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倩
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并能够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完成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能进一步提升他们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和表达能力,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获得方法,积累资源。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他们在语文课上更需要获得一种开发语言资源、应用已有经验的方法,来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源库”。这里所说的方法是指教师利用一切教学资源,设置有效情境来为学生积累表达素材。比如,教师通过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联结学生的生活片段,发散学生思维,使文本知识和真实生活相碰撞,丰富学生的表达,形成独特的、个性的、富有儿童味的语言资源。
【案例1】《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
师(手拿一片爬山虎的叶子):谁来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绿绿的,嫩嫩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课文中是怎么说它绿的?
生:“绿得那么新鲜。”
师:“新鲜”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干巴,看起来水灵灵的。
师:“绿得新鲜”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有生命力,很鲜活。
师:你还见过和它一样新鲜的事物吗?
生:花坛里的花红得很新鲜。
师:“新鲜”在你的眼里就是有盎然的生命力。同学们,请在这段文字旁写一句话,描述一下令你产生新鲜感的事物吧。
“新鲜”这个词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然而语言文字的学习不能止步于符号的掌握,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积累语言文字的兴趣,再从词语发散开,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意义。
筆者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用自学的方式自主理解“新鲜”一词的意思;接着给学生建构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爬山虎叶片的颜色,触摸它的叶脉和锯齿,多感官参与体验“新鲜”的内涵;最后,带领学生走向操场一角满是爬山虎的墙头,让学生静静观赏这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摇曳的样子。当即,有几个学生就不约而同地诵出文中的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构建这样的真实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更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新鲜”二字的色彩美、生命力,将书本上的词汇化作一次对自然、对生命的感知。从词汇发散到句段学习,从书本链接到实际体验,从口头表达过渡到思想启迪,这样习得语言的过程是多么顺畅自然啊!
创设真实情境来帮助学生丰富语言“资源库”的方式应是多元化、结构化的。比如,在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我是小小观察员—我是小小解说员—我是小小调查员—我是小小种植员”,建立一个学习的整体框架,从简单向复杂层层进阶,从理论到技能步步转化,形成一个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学生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去积极有效地实践,将课堂的知识延伸至课外生活,让每一个真实的情境成为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经验的加油站。
2.引起联想,启发思考。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抓住教学媒介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案例2】《我的自画像》习作教学片段
师:本学期即将结束,下学期有可能会来一位新的班主任。如果请你向他介绍自己,你会如何介绍,让他一下子就记住你?
(几分钟讨论之后)
生:我来试试!您好,我叫小方,是个幽默风趣的小男孩,经常给大家带来欢乐。
师:你还记得自己是通过哪件事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吗?
生:上次我们班排练话剧,我一上来就跟着音乐来了段帅气的舞蹈,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师:还有其他欢乐的经历吗?
生:我在家还会帮妈妈照顾弟弟。每当弟弟哭闹时,我就开始挤眉弄眼,让脸上五官变形,弟弟一看我这样就咯咯笑起来。
师:同学们,他能让新班主任一下子记住他吗?为什么?
生:能!因为他的性格很有意思!
生:能!他的两个事例都很有趣!
师:我同意你们的看法!那他是怎么让别人记住的?
生:他介绍时先说了自己幽默风趣的特点,又举了两个事例来说明这个特点。
师:你发现了他自我介绍的秘诀,特点要和事例相结合,这样的介绍更能打动人。
笔者根据学期即将结束这个时间节点,创设了新班主任接班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介绍自己才能给新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四年级学生之前有过写人的经验,因此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特长等特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于是,笔者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以“特点和事例的匹配”为本次习作要突破的难点,在学生发表观点后,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自我介绍的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学生得出介绍时要将事例和特点一一对应的结论。
这节课不仅让发言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次锻炼,还让其他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时与同伴进行了思想碰撞,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或经验,思考如何将自己某一方面的特点在具体事例中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探究问题、得出观点的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直觉,促进其深度思索,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与创意,用真实情境来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打开学生语言运用的通道。
3.实践运用,丰富经验。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不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是学校教育的全部。”生活中处处都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场所。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时,应把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演练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经验,通过恰当的表达来实现运用语言文字沟通的目的。
【案例3】语文社团活动课片段
生:老师,今天的语文社团活动课可以请您带我们出去活动吗?
师:能告诉我为什么要出去活动吗?
生(吞吞吐吐):上午一直在下雨,体育课我们没有出去。
师:这样吧,大家一起商量下,如果理由切实可行,那么我们就出去活动,好吗?
(学生纷纷出谋划策,竭力争取想要出去活动的机会,并推选了一个学生来交涉。)
生:尊敬的徐老师,您好!今天上午一直在下雨,大课间和上体育课时我们都在室内活动。现在雨停了,我们想请您带我们去室外开展社团活动,一是让大家疲惫的大脑放松下,这更有利于学习;二是大家可以呼吸雨后的新鲜空气,观赏雨后的校园,为写作积累素材。我们向您保证,一定会注意安全,遵守纪律。请您批准。
(最后,学生如愿以偿地在室外上了语文社团活动课。)
笔者很开心学生能大胆地表达心中的想法。这样的表达经过了一定的思考,且学生在表达时做到了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礼,将学过的“口语交际”中的技巧灵活地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真实情境不是笔者有意创设的,而是学生的言语实践中生成的,更具有生命力,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们更乐于表达,形成一个良性、正向的循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創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
1.真实情境是语言文字滋生的土壤。真实情境,为学生构建运用语言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创设情境,教师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只有在真实的、有意义的、面向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真实发生。
儿童的语言文字表达往往是生动的、活泼的,他们口中表达的言语都是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那么创设情境的意义对语言文字的实践十分关键。比如案例1中理解“新鲜”一词的含义,就是用问题的形式驱动,观察爬山虎这一活动则是连接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桥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对“新鲜”的不同见解。由此可见,真实的情境能让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化为真实的动态感悟。
2.语言文字是真实情境催生的繁花。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其根本表现是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文学习,学生的词汇量得到了扩展,思维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品质也在不断提高。
比如在案例2中,学生在向新老师介绍自己的过程中,不仅介绍了自己幽默风趣的性格,还分享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了,不单单是流畅、生动的表达,还有他对学校、对家庭的热爱。直白有趣的话语中体现了儿童语言的活泼,随机生成的事例展示了儿童语言的灵动,真实、乐观的情感态度自然流露在语文学习中,这才是语文学科育人的价值和意义。
真实情境和语言文字运用仿佛一枝并蒂莲,好的情境滋养语言文字的生长,语言文字的实践丰厚了真实情境的内涵,二者相融合便让静态的语文知识和动态的语言文字应用达成了统一,为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柳洲东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