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记

2023-12-12 04:56▶凸
飞天 2023年11期
关键词:青神县汉阳岷江

▶凸 凹

沿龙泉山脉南行,出仁寿境,到了青神境,一脚油门,县过县。

县际公路骑河路到青神华青路,路还好,微微下坡,不宽,但不影响会车,且大多在山林窿拱出的绿阴隧洞中穿行,这使得心情如清风般爽惬。途中的一大片铺满山坡、结满密密麻麻果实的花椒林,让我停下车,将鼻子凑上去使劲嗅了嗅,不敢将头伸得太深,怕刺,也想使用舌头的,终是不敢。还想再待会,见此处车流量大,影响了一些游客的行进,作罢。

景贤到谢山11 公里22 分钟。又11 公里22 分钟,到了青神河坝子。下场口进,上场口出,回头一瞥间,见场口三条路道间水泥杆上佩了两块蓝底白字路牌,指向左边上山方向是西蟾寺,指向右边入街场方向是玉蟾寺。场口处还立有一尊巨石,其上凿有醒目朱红大字:东山商贸第一镇。这令我有点不解,东山何其大,何其广,双流、仁寿、青神等市区幅员上的上千万人民,都把龙泉山呼为东山,而坐落在东山地区的乡镇又何其多,偏偏是眼前场镇里商贸的繁茂,连引起我特别注意的程度都没达到。当我得知,2019 年河坝子镇与山下高台乡合并设立了高台镇,行政重心下了山,便释然了。

场口巨石立于花台。花台下的坝子上,晒着一大片油菜籽,太阳下,闪着黑红的光。我退得远远的,以宽广的油菜籽为前景,为巨石拍了照。拍照前,因急于查看巨石巨字边的细字,疾疾小跑,没注意与地面的阳光打成一片的菜籽,刚一上脚,便滑了一跤,引得街沿边几个正做着女红的妇人一笑。

继续顺华青路前行,上905 乡道,到了高台镇街场,10 公里,18 分钟。中途有个三岔口,直走,立马上大道去青神县城,右转,五公里走小道去高台。我犹豫了一下,走了小道,虽然怎么走山景都在路左侧较远处。还好,车上观了高台街景,并没原路返回再上大道,而是穿过街场,顺905 乡道直接上了那条仿若高速路、名叫岷东大道的大道。

最旺“东山商贸第一镇”,最美“国家级生态乡镇”,是高台镇的标签。镇境海拔388-680 米。

散文作家、供职于青神县文联的雷淑芳,老家就在高台乡麻柳村。她不仅给我介绍了龙泉山在青神的诸多情况,还给我指点了相关采写的路线与点位。

开八九公里,过岷江大桥,进了青神县城。县城新崭崭的,路阔楼高,颇有几分现代城市的信息。而青神之得名,却与蚕丛、蚕桑、马头娘、青衣女的古老传说有关。有一种说法是:“蚕丛着青衣,教民种桑养蚕,使蜀地经济勃兴,创建了蜀国。死后蜀人感其德,祀蚕丛为青衣神(蚕神),将其出生地命名为青神县,将其主要活动区域的那条河命名为青衣江。”

关于马头娘的故事,古人有多个版本,但故事大致相同。说的是“高辛氏”年代,有个叫蚕女的美丽村姑,其父被邻近的部落抓去做了人质,家中只剩下一匹父亲平时乘坐的老马。一年过去了,蚕女非常思念父亲,于是就当众发誓说,哪个要是把我父亲救回来,我就嫁给他。马听了蚕女话,一阵窃喜,奋力挣脱缰绳跑去把主人驮了回来。被救回的父亲得知女儿要嫁给马做老婆,就不愿践行女儿的诺言。马气得暴跳如雷,还以绝食相胁。蚕女的父亲一气之下把马杀了,剥下的皮晾晒在庭坝上。一天,蚕女从庭坝经过,那张马皮突然跳起来,一阵风似的把蚕女裹卷走了。过了几天,人们看见马皮落在村旁的一棵桑树上,蚕女变成了一条蚕,正在一边吃桑叶,一边吐丝把自己裹成一只茧。茧壳裹住蚕的样子,就像马皮裹住蚕女的样子。

这个“蚕女吐丝成茧”的传说中的蚕女、马头娘,也就是蚕神、青衣神,也就是古蜀国第一位称王的蚕丛女王。

由于县城主城区坐落岷江西岸,不属龙泉山地区,就没多待。原路返回,再过岷江大桥,沿岷江东岸华青路向中岩景区疾驶。所谓疾驶,是指路太好,可以顶格开到限速的70 码。十公里,不一会儿就到了。

因见路边停车场已无车位,便继续往前开,看见右侧路边卧有一块书有褐红色中岩二字的巨石;看见宽阔的岷江跟天空有同样的蓝,两种蓝之间是河对岸一条窄窄的绿飘带;看见面前河边立有苏东坡一手按剑一手打开的汉白玉雕塑,其行为艺术既像用《水调歌头》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像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向王弗表达思念之痛:“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边泊车,步行回走,抬腿路边中岩寺石梯,侧门入寺。过寺院中停有不少轿车的僧舍区域后,在一排高大水杉的中间,看见一面靠墙的绛色木牌,其上有《临江古寺》云:“旧名慈姥庙,唐建。由此入山达中岩之中、上寺。唐时,李白作《峨眉山月歌》于此。北宋淳熙四年,陆游送范成大离川还朝,在此惜别,留下‘送我弥旬未忍回……不辞更宿中岩下’之佳句。明正德十年,杨慎东还京都,夜泊中岩,留有诗章传世。下寺隔江相望思濛河口上的‘瑞草桥’犹令人向往,为苏轼外家、岳家居地。”文字中提到的李白、陆游、范成大和杨慎的行迹与中岩有关,盖因与成都走岷江水路出川,中岩是绕不过的。跟水杉平行对应的坎下公路边,是一排高大的香樟。

中岩乃龙泉山脉一座山的山名,巍立于岷江东岸。中岩寺由分布在中岩山下、山中、山上的三寺,以及三寺周遭的摩岩石刻等古迹和古建设施构成,坐拥江楼水月、龙湫唤鱼、佛洞穿云、长廊千佛、仙床凌虚、玉泉流杯、慈姥风光、平台伏虎、灵岩石笋、翠微远眺、丹梯危楼、中岩书院(东坡读书楼)等景点。也因此,中岩寺、中岩景区这两个名下的实质内容不尽一致,但实质地盘却是相互扣叠得严丝合缝的。

传说中岩山早先是十六罗汉之第五罗汉诺巨那的道场。因山水俱佳,其山曾与峨眉山齐名,有“岩壑胜景,不减峨山”“先游中岩,后游峨山”之说。

古时江面有一座水月楼,登楼仰天月,俯水月,别有一番味道,故有下寺“江楼水月”之景。此临正午,又无水中楼,玩不起古人的情调了。

一路过来,看了下寺的大雄宝殿等,便就近出下寺后门,右转,跟着人流往山上走,哪知脚步还没走顺溜,就被一道栏杆挡了,原来需买票进山。于是,返身,贴着下寺外墙下石梯,到了河边公路。临公路的几个窗口,是景区游客中心售票口。门票不贵,一人27元。

再次向中岩山上走去。沿峡谷靠溪流走四五百米,就到了著名的“龙湫唤鱼”景点。“龙湫唤鱼”显示在路牌上,是“东坡唤鱼”。有几人知道龙湫是瀑布呢,而东坡几乎无人不知,这就是景区市场学。

龙湫唤鱼景点,在路边左侧。一壁山岩陡立,其上一龛一龛密布着摩崖造像和文书题刻,但没有应该有的瀑布。没有瀑布,却不影响岩下水潭和游鱼的生成。山上的溪流一力支撑了水源的供给,并将溢出的水,以带节奏的节奏,顺溪沟带入山下的岷江。这个水潭叫唤鱼池,其得名与一个故事有关。

故事发生在少年苏轼于中岩山念书期间。其时,他师从的是名孺、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水潭深不见底,王老师最喜欢的事,是在水潭边拍手招呼鱼儿出来见他。因水潭无名,一日兴起,便邀约全县名流来此投笺荐名。众人傍潭而思,投笺毕,他展笺研判,均不遂心。唯弟子苏轼笺荐之唤鱼池,令他颔首微笑,略为满意。正在考虑用还是不用时,恰爱女王弗亦遣使女送来荐名投笺,打开一看,居然也是唤鱼池,顿感奇妙惊喜。当即令苏东坡手书池名,刻于岩壁。同时决定,将时年芳龄十五六岁的爱女,许配苏轼,带话苏家择日上门提亲。

我抬头看了从右至左横书在岩上的“唤鱼池”三个浅红大字,又看了雕塑在池首溪流对岸初恋时期的苏王,明白了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与石头之间的切换关系。

其实,苏东坡与结发妻王弗的故事,还真不完全是民间文学。

首先,王弗的家与中岩山只隔着一条河。王家在岷西,岷江、思蒙河和鸿化堰三条河水交汇地带,一个叫“瑞草桥”的地方。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苏轼在这篇《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告诉我们,结发妻叫王弗,与王弗生的儿子叫苏迈;岳父王方乃青神县人,系乡贡进士。

苏轼在为岳丈王方写的贺诗《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题记中说,岳丈“居眉之青神瑞草桥”,又在诗中说:“归来瑞草桥边路……慈姥岩前自唤渡。”慈姥岩,中岩山顶峰,海拔616 米。南宋陆游乘舟到中岩,专门去看了瑞草桥,作诗《瑞草桥道中作》《瑞草桥》二首,并以“宿酲未解题诗嬾,虚过风流瑞草桥”句表达对苏轼、王弗爱情故事的钦羡。明代曹学俭《蜀中名胜记》载:“青神县瑞草桥,桥崩得残碑,乃苏东坡与丈人丈母书也。”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费时三年完成的《苏东坡传》写道:“苏东坡常和太太的叔叔、堂兄弟姐妹一起游庙,在瑞草桥畔野餐。”他们游的庙,当为中岩山慈姥庙。

中岩山位于瑞峰镇。瑞峰镇因境内中岩山峰曾长过瑞草(灵芝)而得名。岷江将镇境一剖为二,河东系以龙泉山脉为主体的深丘地带,河西为浅丘。境内最高点位于窝槽山,海拔708.5 米。镇境地处青神县南部,东与井研县天云乡接壤,南与乐山市市中区剑峰乡相连,西南与汉阳镇毗邻,西与罗波乡为邻,北与西龙镇、青竹街道交界,东北与白果乡毗连。除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岩寺摩崖造像”外,境内还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峰崖墓群”,以及县文物保护单位“母猪池”。

据专家进一步考证,王弗的老家在瑞峰镇黄桶村“瑞草桥”旁。苏母“程夫人”的老家在青竹街道大兴村程家嘴。程、王两家相距不远,只隔着一条思蒙河。

当晚,从乐山返回青城县城的路上,我看见有个三岔路口立有一块醒目的碑,白底黑字,字为“程家嘴村——苏母故居地”。因眉山作家、青神人周闻道在县城江湾神木园约了晚饭,不便迟到,就没有入村。

苏轼与中岩山的关系,他本人也在《下岩行记》中云:“子瞻子由与侃师至此,院僧以路恶见止,不知仆之所历有百倍于此者也。丁未正月二十日书。”此外,还写有诗作《中岩尊者洞》。而历代地方志又不乏记叙苏轼在中岩山与王氏父女交集尤其题写“唤鱼池”的文字。《青神县志》载:“中岩山县东南十八里山之上岩有三石笋鼎峙高标,宋苏东坡尝读书于此。”综合各方资料,我认为上述“东坡唤鱼”主体故事,以及将中岩山断为苏轼初恋地,是成立的。

因为苏东坡与中岩山的关系,龙泉山脉的海拔,陡地提升了一下。再次提升,来自他后来的诗句:“梦中化为鹤,飞入长松寺。”(《以屏山赠欧阳叔弼》)长松寺,坐落于龙泉山脉主峰长松山。

青神之美,在岷江,在龙泉山,也在苏东坡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的词艺,小于苏东坡的才名。但其真切之浓意,刻骨之深情,击穿时间大漠,滴得人心疼。

别过唤鱼池,刚走十多二十步,见桥头一路牌说,向前“清溪涧道”,向左“上山”。我向左过桥,向山上爬去。景区的小道自然是景观道,干净,古雅,一路都是人文风景和自然风景。自然风景指的是淙淙潺潺、清清亮亮的溪水,峡谷山体及其穿在山体身上的多种古木与草珊瑚、鸭跖草、薜荔、凹叶景天等植物;当然,最提神的,还是草地鹨、雀鹰、红隼等鸟类的飞翔和不知从哪里发出的叫声。范成大称此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陆游赞此山为“川南第一山”,虽有文人的超拔夸张手法和感情用事,倒也不无道理。

快速爬了半小时,还不见顶,决定作罢,下次再来,因为同行的三位还在山下等我。

从中岩下寺上车,顺岷江流向去汉阳古镇,依然是路中有绿黄红分道线的景观道华青路。河风嗖嗖吹,平衡着午后太阳的热。11公里,一刻钟就到了。

什么都不说,先解决肚子问题,见不远处有家新打造的名叫“禅驿·忆村院子”的酒店,就去了。却见入口处停车场设了栏杆,车子在大门外排队,加之想吃老街场本土特色美食,便掉了车头。

在老街棉花街镇人民政府旁边,一个凹进去的免费停车场停了车,然后退回老街,找特色餐馆。找来找去,发现十多家馆子中,打出的招牌菜,均为“汉阳鸡”。于是,就近进了一家进深小,但临街堂口比较宽敞的餐店。更重要的是,这家人气旺——客走旺家门嘛。找洗手池时方知,店里面还有两进,共三进,挤一挤,可容纳三四百食客同时进餐。原以为汉阳鸡的做法是一鸡几吃,看菜单方知就凉拌一种。端上桌,大家飞快下筷,各夹一块,几扯几嚼下肚。味道尚好,只是没法跟成都的那几家知名凉拌鸡比,比如温江王鸡肉。特不特色,终究只是一种看法,真理是,必须下嘴,且由舌头告诉舌头。

吃了饭,顺街往下走,越走人越少。经过打铁铺,再经过由一排卖竹编的铺子组成的竹市,看见这里的游人又多了起来,好几人买了编制奇巧的竹器。当天晚上,在青神县城吃了饭,天已麻麻黑,又去城南那个巨大的竹艺城看那令人惊叹的竹以及竹的夜景时,我不时想起的,正是这个汉阳竹市。

很快,到了河岸边。此处有座凉亭,前可观岷江、河滩田园,后可观老房风火墙。顺河岸朝下走,享受了好一阵老树为我们打出的太阳伞,之后左拐,入街。不一会儿,到了佛光寺大门前。寺前有块清道光五年立的碑,碑记介绍了该寺重修的情况。佛光寺现存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天井的光线,把两殿照得像髹了遍发亮的大漆。

从正对佛光寺大门的一条街道拐入一条弄巷,不知怎么就到了一畦菜地边,折回,几走几不走,不知怎么就返回到了棉花街上。知道“汉阳柑橘”是此地驰名特产,又见到一路都有农妇蹲在装满这种金黄果物的背篼边兜售,只不知它们到底是柑,还是橘?我们小区的柑橘,还有我家花园的脐橙,同处龙泉山脉,与汉阳相距不到150 公里,不是正开着香冽的花吗,这里为什么已进入下果期、收获季?农妇热情,让我们随便尝。嗯,纯甜,好剥。十元一斤,我们称了五斤。汉阳的土特产除了鸡、柑橘,还有蚕丝、花生和大米。镇子北、南、东是有名的“汉阳三坝”,为蚕桑业和手工缫丝的集中产区。对了,同处龙泉山脉的,还有青神的蚕丛、蚕桑,龙泉驿长松山的蚕丛王庙等附着蚕文化的事体。

这似乎在无声地告诉我们,古蜀国最初的丝光,有着龙泉山的山形与香。

从古蜀国的蜀字,联想到四川简称的蜀字,恐怕全世界没有哪个省州级治地,用一条蚕的寓意来给自己命名了吧——蚕是蜀字的基本喻体,是外省人对蜀地的直接具象。四川与蚕丝业的古老源流,由此窥斑见豹。

“论蜀之为字,盖即原蚕之本称也”(任乃强)。原蚕,即野蚕的意思。就我国文字发展过程而言,首先是象形,其次才是会意;象形文字在渔猎经济时代开始,于畜牧时代大盛。现在,我们来诠解一下蜀字。蜀字上边一个四,横放又为目,合而理解为“巨目”和四只眼——野蚕乍看有两个大眼睛,两个小眼睛,仔细端详才会发现它的两眼很小,那两个大黑斑并非眼睛。蜀下边为虫字,而与人类最亲近的虫莫如蚕了。巨目和虫之间还有一棵弯弯的桑树,或一只半封闭的茧。你看,这个蜀字除了像蚕还能像啥?估计蜀字是在黄帝时代造出来的,后来,由于蚕被家养,头上眼斑渐渐消失,为区别蜀字,蚕字便出现了——它哪里是毛蠈,分明是天虫下凡!相较群聚的家蚕,野蚕有独处的习性,故蜀字引申之义为独。

汉阳街场是一个井字,八画,由米市街、棉花街、盐关街、翻身街、半边街、下正街、横正街、后正街一笔一画写就。但老实讲,作为古镇景区,汉阳街场的体量、精美、历史感、观赏性,都是不够的。它的镇局和魅力,在于你跳出来,跳入长天和时间深处,视听它的宏阔和曾经的荣光。

通过几帧航拍照片,和一些古籍资料,我才算约略看清了汉阳全景的真颜。认识汉阳,必须将它与岷江捆绑一起。

从航拍照片看,龙泉山西坡脚下的汉阳镇,被岷江三面环抱,阡陌纵横的田园覆盖其上,像是街场发射出去的扇面。整个镇区,晃眼一瞧,活脱脱一座半岛,一个洲渚。连接岷江西岸的,是一座拦江大坝。有一幅照片,应该是二三月间拍的,整个画面都是油菜花的金黄,岷江蓝得跟玻璃一样。

住在岷山南麓的岷江源头,东出弓杠岭,西出朗架岭,两源汇合于虹桥关上游川主寺。之后,自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到达都江堰。在都江堰分成外江和内江,过郫都、成都城池、温江、双流、新津,大溉成都平原后,于彭山江口汇合。自此,大江滚滚,势如破竹,穿境眉山,冲至青神。

在青神,肆无忌惮、威风八面的岷江遇到了情况,一下变得流不顺畅,流不舒坦了,却又不知发生了什么。这就像突遇堵车,堵了长长一串,却不知前边出了什么情况。急咆咆的流速被上下挤压,慢下来,最终在青神县城到汉阳之间,流成了一个大写意的S形,而汉阳镇就这样被岷江三面环抱成了一个好看的U 形。

是水,总是向前流的。水,可以被阻挡,被限流,甚至被改写方向,却没有谁能够让一条大江停下来,涨起来,反过来将自己淹没。

不断前行的岷江终是知晓了前边的情况。原来,自己东侧的龙泉山,在汉阳古镇南侧与乐山城东板桥古镇交界的地段上,突发奇想、突如其来地向西伸出了一条粗壮的支脉,试图让这条支脉与成都平原西边的山脉牵手,形成以山盟对付水势的蜀地山水大局。它们不认可成都平原南界新津的狭义概念,它们要让东西两条山脉在此处挽结,让广义的成都平原在此处扎口收尾。

这是山的兜底的想法。

但后来的水不这样想。

水来了,也不想,只是做,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水斧、水橇、水钻头、水炸药乃至水头颅,向面前的山体发泄不满,大声喊路。

山怎能兜住水?路终是喊开了。这条路就是由岷江切断龙泉山脉形成的,古代著名,现如今名气不大不小的“平羌小三峡”。

龙泉山的支脉被岷江切断了。断在对岸的部分,不管断了多久,断得多还是少,都是龙泉山的子民、游子,都不应该不管不问,直至遗忘。我决定到对岸去,到平羌小三峡的右岸去。

平展展的汉阳镇,又有汉阳坝之称,它是山水形制给人类造出的一个温暖的窝。因为这个原因,古人从成都、眉山乘舟而下过夔门演绎出蜀记,或从中南、东南登船而上过夔门书写入蜀记,到得此处,基本是要停泊码头,上岸入场,溜达几圈,小歇一阵。这样一来,汉阳不喧哗、不繁盛都不行。据说远在汉代,一户姓阳的人家从外地迁徙到此,见岷江河泥长年淤积,形成平坦地势和肥沃土质,是落脚安居的理想之地,便落户坝上,专事农桑,养蚕缫丝。一生二,二生三,后来又有人弃舟上岸,建筑新家。大家伙儿生息繁衍,渐渐就成形了一处村落,一个集镇。这座江边水镇,也因此取汉代之汉和阳姓之阳,得名汉阳。“汉阳丝”也以其光泽鲜亮、亮度匀净而驰名中外,远销欧美市场。汉阳丝市曾与成都簇桥丝市,并列为川西南“两大丝市”。

于是乎,这个远近闻名的水码头,便凭藉岷江水运和设身两市(眉山、乐山)三县(青神、夹江、井研)九乡的地域中心优势,引来商贾云集,经济熙攘。天长日久,就有了“商业重镇”“穷青神,富汉阳”之说。

汉阳古镇北距青神县城20 公里,南距乐山大佛26 公里,系岷水进入平羌小三峡的入口镇。“汉阳古镇——平羌小三峡——乐山大佛”,是一条充满魅力的双向舟楫旅游线。

该去小三峡和对岸了。

猜你喜欢
青神县汉阳岷江
岷江
诗的对比(外一篇)——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岷江行(外一首)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青神县旅游SWOT分析与开发对策
武汉汉阳老年大学校歌
业务再延伸,汉阳所获神龙公司实验室认证授牌
不“打干亲”
青神县中学生课外篮球活动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