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彭水巧使“三板斧”打好“民族、生态、文化”特色牌

2023-12-12 21:25苗老邪
绿色中国·B 2023年7期
关键词:三义三板斧彭水

苗老邪

时节临近立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三义乡莲花村,19个羊肚菌种植大棚沿着山势分布,村民们在大棚内外忙碌着。

“忙完这一阵,就等着三四月份采摘羊肚菌了。”自“受邀”来到偏远的莲花村,羊肚菌种植能手侯春均就扎根在了武陵山深处,让羊肚菌种植基地一亩地产值超两万元。因为把羊肚菌“种”成了好產业,2019年10月,侯春均被三义乡党委政府聘为莲花村的“产业村长”。

三义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产业扶贫难度不小。该乡紧扣中药材、高山蔬菜经果、特色养殖等主导产业,选择懂产业、懂技术、懂市场,在相对应的村有产业基地,具备一定实力和奉献精神的产业能人担任“产业村长”,“‘产业村长是荣誉性质,不属于村支两委实职干部,不纳入乡村干部考核,不领取报酬。”

在侯春均等几名“产业村长”的带领下,三义乡村民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彭水,有苗族、土家族等34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有30多万人,是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被誉为重庆的苗乡、中国的苗乡、世界的苗乡。其地处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的重要板块,是重庆7个革命老区和贫困程度最深的4个县之一。道路颠簸、房屋破旧、煮饭烧柴、饮水靠天,是彭水农村过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彭水坚持聚焦抓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设施扶贫、党的建设“五个着力点”,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借力苗乡地区特色 斩穷根换穷貌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竟变为现实。”中共彭水县委书记石强聊起过去如是感慨。过去的彭水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贫困和闭塞导致当时的人们思想观念相对封闭。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彭水加快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四好农村路”7000余公里,3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4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村民基本实现了“小车开进来、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用柴”和“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新生活。

产业是老百姓真正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石强介绍,彭水拥有民族风情浓郁,自然生态优美,文化历史悠久三大特色。近年,彭水围绕“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把游客、技术引进彭水,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为支柱的产业发展道路。

目前,彭水已拥有1个5A、3个4A和3个3A景区。其中,彭水阿依河5A级景区荣获全国5A级景区品牌100强。3.2万多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75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

2018年,侯春均带着资金、项目,在莲花村800多米高山上建起了羊肚菌标准化种植基地。羊肚菌种选育室、种植大棚、食品加工车间等一一落成,羊肚菌面、菌汤罐等产品研发成功,莲花村羊肚菌产业初具规模。

受聘为“产业村长”后,侯春均觉得自己的担子更重了:“不能光想着自己做大做强,还要想着怎么帮全村搞好产业,拓宽老百姓增收门路。”

为此,侯春均和乡、村干部一起谋划,将部分产业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村集体和村民。村集体占股30%,公司占股70%,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不低于3万元。

“靠着股权合作,2019年实现了头年分红,村集体和村民股权收益3万多元。”莲花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金辉介绍。当然,村民的收益远不止于此。

羊肚菌从育种到采摘,需要5个月时间,这期间育种、种植、采收、烘干……各个工序都需要劳动力,包括30多名贫困人口在内的村民常年在基地务工。2020年,公司给莲花村村民的劳务支出就有15万元。

“现在我们两口子都围着羊肚菌转,在家门口上班了,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70岁的王胜权笑着说,他们一家还在2019年8月搬离了建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木房子,搬进了位于莲花村安置点的一楼一底新房。

如今,三义乡已有260余户村民靠着羊肚菌产业链脱贫致富。侯春均又开始探索技术扶贫,从云南请来了在读博士专门帮村民用生物制剂改良土壤,并免费提供菌种,“这样,无需大棚,村民自己也能种羊肚菌,公司包销路,一同闯市场,又能给村民增加一笔新收入。”

三义乡弘升村六组山坡上,90个蜂箱整齐排列。54岁的贫困户龚正文正挨个检查着蜂箱:“天冷了,蜂子没地方采蜜了,要看下每个箱子里的蜂糖够不够蜂子过冬。”

在“产业村长”王子高的帮助下,弘升村成立了彭水县宏升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里发展了690群中蜂,分布在村里7个集中养殖点上。

弘升村党支部书记刘明华介绍,为了照看这690群中蜂,村里聘请了龚正文等7人为管护员,每人每个月工资为1500元。

与莲花村将产业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村集体和村民不同,王子高的重庆子高中蜂养殖有限公司以承包方式布局产业。

“每年每个点给村里150斤蜂糖,按100元一斤算就是1.5万元,靠这7个点,村里就能收入10.5万元。”王子高介绍。

不仅在弘升村,王子高在被聘为“产业村长”的当年,就在三义乡莲花、龙洋等村带动村民发展中蜂1800多群,年产蜂蜜两万多斤,338户村民受益。王子高说,目前三义乡年产蜂蜜超2万斤,产值200多万元,“按照利益联结机制,村民可以分50%,那么338户就可以分到100多万元,平均每户有两三千元。”

“每个月有工资,年底还能分红,日子是越过越好了。”生活日益改善,也让龚正文在管护好中蜂养殖点的同时,想为村里做点事情,“我就去认领了个‘池长来当,为大家管好水。”

地处喀斯特地貌区的弘升村自古缺水,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2020年7月,乡里投资71万元,从三义乡龙阳村1000多米高的大白岩崖壁上引来了溶洞水,解决了弘升村四、五、六组112户、264人的用水问题。

为了管好用好供水设施,村里施行“池长制”,每个“池长”管护一口蓄水池,负责蓄水池的杂物清理、设施设备维护等工作。

“当‘池长没得一分钱收入,但能给大家做点事情我就高兴。”尽管自己管护的蓄水池容积仅为50立方米,但龚正文依然一丝不苟。

“文化+旅游” :苗族古村寨的“旧俗新颜”

海拔750米的古寨,矗立着苗族牛角图腾的广场,错落有致的青瓦木吊脚楼建筑分布于山体周边缓坡,农耕地被整齐地规划在山谷内的平坦区域,干净整洁的青石道路连接着古老而富有民族风情的建筑。

回鄉创业人罗万禄的家乡——罗家坨,是重庆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式苗寨,也是国家民委首批命名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09年,被国家民委、财政部纳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围绕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启了10余年的保护性开发。

“以前只有一条黄泥土路通往镇上,出门来回一趟身上全是泥灰。”罗万禄指着干净整洁的青石道路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出行全靠走路,到6公里外的鞍子镇最快也要花1个多小时。水源是寨里的一口大水缸,灌溉和饮水只能靠肩挑背扛。

今年52岁的罗万禄,家里有三个孩子,为了供孩子读书,他早年一直外出打工,辗转漂泊数个城市。2014年妻子生了一场大病,沉重的医疗费和几个孩子学费让家里两次致贫。直到村里旅游发展起来,罗万禄家开起农家乐,才逐渐好起来。

2016年,在中央外事办的定点帮扶和彭水县政府的支持下,罗家坨特色村寨分三期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总投资约3000万元人民币。罗家坨苗寨规划有苗族文化主题区、农耕文化主题区、田园文化主题区和稻田文化主题区四部分。截至目前,三期工程已全面完工。

谈及苗乡的变化,罗万禄印象最深刻是道路、饮水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据鞍子镇官员任洪介绍,当地政府对民居建筑以及寨内的道路、院坝、自来水等基础设施进行了修葺和全面改善,完成了进寨的6.8公里道路的全面硬化。村民家里进行改厕、改厨、改灶,自来水通到了每一户。

如今的罗家坨乡村旅游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八方游客络绎不绝。近年又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76户317人的村子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罗万禄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兴隆,最旺的时节,一天营业额就有1万多元。

“非遗+扶贫” :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苗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术,纹样古朴,造型雅拙,是家家户户的女人们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却曾因不能带来额外经济收入,而一度濒临失传。

重庆彭水汉葭街道的一家绣坊里,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苗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正带着当地绣娘,将“苗绣”这项民族特色指尖技艺转变成了脱贫致富的“指尖经济”。

2006年李绍玉放弃在上海的工作,与丈夫王光荣一起回乡传承发扬苗绣。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夫妻共同创办了以苗族文化为主的重庆市荣玉民族服装厂,先后培训指导服装学员2000余人。

“如何实现苗绣传承,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成为李绍玉思考的问题。“非遗技能大多是手工操作,也能在家生产,将非遗传承与扶贫开发进行融合,可以为照顾家庭的留守妇女、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等贫困群众提供收入来源”。

2011年李绍玉和王光荣一起成立了以“彭水苗绣”非遗文化为主的重庆市荣玉苗家刺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县里的各个乡镇、街道设置固定教学点,免费培训“彭水苗绣”技艺,并与培训学员签订长期产品回收协议,为当地村民增加了脱贫致富的技能,也让苗绣这一传统手工工艺得以重燃。

2016年“彭水苗绣”正式申报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次年李绍玉被命名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扶贫项目上建立了3个扶贫工坊,通过学习苗绣,解决了300名贫困户的居家就业的问题,其中包含留守妇女和残疾人。

为了让苗绣走出彭水,李绍玉对苗绣进行了创新。在旗袍、山水画、披风、公文包等日常用品中融入苗族元素并增加时尚感,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在网上销售。随着技艺的传承,观念的改变,学员们创作的苗绣作品受到热捧,甚至远销海外。

念好“产业经”: 苗乡乡村振兴闯新路

午后,阳光透过天窗,洒落在重庆彭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三义乡小坝村的辣椒加工厂房里。这里红色的辣椒堆积如山,一如村民红火的生活。辣椒堆里,张春花正和几名村民一起分拣着辣椒。

从事辣椒生产和初加工15年,张春花在彭水朗溪乡、龙塘乡、普子镇、鹿角镇、太原镇等15个乡镇发展辣椒种植基地上万亩,覆盖种植户5000多户,实现每户增收两万多元。

2019年,作为三义乡媳妇的张春花接到了三义乡党委政府的邀请,聘请她担任小坝村“产业村长”,请她回乡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嫁到三义,我就是三义人,为家乡做点事是应该的。”当年,张春花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三义乡带动村民种植辣椒和高淀粉红薯1200余亩,“辣椒和红薯苗子都免费提供,并提供技术培训、专用肥,与村民签订保底价格回收。”

为了解决辣椒保鲜问题,张春花又在三义乡小坝村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辣椒加工厂房,购买了6台半自动烘干设备。

在张春花帮助下,小坝村村民李绍泉2019年种了6亩辣椒,收入4万余元。2020年,尝到甜头的李绍泉种植了10亩辣椒,虽然因为天气原因受灾,但依然收入近4万元。

“只要眼睛能看得清,都可以来这里分拣辣椒;只要能走动,就可以来给辣椒打包。”张春花介绍,辣椒加工厂用工一般采取计件算工资,能做多少就发多少工资,每人每天收入至少80元。

2020年,张春花的辣椒加工厂加工鲜椒680余吨,出厂干椒170余吨,产值近600万元,仅用工支出一项就超过18万元。

彭水保家镇村民何远芝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在她家大门外的墙壁上,有一张于2013年建的彭水自治县脱贫攻坚明白卡,早年家中有三个孩子和一位老人需要赡养,因学致贫。如今,她家的屋檐下,一排木棒支起褐色的方木箱,蜜蜂围着木箱上的圆孔嗡嗡飞舞。

“以前只有几箱蜜蜂,现在扩展到了十几箱,虽然一年只收两季蜂蜜,但是多的时候一箱可以产出30多斤蜂蜜,一斤就能卖150元,今年卖了2万多元。”何远芝告诉记者,丈夫在政府的相关政策帮扶下,选择回乡就业。种植加上养蜂,今年预计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

彭水保家镇东流村村委会主任刘在勤说,目前该村有400多户村民,主要靠种植和养蜂产业增收,政府引进蜜蜂养殖企业,采取“公司+新型股份专业合作社+蜂农”发展模式,全村一年能得到15000元的分红。

创新土地流转方式,让农户就近就业。彭水保家镇四季温差明显,海拔高度、土壤与水肥条件等均能满足白茶生长需求。彭水县引进企业在当地发展白茶,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既盘活了荒废的茶山,又成为大家稳定增收的来源。

彭水县保家镇党委书记陈昌华介绍,当地2017年引进了浙江安吉白茶,种植5000亩,初采面积达2000亩,实现产量4000斤,村民的劳务收入300余万元。农户通过白茶产业每人有约2000元的收入。

“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思路、有闯劲的产业‘领头羊。近些年,县里给政策给扶持,聘请了许多‘产业村长。”彭水县委书记石强介绍,从三义乡起步的“产业村长”制,如今已在彭水全县进行推广,许多像张春花这样的“产业村长”扎根农村,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三义三板斧彭水
如皋市抡好安全监管三板斧
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彭水实践
《绿色中国大讲堂》彭水开讲
苗乡放歌须纵酒 彭水青山恰故乡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含蓄三义
山东三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三义
中国时政报道的“三板斧”
写景还需“三板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