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梅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新疆 温宿 843100)
小麦种植业是新疆地区重点农业产业,对当地农业科学发展、农户增加经济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小麦生长阶段,极易发生各种病虫害,严重危害小麦品质和产量。所以,应根据区域环境特性,研究病虫害产生的根源,使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增加小麦生产量,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小麦种植之前,选种是相当关键的。栽培人员应根据新疆地区环境要求,合理选用小麦种子,确保小麦种子能良好地适应区域环境。播种之前,首先把种子置于阳光下暴晒,为种子杀菌。此外,在播种前应当进行催芽,加快种子生长速度,从而增加萌芽量。选种与种子处理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当地环境和种植要求完成选种后,在播种前需要将所选的种子再次筛选一遍,其目的是剔除其中的干瘪、残缺以及虫蛀的小麦种子,同时还需要剔除小麦中的草籽。通过精细化选种,一方面能够提升小麦的整体发芽率,一方面还能够降低后期的除草费用。若种植的小麦种子较少,则可以使用簸箕进行筛选,若小麦种子较多,种植人员可以到当地农资零售站使用选种机进行精细化选种,精细选种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有必要,种植人员要格外重视。
第二,种植前的晒种工作也非常有必要,若播种的小麦处于休眠期,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出苗,且种子的休眠期不同,出苗期也不同,播种前晒种的目的在于实现种子快速出苗,这一方面能够保证种子出苗时的整齐性,另一方面快速出苗的种子所消耗的能量更低,出苗后就能够迅速长出叶子。同时,由于经过晾晒后的种子出苗较快,所以能够迅速穿过土壤土层,降低了一些土壤病害的发病概率,如通过晒种能够有效预防小麦黑穗病以及纹枯病等。通常情况下在播种前3 ~5 日就可进行晒种,晒种时要将种子均匀地摊铺在塑料纸中,经过太阳照射后种子的休眠期就会打破,但是要避免在沥青、水泥地面晒种,防止高温烫伤种子[1]。
第三,药剂拌种的目的是提升小麦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同时使用调节剂拌种能够进一步促进小麦的生长,目前市场中已经出现杀虫剂、杀菌剂以及调节剂三合一的拌种药剂,但是并不是使用三合一药剂就能够起到防病虫和促生长的效果,而是需要科学遵循拌种药剂的使用规范,如药剂种类、剂量以及使用方式等等。同时,种植人员需要明确拌种目的,拌种不代表小麦日后不用开展病虫害管理,拌种也不能代替肥料,如抗病虫害类拌种剂仅能够防控地下害虫、土传病害以及小部分地上害虫,同时起到提升土壤养分的作用,其并不能满足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全部营养需求。通过以往小麦拌种经验来看,拌种能够有效地预防纹枯病、黑穗病、蛴螬、蝼蛄等病虫害,但是对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的防控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小麦拌种剂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悬浮种衣剂、可湿性粉剂以及悬乳剂等,种植人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拌种剂,如有成膜包衣功能的拌种剂效果要明显高于其他种类,同时在选择拌种剂时不能盲目追求其中的成分,简而言之并不是成分越多,拌种效果越好,相反一些拌种药剂中的成分过多,彼此之间还会发生反应,用于小麦拌种后就会对正常出苗造成影响。最后,在种植前3 天左右进行拌种效果最好[2]。
播种小麦之前,必须借助机械设施对土壤进行深耕处理,确保土壤保水增肥。同时,在整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土壤凹凸不平。要针对小麦种植现状,适当添加有机肥,慢慢改善土壤透水性,以促进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土壤、品种以及病虫害都会对小麦的产量造成影响,而施肥技术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在小麦施肥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当掌握小麦施肥原则。一些种植人员习惯将秸秆还田后作为基肥,但是单纯通过还田的方式很难满足小麦生长前的营养需求,所以还需要适当地施用氮肥、磷肥、钾肥等,以此确保土壤中营养元素充足。施肥阶段种植人员需要始终以小麦的生长情况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时刻掌握小麦的生长状况,以此推算出小麦施肥的最佳时间,在小麦越冬后需要施用返青肥,在拔节期为了促进小麦生长,还需要施用适量的拔节肥,但是要控制肥料的用量,此时施用肥料过多会导致小麦徒长,不利于结穗。穗期若水肥非常充足,且小麦的长势良好,则不需要额外施用肥料,若小麦出现早衰现象,则需要施用穗肥以补充营养。
播种时间会影响小麦产量。在种植小麦的时候,如果播种时间比正常播种时间提前,那么小麦在土壤中的发育时间也会相应延长,这样的话,小麦根系会不断吸收营养,最后导致根系老化,在之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无法对抗病虫害。所以,必须选择正确的播种时间,改善小麦生长条件,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
田间管理是小麦栽培技术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既能够提升小麦生长速度,还能够保证小麦品质,其中主要涉及这样一些内容:首先,在小麦出苗后,种植人员必须要对小麦出苗状况做好分析,一旦发生了缺苗情况,就必须及时进行补苗。第二,管理弱苗。弱苗主要包括泛黄的小麦苗、缺少肥料的小麦苗等,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适当施肥,提高土壤肥力。第三,合理控制小麦生长期。小麦种植中必须要重视小麦拔节期、成熟期等的田间管理,并采用适当的管理措施,以改善小麦品质[2]。
在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小麦锈病是小麦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病害,患病部位一般都是小麦叶片,倘若没有及时处理,慢慢会影响到小麦茎秆和麦穗,最后给小麦产量带来影响。小麦锈病出现在夏季、秋季和越冬期,在降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会提高患病几率。按照染病位置与染病表现,小麦锈病可以分为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三种。当田间出现锈病时,小麦的染病部位会出现黄色的斑纹,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染病部位的颜色转变成褐色,同时病斑部位会出现孢子堆,孢子堆能够借助风力或者降水传播至其他健康小麦当中。小麦在感染锈病后叶绿素受到破坏,而叶绿素又是参与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小麦叶片、茎秆中的病原体在分裂阶段会消耗大量的水分和营养,而这些成分均需要从小麦中获取,这就会导致小麦出现缺水和缺肥的现象,并对后期的产量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感染锈病的小麦种植区会减产20%左右,严重时会颗粒无收,在我国小麦种植历史当中曾经出现过8 次小麦锈病成灾现象,直接损失数百亿吨小麦。由于锈病属于危害较大的疾病,所以我国已经成功培育出抗锈病的小麦品种,同时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彻底消毒、控制田间湿度同样能够有效控制小麦锈病[3]。该病的最佳防控期在发病初期,这时可以使用戊唑醇溶液对染病区域用药,同时为了防止病原体孢子传播给健康小麦,同样应当使用药物进行预防。
小麦纹枯病主要是小麦遭受外界影响后产生的,会造成小麦根系枯萎。通常情况下,小麦纹枯病出现在冬季暖和或春季温度回升较快的时候,在越冬返春期间病害出现概率增多。小麦纹枯病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入冬前小麦种子刚刚萌发时,若土壤中存在纹枯病病原体便会感染小麦,当小麦生长出3 片叶时就会出现病斑,但是此时纹枯病的传染性较弱,病株率通常会在10%以下,若播种时间较早,病株率可能会稍微提升。越冬时小麦病情不会加重,但是在入冬前染病小麦中的病原体能够越冬,同时导致早春病害。在2 月下旬天气开始回暖,此时进入纹枯病的高发期,同时小麦病株率开始上升,病原体开始传播,当小麦进入分蘖末期至拔节期时纹枯病传染性增强,且病株率进一步提升,至小麦孕穗期左右纹枯病达到高峰期,这个时期天气完全回暖,且开始出现降水,病原体除了会感染健康植株外,小麦的染病部位也会扩大,并自下向上感染茎秆[4]。进入5 月后高温天气出现,纹枯病病原体传播能力下降,而染病小麦中的菌株会落到土壤当中。
在小麦纹枯病防控过程中,首先应当选择高抗品种,这一措施在同等条件下能够降低20%的发病概率。其次,强化栽培期间的管理工作,通过提升土壤肥力能够有效降低纹枯病发病概率,为了实现小麦高产栽培,可以提升有机肥的用量,同时科学配比氮磷钾肥料,尤其是要避免使用大量的氮肥。返青期要控制肥量,同时不宜过晚施肥。纹枯病还与田间湿度存在密切联系,所以田间要开设排水沟,及时排出田间多余水分,浇水时采用喷灌或者滴灌方式,避免大水漫灌。药剂拌种也能够预防小麦纹枯病,使用三唑类、苯吡咯类以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等拌种均能够预防小麦纹枯病。防治过程中,在小麦返青后出现染病植株时可以使用16%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 倍液或者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进行喷雾治疗,在喷雾过程中重点喷洒小麦的根部,此外上述药剂对于防控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也有帮助。若为生态种植,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如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对纹枯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5]。
小麦在苗期至成株期都会受到白粉病的影响,该病主要会对小麦的叶片造成威胁,有时也会影响到小麦的叶鞘、茎秆以及穗部。染病初期小麦病变部位会出现黄色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小斑点扩散成为病斑,且病斑的表面还会出现霉层,这些霉层就是病原体产生的孢子,霉层初期为灰白色,后期为浅褐色,最后,叶片中的病斑会联结成片,而染病叶片会枯死。小麦茎秆部位染病后会拦腰折断,苗期染病比较严重的小麦生长缓慢,后期穗粒不饱满,这将会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严重威胁。
小麦白粉病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展开防控:首先,选择高抗品种。其次,科学的种子处理也能够有效防治白粉病,种植人员可以使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浸种,按照种子重量的0.3%添加拌种药剂,使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也能够有效预防白粉病。为了避开白粉病暴发时期,可以适当早播或者晚播,控制播种密度,防止播种密度过大,施肥过程中注意氮肥的用量,病害频发区可以适当提升磷钾肥料的用量,尤其是提升磷肥的用量能够有效防止白粉病的发生。当田间出现病害后,若发现比较及时,可以使用三唑酮或者氟菌唑进行治疗,若已经成害,种植人员应当使用烯唑醇或者烯肟菌胺进行防治[6]。
赤霉病也是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赤霉病的典型特征为植株腐烂,主要有穗腐和秆腐两种情况,自幼苗期至抽穗期均有可能发生赤霉病,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穗腐。穗腐症状多出现在小麦扬花期,染病初期小麦颖壳上会出现褐色的斑点,表现为水渍状,随着病情加重扩散至小麦的小穗,此时若田间湿度过大,染病部位还会出现粉红色的霉层,且霉层中还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小颗粒,小麦穗腐将会对小麦的最终产量造成严重威胁。在防控过程中,通过轮作能够有效预防小麦赤霉病,同时在耕种前应当深耕灭茬,科学确定追肥的时间,如追肥时间太晚会导致小麦晚熟,染病概率就会上升。在播种前可以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此外也可以使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控赤霉病。小麦扬花期是赤霉病的高发时期,染病初期可以使用多菌灵、丙环唑等药剂进行喷雾治疗[7]。
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中,物理防治方法是最为普遍应用的方法。一定要及时清理周围野草,避免野草和小麦争抢营养。如果杂草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将会带来更多的虫害隐患,这些现象不利于小麦生长发育。
化学防治方法的合理应用也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进而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发育。首先,种植人员应该使用稀释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将其置于土中,以预防麦锈病、白粉病;其次,在化学除草过程中,也必须根据防治技术要求进行防治,按照麦田杂草的生长特征,选用相应的化学除草剂,并通过二次稀释的方式喷洒。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化学除草时,应当均匀喷洒农药,以达到在短时间内除草的目的。
总之,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小麦的生长效益,种植人员应根据新疆地区基本状况,科学选用小麦种植技术,稳步提高小麦品质。针对区域环境和小麦生长特性等,科学合理地采取病虫害防治对策,防止小麦出现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