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科技镇长团与基层创新融合发展路径与实践

2023-12-12 08:49朱德祥王叶梅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9期
关键词:科技

朱德祥,王叶梅

(常州市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0)

0 引言

常州市科技镇长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重要指示精神,充分依托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科技人才引领,立足推动常州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持续集成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精准对接服务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常州产业核心竞争力[1-2]。

1 做法和经验

1.1 聚焦地企

围绕常州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荐后方单位及国内外其他高校各类高层次人才来常创新创业。金坛区第十五批科技镇长团组织企业赴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开展专场招聘,引进高校毕业生61名;与中创新航、贝特瑞等企业共同申报并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武进区第十三批科技镇长团以“引智小分队”的形式,有效推进政产学研多方交流与合作。组织区内10家重点企业赴西安高校参加“双选会”活动,帮助重点企业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新北区第十二批科技镇长团在全省率先联合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春风送岗、职等你来”省内22所重点高职院校联动的大型网络招聘活动,全区共有137家企业提出3 399个岗位需求,涉及机械、互联网、人工智能、产品研发设计等多个行业,参加招聘活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超过1.6万人。

1.2 紧扣产才融合,推动科技成果深度转化

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利用派出单位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优质资源,坚持把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地方产学研融合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邀请专家为企业“把脉问诊”[3],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溧阳市第十批科技镇长团先后邀请东京大学教授妹尾啓史、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首席科学家徐建伟、中航科工集团公司第608研究所曾承志博士等不同领域内的700多位知名专家教授来溧阳进行现场调研指导,准确把脉行业发展,问诊企业转型。武进区第十五批科技镇长团参与和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51场,项目路演4场,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08项。对接常州嘉瑞特、江苏美淼环保科技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签订《多微孔分子分离膜研发》《有机-无机杂化硅微孔膜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等产学研合同23项,合同到账金额500万元。新北区第十三批科技镇长团牵线好迪机械、快克智能、诚功阀门等企业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同共计35份,合同金额1 900万元。在省科技镇长团积分考核系统中的“产学研对接”指标排名中,新北区在江苏省106个团中排名第6。

1.3 统筹各方资源,建言献策服务高质量发展

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急、企业所难,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常州市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溧阳市第十五批科技镇长团撰写《常州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发展及产业现状》《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等高质量调研报告、发展规划4篇辅助决策。金坛区第十三批科技镇长团助力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高新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创建,先后邀请江苏省交通厅、文旅厅、水利厅等多个厅局的领导来坛调研指导,邀请省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专家团队来坛对接辅导,争取省级公路桥梁补助资金4 213万元、文物保护资金2 000余万元。武进区第十五批科技镇长团促成江苏理工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吉林大学西太湖技术转移中心、国际湖湾协同研究中心、江苏大学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常州大学-中石油联合创新载体、南京工业大学产业学院实验室落地武进。

2 困难与不足

2.1 在体制机制上存在堵点

(1)选派模式有待改进。随着产业链式发展,镇(街道、开发区)支持产业发展能级相对较低,以区(县)为主设团存在一定供需错位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影响了区域间协调发展且资源互通、职责定位不够明确。科技镇长团作为校地企之间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主要承担的是打通产学研链接通道,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成员的职责分工偏向于日常管理,对科技创新工作贡献不够。(2)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培养、财政、信贷、分配、税收等方面还未形成配套的政策体系;对于团员在挂职期间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缺少量化指标和统一标准。

2.2 在支持保障上存在缺位

(1)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部分基层干部对于科技镇长团的新鲜感有所下降、积极性不高。(2)市场化机制有待引进。目前的科技镇长团工作更多的还是以政府为主导,缺乏市场机制的引入。(3)支持力度有待提升。基层部门资源配置能力有限[4],对经常需要深入一线的科技镇长团来说,可调动的资源不多。

2.3 在能力建设上存在短板

(1)工作能力有待加强。尽管目前科技镇长团的人员选派坚持双向选择,但团员们长期从事科技研发工作,对于镇长这一政府管理角色较为陌生。(2)工作效率有待提升。科技镇长都是前往异地挂职,对当地特色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全面、充分地掌握地区企业情况,会导致工作目标不够明确。(3)团队建设有待加强。科技镇长团团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彼此之间需要时间来不断磨合和配合,团员之间“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情况仍然存在。

3 思考与建议

3.1 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

(1)加强思想重视程度。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镇长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想要从困境中破局,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是关键,在抓好内部潜力挖掘的同时,更要学会借助外部资源提升“内功”。(2)加强经费投入保障。要加强科技、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等多个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进一步明确科技镇长团工作政策支持以及组织保障措施等,确保科技镇长团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提升科技镇长团在科技项目中的参与度,各地科技部门研究科技项目经费向科技镇长团工作倾斜的可行性。(3)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深度挖掘人才潜能,完善管理与激励机制,明确科技镇长团职责分工,科学考评团员实绩。相关部门需将科技镇长团的相关规定与政策进一步清晰化、具体化,规范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差异化考评,有效调动成员积极性。

3.2 破除体制障碍,理顺工作机制

(1)优化团员选派机制。完善双向选择机制,强化落实派出单位以需求为导向,建立科技镇长团成员与服务对象“双向选择”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两者更加紧密对接。在团组组建的过程中要全面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重点产业集群、乡村振兴等领域,对于同一地区需求类似的岗位注意合并,不断提高优秀企业管理人才、投资专家在科技镇长团中的占比。(2)探索引入市场机制。深入思考探索增值增效的问题,把握好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科技镇长团团员以项目支持、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与科研平台、龙头企业等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科技镇长团服务长效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企业得利、团员受益、社会发展。(3)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在现行规则下,科技镇长团团员挂职时间一般只有1年,前期还需要经过磨合适应、转变角色等过程。地方政府可以与成员派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聘用前任团员为“引才专员”“引才大使”“发展顾问”,并采取定期走访调研、互动交流的形式,互通有无,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真正做到“人走茶不凉”。(4)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深入落实科技镇长团管理办法和科研评价改革的相关要求,真正做到科技镇长团工作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选拔任用挂钩,通过调动科技镇长团团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县域科技服务注入蓬勃创新动力。

3.3 靶向精准发力,聚力提质增效

(1)突出需求导向。科技镇长团的建立初衷是为地方产业以及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智库参谋作用,基于这一原则,可以探索借鉴“揭榜挂帅”“赛马”等科技攻关模式,进行团员的选派任用。在做好前期调研摸排的基础上,在发布岗位的同时,具体描述相关需求细节,让专业能力精通、对口资源丰富、挂职意愿强烈的人才“揭榜”,真正实现科技镇长团与县域发展的双向奔赴和精准匹配。(2)突出实践导向。科技镇长团队伍是服务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要真正带着情感、带着技术、带着成果、带着资源投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火热实践,为广大企业和科创平台提供更精准服务,解决更实际的困难。探索建立科技镇长团行业科技服务平台,鼓励科技镇长团团员依托“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产业技术联盟、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开展工作,在深入一线中加强实践,在不断实践中创造价值。(3)坚持效能导向。要把科技镇长团的提质增效作为重点任务加强攻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镇长团工作效率和质量。探索建立科技镇长团服务信息化平台,依托科技镇长团工作站及时向下传递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向上传导地方技术发展需求。科技镇长团团员则可以依托服务信息化平台,在线上提供示范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

4 结语

2008年以来,常州市共组建科技镇长团15批次53个团组,470位来自国家和省级机关、重点高校院所的科技镇长团团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奋斗足迹覆盖全市54个镇(街道)、开发园区。围绕“资源对接、招才引智、专业服务、平台载体”等创新“四要素”重点发力。目前,共协助组建各类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近300家,签订产学研合同2 094份,合同总额超53亿元;帮助常州市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项目1 878项,752项获得立项,争取上级财政拨款7.5亿元;申请专利数22 267项,获得授权9 152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 285项;协助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超20人,省“双创团队”6个,“双创人才”132人,“双创博士”109人,“科技副总”151人。为常州市“新能源之都”高质量建设、阔步迈入万亿之城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科技
点亮科技之光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韦地科技
笔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来科技之花开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