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全程简约化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与推广

2023-12-12 03:39:57伍兰萍
种子科技 2023年19期
关键词:稻田病虫害水稻

伍兰萍

(东台市时堰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盐城 224211)

传统的水稻病虫害防治依赖于喷洒化学农药。这种单一手段不仅存在不规范、不科学之处,而且严重污染了水稻的生长环境,导致水稻质量严重下滑,久而久之会对整个种植业造成影响。因此,改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使用并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切实保障水稻产品质量,具备深远的现实意义。

1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的运用

1.1 农业防控技术

农业防控技术是最普遍、最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在选种阶段,以挑选具有一定抗病虫害能力的水稻品种为前提,把防控工作前置于预防阶段,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的威胁。在耕种阶段,农户在冬季会深层翻耕稻田,将深埋其中的幼虫、虫卵都暴露出来,进而有效灭杀。深耕期与种植期相配合,根据深耕后的情况来决定种植期,尽可能规避病虫害高发期。在培育阶段,需要对水肥进行科学管理,有效提高水稻茎叶的生长速度和茁壮程度。其中包括种植香根草,提高土壤的pH 值和微量元素含量;种植大豆、芝麻等农作物,降低诱发害虫风险的概率;应通过深耕等绿色防治方式打破二化螟化蛹。除此之外,清除杂草,减少病原数量也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由此可见,农业防控技术遍及水稻种植全程,基本做到了对稻田系统生态平衡的整体维护。

1.2 生物防治技术

生态系统庞大且复杂,其内部具有自我调节防控病虫害的能力,因而被称为绿色环保的一种防治方式[1]。该方式又被细分为以菌治虫、以虫治虫和以天敌治虫3 种类型。以菌治虫是用植物中本身存在的菌群抑制水稻中的病虫,如利用存微孢子菌防治蛾类幼虫、利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稻飞虱等。这些菌类在进入虫害体内后,可以快速繁殖杀死虫害,实现防治目的。以虫治虫既能对水稻中的病虫起到杀灭作用,又能使对植株影响最小的虫子进入稻田中,完成防虫治虫,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严格来说,以天敌治虫也属于以虫治虫的范畴。青蛙、蜘蛛、瓢虫、草蛉都以害虫为食,在满足食物链供应的基础上,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对稻田破坏力最小,且能通过运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对周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如水资源不能被污染,因此其使用成本较高。

1.3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控技术也属于绿色灭虫技术。常用的是在稻田上覆盖防虫网,阻挡虱虫进入,让稻苗安全度过幼苗期。为了确保全程绿色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防虫网需选择防腐、耐热、耐水、抗风的材料。二是性诱剂诱杀。性诱剂属于生物诱捕剂,其通过释放性信息素,达到干扰害虫交配、有效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降低病虫害对稻田的侵扰。除此之外,灯光诱杀、声波诱杀等方法都可以起到干扰害虫或是杀死害虫的目的。物理防控技术的运用要掌握好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如使用灯光诱杀二化螟这类病虫害,需要在3 hm2范围内安装1 盏;在稻田外部设置诱捕器的范围是15 个/hm2。对比近年来防控技术的效能,物理防控技术的灭病虫害率只能达到60%左右,所以单独使用这项技术的场所已经越来越少。

1.4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对使用农药的要求非常高。毒性低、残留少、效能高且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农药是化学防治技术使用的关键。农户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之前,会先对药性、药效、药量进行分析试验,根据稻田的实际情况确定药剂配比。药剂是使用均匀的雾状喷洒。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的药剂需要定期更换,不能让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且对喷洒的环境条件要求很高。所以对天气的温度、湿度要有前期的测量与判断。

2 水稻病虫害全程简约化绿色防控技术集合

2.1 农业技术与生物技术集合

农业技术与生物技术均在生物医药学科上有所交叉,二者共同作用于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其本质就是对生命体发挥作用[2]。在播种阶段,优质高产且抗(耐)病虫害的水稻品种被列为首选对象。许多高质量的种子都是伴随生物医药的发展育种而来,即栽培和育种实现了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整合。一方面,施肥技术的改进,形成了氮肥、磷肥、钾肥等肥料“总量控制”“前足、中控、后攻”的施肥模式。另一方面,为防止水稻群体旺盛生长提高病虫害发生概率,在深耕阶段对土壤结构的改变和土地肥力增加,不仅为水稻耕种奠定了有利条件,还让动植物养(种)殖可以在稻田内和水稻种植同时进行。如生物技术中常见的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省时、省工,可以大幅度降低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发生概率的技术。雏鸭在活动过程中会以害虫、杂草为食,同时其不断踩踏稻丛,让稻田的透光性和通风条件都有所改善,基于这样的原理,很多稻田会在水稻移栽后进行雏鸭放养。在深耕后,利用茬口空档期种植各类蔬菜,诱引杂草种子萌发出苗,减少杂草种子基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这些技术都会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在不加大设备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可以取得优质的绿色效果。

2.2 物理技术与化学技术集成

生物农药技术运用到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中,其经济成本较高,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也会消灭病虫害的天敌,反而为病虫害的防治添设障碍。将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集合在一起使用,尽力避免单一防治方法带来的局限性很有必要[3]。

目前,物理技术与化学技术交合使用最常见的形式是制造生物源农药。这一类农药虽然制作成本较高,但是可以保护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而得到了集成生成的基础。该类农药具有唯一靶标生物性,如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可用来防治三化螟;井冈霉素可用来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春雷霉素可用来防治稻瘟病等。这类农药的制作启发实则源于物理防治技术。如物理防治技术中的草把诱杀黏虫就是把糖、醋、水、白酒按照4∶3∶2∶1 的比例混合,再加入少量黏合剂制作成黏液,涂抹在草把上,实现对害虫的捕杀。由此可知,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除了不同防治技术之间的集成,同一种防治技术中不同类别的防治方法也可以集成在一起。如把性诱剂与太阳能杀虫灯结合使用,先用太阳能杀虫灯确定杀虫范围,再利用害虫趋光的特点进一步集中害虫,而后喷洒性诱剂,实现精准杀虫的目标。再比如将防虫网和养鸭控草集成在一起使用,农民在水稻落谷育秧的过程中可以设置防虫网、在播种水稻并喷洒除草剂的同时进行防虫网覆盖、在揭膜操作后喷施送嫁药等,这类集成大幅度提高了绿色生态技术的使用效能,进一步奠定了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的客观基础。

3 水稻病虫害全程简约化绿色防控技术推广

3.1 统防统治,实行新型经营模式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有一半都取决于预防工作[4]。因此,统一建立防治病虫的情报系统,在统一时间组织专业人员用统一方法对病虫害实施统防统治,是最能确保工作质量、降低工作成本的方式。一是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将区镇的农服中心、绿色防控技术农场、负责水稻种植管理的包工定产方集合在一起,组成考核组,为病虫害技术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便于每次工作结束后,从作业质量、时效性、安全管理等方面给予结果评价,为病虫害消灭工作建立循序改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在农村广泛推行新型合作农场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从选种育种期就实行统一管理,大到生产成本的支出结算,小到田间地头的用水施肥,都基于统一标准进行[5]。这样一来,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就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绿色化的道路,各个区域也会因为结成共同合作体,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上共建共享,共同关注病虫害的情报,为优质的集成经验推广奠定基础,在水稻种植管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2 加强监测,准确预警与合理用药相结合

考虑到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性技术尚在推广阶段,在建立了新型的管控模式但尚不确定使用效果之前,可以在部分区域设置水稻病虫害监测点,参照考评组设置的统一标准展开水稻病虫害监测工作。这类统一标准需结合当地特点做具体且详尽的规定。如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高原都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区域,但是两地的气候条件、水质土壤等完全不同。只有因地制宜,收集当地的病虫害信息,全面了解并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才可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准确监测意味着对农作物的用药精度会大幅度提升。关于生物用药成本相对偏高的问题,如果使用监测可以对用药种类、剂量及其应用中必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加以明晰,在争取到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时,其适用性就会大大提高。农户在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后,无论是总结还是推广优质的经验,其基础必然更加坚实。

3.3 加强宣传,做好绿色技术培训

我国在水稻病虫害防治领域对绿色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区因为经济条件、地域限制或是技术人才的不足,仍然沿用着传统的防治技术。这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掣肘。一是农服中心等对口单位应做好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工作。通过现场观摩会、标语宣传牌、微信公众号等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方式把技术优势、技术内容等宣传到每一个农户家中,先在意识层面完成潜移默化的转化。二是各地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开展技术应用与应急处置的培训。培训内容还可以手册的形式下发到农户,消除农民“想用不会用,要用不及时”等问题。三是需要特别关注不积极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农户[6]。了解他们不愿意使用的真正原因。如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的产品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绿色防控技术的成本高、见效慢,农户的经济条件不允许等待这种慢速转化等。了解到这些原因后,当地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等各个层面进行投资,做出引导,把参加培训的频次和获得优惠扶持的幅度进行正比例结合,以此调动农户使用的积极性,让农户从愿意尝试使用绿色技术一点点深入到技术内部,逐步完成从传统技术向绿色技术的演进,提高我国农业种植质量和水平。

3.4 对接市场,做好人才后续接力

新型管理模式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水稻种植地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工作。管理模式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人才资源[7]。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建立了水稻种植示范区后,需要建立大量监测机制,对人才资源的渴求更甚。

在此背景下,需要建立专岗专责的机制,让农户明确建立完整绿色防控体系的目的和目标,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深入理解和认识绿色防控技术,愿意主动承担起技术落实工作。很多以绿色防控技术种植出来的优质水稻,在市场上常常会面临“优粮不优价”的尴尬困境。所以大量人才的培养也要向着和消费市场对接的方向出发,以人力资源作为切入点,让种植业和粮食加工企业加强合作,开展订单式计划生产。这样一来,培养的人才不仅精通技术,也能精通市场运作,对后续绿色技术的持续运用带来积极帮助。

4 结束语

在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推广普及全程简约化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提高水稻质量、产量的目的,还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通过对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技术的介绍,清晰地了解到每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为其集合在一起创造了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推广措施,不仅效能最大化,且都是向着可持续、可运用的方向发展。在把握了正确的整体推进方向的基础上,相关人员愈发明确了“只有遵循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中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稻田病虫害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1:06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52
稻田摸鱼记
“共享稻田”助力 收获多种“果实”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稻田里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