“爱情”——万尼亚迷恋叶琳娜、苏尼亚爱医生、医生迷恋叶琳娜、叶琳娜也喜欢医生。第三幕是展现了全剧唯一重大的戏剧冲突,退休教授亚历山大,不适应乡下生活,宣布要卖掉庄园,致使刚刚目睹了叶琳娜和医生“偷情”的万尼亚彻底崩溃,朝他开了两枪,但都没打中!第四幕是枪击事件之后,对自己完全失望的万尼亚,偷拿了医生旅行药箱里的吗啡准备自杀,被苏尼亚劝下。而教授也放弃了卖掉庄园的打算,携妻子叶琳娜离开。随后,医生也离开。苏尼亚陪伴着万尼亚舅舅,又开始了之前的生活。四幕的戏剧样式颠覆了传统、典型的戏剧结构。以亚里士多德代表的“行动整一律”来说:“戏剧结构安排需遵循完整、统一的原则。要求动作前后连贯,因果相承,不同人物的行动有内在联系,不能彼此无关。这是戏剧创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戏剧作品结构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再者,就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来说:“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与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戏剧结构对比,契诃夫的戏剧形式呈现了另一种风貌。

《万尼亚舅舅》第一、二幕仅交代了剧作重要的规定情境,并没有出现重大的矛盾冲突和明显的人物行动,人们只是日常地生活着,说着些可有可无的话,更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只在第三幕的高潮场面出现了全剧唯一的核心事件,亚历山大不适应乡下生活,宣布要卖掉庄园,致使刚刚目睹了叶琳娜和医生“暗生情愫”的万尼亚彻底崩溃,朝他开了两枪,但都没打中!至此,全剧才出现了事件,所谓戏剧事件:“总是与冲突、行动相互交织的。一个事件总是要引起冲突与行动,而行动又总是引起下一个事件的出现。”但在之后的第四幕,教授同万尼亚和解,并带着叶琳娜离开。一切又似乎归于初始,可见,在剧作中,一个激烈的矛盾冲突并没有引发新的矛盾冲突,反而形成了一种没有涟漪的圆。列夫·托尔斯泰评价这种既不是三一律亦没有行动整一律的契诃夫式的剧作结构说:“契诃夫创造了新的,依我看来对全世界来说是全新的写作形式,跟它类似的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但契诃夫的新形式,不只是为了新而新,他在《海鸥》中借特里波列夫说:“我一天比一天更了解,问题不在形式是旧的,还是新的,重要的是,完全不是为想到任何形式才写,而只是叫心里的东西自然流露出来才写”。可见,契诃夫的戏剧结构:一方面,弱化了激烈的外部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凸显了人物内在的精神生活。

契诃夫的人物关系设置,置入全剧主题思想的密码。《万尼亚舅舅》的主题是什么?契诃夫在人物及人物关系设置中埋下伏笔。在人物设置中,剧中共有八个人物,分别是:退休教授亚历山大,其第二任妻子曾是音乐学院学生的叶琳娜,其前妻的弟弟庄园管家万尼亚,其前妻的母亲崇尚学问的枢密顾问官未亡人玛丽雅,前妻的女儿——庄园的实际经营者苏尼亚,还有奶妈玛丽娜、长工苏尼亚的教父铁里金,以及乡村医生阿斯特洛夫。八个人物中除苏尼亚、叶琳娜之外,每个人都在面临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命运——衰老。但是对于衰老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已经退休的教授,仍然怀念过往的繁华;40岁左右的医生,早已“洞彻”了生活的无望;47岁的万尼亚,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埋头在“小册子”里50年的妈妈,却望不见即将面临的坟墓;而在庄园做些粗活的奶妈、铁里金,却坦然地接受着自然变化着的命运。即便是青春如苏尼亚、美貌如叶琳娜,她们也都承受着各自的痛苦:苏尼亚不漂亮,获得不了自己的爱情;叶琳娜虽然被万尼亚、阿斯特洛夫爱慕,但已婚又被自己的道德观念束缚,正如她自己说:“我总是个倦怠的、扮演一段插曲的角色,无论在音乐上,或者在我丈夫的家庭里,以至在所有的爱情事件上,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扮演的总不过是个配角。说真的,在这个世界上,我就没有幸福。绝对没有!”剧中每个人物都在经历或承受他们各自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无法改变的“命运”,以及“生、老、病、死”等這些人类永恒的命题。

剧作中的人物关系设置,存在对比、呼应的关系。剧中人物以退休教授亚历山大为圆点,妻子叶琳娜、女儿苏尼亚、前妻内弟万尼亚、前岳母玛丽雅及庄园的奶妈和铁里金,除了医生阿斯特洛夫之外,都是家人。但又隐含某种阶级关系,几乎所有人都是为教授服务,以他的生活为自己生活的圆心的。无论是家人或者阶级,这所有的分类,都没有办法解决每一个人各自必然面对的痛苦或命运,他们终归是各自独立的个体,谁也代替不了谁,每一个都是自我宇宙的中心。从“爱情”角度,万尼亚喜欢叶琳娜,苏尼亚喜欢医生,而医生喜欢的是叶琳娜,叶琳娜也喜欢医生。这种人物关系设置中,不仅表现了错位的“爱情”,更为深刻的是,以叶琳娜为例,在剧中她喜欢过的两个男人:教授亚历山大和医生阿斯特洛夫,在角色深层内涵中极为相像!两者都是“社会阶层中的佼佼者”,两者都为泛女性所爱慕。万尼亚在剧中这样评价教授:“我的姐姐,纯洁得像蓝色的天空,又高贵,又大方,向她求婚的,比向老头子求学的还多得多,可是,姐姐却偏偏是那么爱他,像只有纯洁的安琪儿爱那些和她们自己一般纯洁、一般美丽的人儿一样地爱着他。我的母亲,他的岳母,直到现在还把他当做一尊偶像,直到现在还是那么崇拜他,敬畏他。他的后妻,你们刚刚看见的,又美丽,又聪明,偏偏在他老了以后还肯嫁他,为他来牺牲自己的青春、美貌、自由和光辉。图的什么?为的什么?”苏尼亚和叶琳娜都爱阿斯特洛夫,苏尼亚说:“您这么文雅,您的声音这么柔和……尤其是,您并不像我认识的任何人——您是美的。”叶琳娜评价医生:“问题不在树木,也不在医学……亲爱的孩子,你得明白,这是才能!你知道才能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这种人是少有的,要爱就要爱这种人。”可见,在被女人喜欢这一点上,教授和医生是相似的,但更为相似的是两者最为内在的自我认知。医生说:“农民们都是非常一式一样的,没有文化,生活肮脏。知识分子呢,也很难缠。他们所有的人,思想既浅薄,感情也渺小,鼠目寸光。”教授说:“一生致力于学术,习惯了自己的书斋、自己的讲堂,交往的全是些可敬的同事们。忽然一下子,莫名其妙地被打下这种地狱里来,整天看见的,尽是些蠢如鹿豕的人,听见的,尽是些毫无意义的谈话”,由此可见,两人都非常清高。而两者更为相像的是,他们都不懂得什么是爱!无论是对前妻薇拉、后妻叶琳娜或是女儿苏尼亚,教授都更爱自己。而医生虽有很多优点,但在第三幕明了叶琳娜的爱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第二天在哪里相会。可见,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与年轻时的教授是相像的。也就是说,即便叶琳娜认为当初与教授的婚姻是个错误,她仍然不自知地对“爱情”做出了重复性选择。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表现了一种极为深刻的无意识“轮回”。通过以上对人物及人物关系设置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万尼亚舅舅》中呈现了人生最为根本的内容——“食色,性也”“生、老、病、死”“人生八苦”等。

行动是戏剧的本质,洞悉了一出戏的贯穿行动,往往显现了剧作立意的全貌。契诃夫式的没有行动的贯穿行动是什么?所谓贯穿行动,是指:“根据思想冲突划分的主导思想阵营人物为完成最高任务而进行的具体体现在每一个‘任务单元中的统一、连续、贯穿一致的行动。”契诃夫式的新形式,摈弃了以往的戏剧结构,在他的剧作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的完整戏剧动作。那么《万尼亚舅舅》的贯穿行动是什么?以万尼亚舅舅为视角,四十七岁的他,发现之前的自己完全生活在幻景里,从来没有过真正的生活,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现在的他也并不清晰,在叶琳娜的身上他寄托了自己的生命和爱情。全剧以此为发端,并为主线,以爱情幻灭的过程为情节,展现的是剧中每一个人物在各自的人生中必将遇到的生命困境。抛开剧中人物“吃、喝、睡”的庸常生活,抛开以“爱情”为生活寄托的矛盾冲突,拒绝行动的行动,即贯穿行动。全剧真正的贯穿行动是——自杀!这里的自杀是指人物内在精神生活中对自我的全盘否定。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指出:“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了哲学的根本问题。至于世界是否有三维,精神是否分三六九等,全不在话下,都是些儿戏罢了。”

剧中,万尼亚说:“一个人要是没有真正的生活,他就只好生活在幻景里。”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这是全剧的主题。有了这个问题,你得找到答案!通过以上的剧作分析,你会发现——苏尼亚就是答案!她说:“我们,万尼亚舅舅,要活下去。我们要活过无数无数悠长的白日和疲倦的夜晚;我们要耐心忍受命运所加给我们的考验;我们要替别人工作,无论现在或在我们的老年,都得不到一点儿休息;当我们的时刻到来,我们会没有一声怨言,辞别这个世界;而在那边,在坟墓的那边,我们会说:我们受过苦,我们流过泪,生活对于我们是苦的——上帝会怜悯我们的,而你和我,舅舅,亲爱的舅舅,我们就会看见那光明的、美丽的、可爱的生活啦;我们会欢乐,我们会温柔地、以一抹微笑來回顾我们所忍受的种种苦恼,在那时候,我们就会有休息啦。我有信念,舅舅,我有着火热的、激情的信念。”假使苏尼亚解释不了万尼亚所代表的对于生命的困惑,那么万尼亚对幻景崩塌瞬间的“反观”,便是每一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的机会。主题应该是:即便前途渺茫,即便注定生死,但仍要有信念,活出生命的庄严!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语境下的戏剧导演体系研究及演员训练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SJYB0417)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鲍黔明、廖向红、丁如如、姜涛:《导演学基础教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3](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戴启篁译,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

[4](法)加缪:《西西弗神话》,丁世中、沈志明、吕永真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

猜你喜欢
尼亚契诃夫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变色龙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海波尼亚的翡翠绿岛
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