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军辉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学习内容的设计充分关注信息科技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场景和实践体验机会,支持跨学科学习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习,下面以《在线学习小能手》一课为例谈谈“重构”之法。
看着学校花木原来的标识牌大都已经陈旧,需要更新,带着问题为孩子们布置了《给校园植物挂上“身份证”》学习单,让学校的科学教师当一回“校园导游”,带领孩子们了解校园里植物的特征、习性,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同时把校园分成若干区域,对应班级当中的相应小组使用智能平板中的“形色”App 软件收集植物的“种植卡片”,包括学名、别名、尺寸、光照、土壤、开花时间、寓意、趣闻等内容。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校园植物大探秘”,孩子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植物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手绘出了植物“身份证”的大概图样。同样是信息科技中WPS 小报制作知识内容,课前聚焦校园真实问题,对信息科技知识进行重构,课内实践、课外先尝试操作,让学习内容更具吸引力。
开放性课堂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活动导入环节,邀请美术教师进入信息科技课堂,结合实例讲解卡片排版美观要做到图文并茂、布局合理、色彩平衡,自主设计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课前分工,组织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完成作品;评价交流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的同步作品分享,每一小组根据作品评价的标准给自己的作品作自我评价,同时听取其他小组对作品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完善之后进行现场打印、塑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植物“身份证”做好了,可是不同粗细的树干要怎么挂,却让孩子犯了难。于是孩子们又主动去请教了数学教师和科学教师,开展了实地测量,从塑料绳到麻绳,再到卡带,从距离地面1米到1.5米,再到2米,一张张饱含孩子们智慧和心血的植物“身份证”,被孩子们挂到了适当的位置。给校园植物挂上“身份证”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集聚了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的活动,进行信息搜索、信息整合、信息加工,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以《向伙伴推荐数字设备》一课为例,谈谈教师如何有效发挥引导作用,让课堂“乱”中有序。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实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内部构造,笔者借助希沃白板软件,通过直播机箱拆卸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主机箱内部零部件的模样,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这样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又极大满足了全体同学在课堂上观察主机内部结构的好奇心,从而让课堂显得“乱”中有序。
课堂教学,应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认识计算机并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笔者开始与美术学科联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画出未来计算机的样子,并从外观到内部构成,一一进行标注。在展示交流环节,通过展示台呈现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未来的计算机将更加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客户端登录云端进行大数据中心处理,靠手势来感应键盘、鼠标操作……”学生配合讲解,可以激发其应用计算机的兴趣。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活动安排适时适度,“乱”中出彩。
笔者尝试将信息沟通牌带入网络教室,绿色沟通牌表示已完成操作任务,黄色沟通牌表示正在学习,红色沟通牌表示遇到学习困难需要帮助。这样一来,当孩子们进行自主学习时,笔者就可以根据沟通牌的颜色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及时派出“小先生”予以帮助。“沟通牌”的使用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做到精准自我评价,助力教师及时针对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引导、点拨,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在自我评价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笔者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上,开展了挑战“校园吉尼斯”活动,结合文化科学知识、艺术、体育、劳动实践等内容,发挥每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共同设置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活动项目,吸引了每一个孩子摩拳擦掌,在人人参与的“吉尼斯”比赛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活力,并开始自我分析、自我挖掘,逐渐找寻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彰显“挑战自我、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活动宗旨。
每学期临近期末,笔者都和学科教师、孩子们一起推荐小学信息科技“免试卡”获得者名单。该名单从“课前先学,自主探索,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研学,积极认真,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信息竞赛,摘金夺银,为班级获得荣誉”等方面进行选拔,向表现好的学生发放小学信息科技“免试卡”证书,允许他们在期末考试期间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进行上网学习、编程探究、小报创作等。“免试卡”的发放,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份肯定和荣誉,更激励他们重视学习过程,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为健康成长护航,为全面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