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玉米制种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2023-12-12 03:39:57唐永清宋卫平
种子科技 2023年19期
关键词:棉铃虫玉米螟制种

唐永清,宋卫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 可克达拉 83521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是国家玉米制种地之一,地处伊犁河谷,具有得天独厚的杂交玉米制种优势。该地具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高效的组织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适宜种植玉米面积4 万hm2,年均玉米制种面积占全国的7%,产量占全国的8%,2022年玉米制种面积达1.4 万hm2[1]。随着种植面积增加,品种来源广泛,种植模式改变及气候变化,玉米病虫害种类和为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次要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田间生物种群逐渐发生了变化,伊犁河谷玉米制种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介绍如下。

1 玉米制种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棉铃虫

棉铃虫寄主广谱,已经在玉米制种田逐渐成为主要害虫,通过对田间诱捕蛾量和为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4月28日至7月15日62 团测报灯诱玉米螟44 只,棉铃虫2 873 头;2021年5月20日至8月10日67 团测报灯诱玉米螟135 只,棉铃虫2 390 只;2022年5月19日至8月1日64 团性诱剂诱玉米螟24 只,棉铃虫922 只。棉铃虫田间数量已超过玉米螟,其1年发生3 代,主要以2 代幼虫为害雌穗花丝、雄穗,影响产量,3 代幼虫为害雌穗,取食玉米籽粒,影响玉米制种品质,田间为害株率达60%~80%[2]。近年暴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 点。

一是气候因素。以伊犁霍城垦区冬季1月温度变化为例,1996—2015年1月平均温度-8.7 ℃,2020—2021年1月平均温度分别为-6.0、-8.0 ℃,冬季气温变暖,越冬虫数成活率提高,夏季高温干旱,适宜棉铃虫生长发育[3]。

二是种植结构发生改变。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的不断重视,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连续增加。2022年,第四师种植玉米2.58 万hm2,其中玉米制种面积1.41 万hm2,为大面积寄主植物提供了充足营养来源。

三是耕作制度改变。滴管技术全面应用,冬灌措施难以实施是造成棉铃虫越冬成活率较高的重要原因。随着种植密度提高,肥水投入增加,使植株叶片变得柔嫩,更适宜棉铃虫产卵取食。

1.2 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制种田的常见虫害,在伊犁地区有亚洲玉米螟、欧洲玉米螟2 种,而伊犁地区是以亚洲玉米螟为主的亚欧混生区。1年发生2~3 代,近年来玉米螟在玉米田间发生数量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有以下3 点。

一是气候因素。随着气候变暖,有效积温增加,玉米螟生长速度加快,发生世代增多[4]。玉米螟喜中温高湿,夏季高温、干旱不利于玉米螟发育。

二是种群竞争。玉米螟和棉铃虫在玉米制种田生态位处于竞争关系,棉铃虫的暴发态势对玉米螟有一定影响。

三是耕作制度。第四师玉米制种全程采用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消灭了大部分秸秆越冬的老熟幼虫,膜下滴管技术降低了田间湿度,不利于玉米螟卵孵化[5]。

1.3 叶螨

伊犁玉米制种田的叶螨主要有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在田间点片发生,一般高温干旱、长势弱的地块易发生。叶螨1年发生十几代,世代重叠,5月从田边地头的杂草上向玉米田扩散,6月底或7月初随着人工去雄、沟灌浇水等农事活动进行人为传播,7、8月如遇高温干旱,则会造成大面积发生叶片退绿干枯,影响籽粒灌浆授粉,从而影响产量。

近年来,因耕作制度改变造成冬灌措施无法实施,使叶螨越冬基数增加,叶螨主要在玉米下部老叶叶背为害,刺吸叶片造成叶片退绿黄化,为害症状容易与干旱缺肥混淆,常因不易被发现而错过防治时间。目前植保机械喷雾很难到达为害部位,防效较差。

1.4 双斑长跗萤叶甲

近年来,在玉米田间双斑长跗萤叶甲逐渐上升为优势种群,遍布伊犁河谷玉米种植区,田间发生率70%以上,1年发生1 代,7—8月是为害高峰期。该虫具有聚集为害习性,成虫啃食玉米叶肉,留下表皮,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抽雄后取食玉米花丝,影响玉米授粉;为害嫩粒,将籽粒吃掉或造成籽粒破碎,容易被其他的病原菌侵染,引起穗腐。该虫具有鞘翅,抗药性较强,具有迁飞习性,不统一防治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1.5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制种的主要病害,会为害玉米整个生育期,易侵染玉米幼嫩器官。苗期为害造成新叶扭曲皱缩,一般高温高湿气候易发生;抽雄前是病菌侵染高峰期,抽雄造成叶片伤口较多,容易感染病害,田间出现大量病瘤。一般田间发病株率10%~15%,严重的可达30%以上,在种植密度大、棉铃虫和玉米螟为害造成机械损伤多的地块发生较重。

1.6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近年在伊犁玉米制种田发生的新病害,新疆首次报道是在2007年奇台县,温暖高湿的气候易发生[6]。伊犁7—8月雨水多的年份易发生,先玉335、郑单958 等品种发生较重,主要为害叶片、果穗、苞叶等部位。在病部产生散生或聚生淡黄色斑点,后突起形成长形至卵形红褐色疱斑,即病原夏孢子堆,疱斑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病斑扩大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造成叶片枯死,影响产量和品质。贾菊生等(2009)[7]鉴定了奇台县玉米的叶锈病病原为高粱柄锈菌。玉米普通锈病是以休眠夏孢子堆作为越冬世代,是玉米在生产中感染锈病唯一的初次感染源,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10.8~29.0 ℃,最适温度为14.9~22.4 ℃,病害靠气流传播,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的地块易发生[8]。

1.7 玉米顶腐病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制种田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苗期心叶扭曲成牛尾巴状,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或皱缩状,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病原有真菌、细菌多种病原菌[9],真菌为亚粘团镰孢霉[10],细菌为成团泛菌[11]。研究表明,顶腐病发生与不良的气象因素、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属环境胁迫性病害。环境胁迫降低了玉米的系统抗病性,诱发了病理性病害[12],一般在使用二甲四氯、烟嘧磺隆等除草剂药害严重的地块发生较重。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种子中越冬,伊犁主要是种子带菌远距离传播,辽宁、吉林等地的玉米制种个别品种发生较重。

1.8 生理性病害

2022年委托了来自吉林、辽宁、山西等17 个省市91 家疆内外企业制种单位,324 个品种(组合),部分品种(组合)对伊犁气候环境适应性较差,生产上易发生生理性枯黄病害。这类病害在田间一般表现为大面积集中出现症状,或同一块地仅父本或母本出现症状。受气候影响,在早春低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表现为叶片发黄等生理性病斑,容易被误诊,造成盲目用药;受土壤影响,伊犁河谷土壤偏碱性,玉米苗期易表现退绿黄化和缺铁、缺锌等症状,随温度上升,症状会逐步减轻;受药害影响,玉米播种使用除草剂封闭,遇到低温阴雨天气易造成药害,或前茬种植的棉花、甜菜等作物使用长残留农药,造成玉米幼苗畸形皱缩,无须根或根发黑,严重时会造成烂种烂芽。

2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1 农业防治

一是选择优良品种。选择抗病、优质、适应性良好的玉米品种,对新品种(组合)应先试验种植观察适应性,避免初次大面积种植外地品种(组合),增加种植风险。

二是轮作倒茬。选择前茬为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的地块,避免重茬,减少土壤病虫害基数是预防玉米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三是秋翻冬灌。通过秋季深翻20~30 cm,土壤封冻前冬灌,破坏病虫害越冬场所,减少棉铃虫、红蜘蛛等害虫越冬基数,降低翌年病虫害发生概率,促进植株生长。

四是秸秆粉碎。玉米秸秆、根茬是玉米螟越冬的主要场所,带有大量病原菌,玉米收获尽量降低根茬高度,粉碎秸秆并深翻,可减少田间病虫害越冬基数。

五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病害发生概率;科学施肥应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玉米抗病虫能力;玉米现行开始中耕松土,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玉米根系生长,减少苗期缺素症;7—8月遇到高温干旱,可适量浇水保持田间湿度,避免红蜘蛛的扩散和为害;早春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红蜘蛛、地老虎等害虫寄主,防止向玉米田间扩散;拔除病虫株,发现瘤黑粉病株直接拔除,摘除红蜘蛛为害的下部老叶,并带出地头销毁或深埋,可减少田间的病虫源;减少机械损伤,避免机械中耕、打药等农事操作造成植株伤口,7月初人工“摸包去雄”减少去雄带出的叶片,机械去雄2 次法,减少机械伤口,降低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概率。

2.2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盛期于玉米制种田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地老虎、棉铃虫、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等鳞翅目、鞘翅目害虫,每3~4 hm2挂放1 台,集中连片使用,可有效减少成虫数量[13]。

2.3 生物防治

一是性诱剂诱杀。5月中下旬玉米螟、棉铃虫成虫开始羽化时在玉米制种地边每50~100 m 放1 组玉米螟、棉铃虫诱捕器,通过专用性诱剂诱杀雄蛾,降低雌雄蛾交配概率,减少其在田间的产卵量。

二是白僵菌封垛。4月底、5月初在玉米螟化蛹前,用白僵菌孢子粉对玉米秸秆垛喷雾封垛,秸秆中越冬的老熟幼虫感染而死,降低玉米螟越冬化蛹率。

三是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大面积连片释放赤眼蜂,设置放蜂点60~75 个/hm2,第1 次放蜂10.5 万~12.0 万头/hm2,间隔5~7 d 放蜂第2 次18.0 万~19.5 万头/hm2,总放蜂量30.0 万头/hm2。蜂卡悬挂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主脉上,出蜂口朝下悬挂时,避免蜂卡被阳光直射。

四是选用生物农药防治。在玉米制种喇叭口期,可选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拌毒砂撒入心叶或喷雾防治玉米螟。

2.4 化学防治

一是加强预测预报。春季定期对玉米秸秆刨秆查虫,调查玉米螟越冬虫口基数和化蛹情况,预测玉米螟发生情况。玉米生育期通过测报灯、性诱剂诱捕观测棉铃虫、玉米螟成虫发生情况,找到成虫发生高峰期,结合气温预测卵孵化高峰期,指导田间防治工作。

二是种子处理。选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300 mL+35%锐胜悬浮种衣剂100 mL 或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200 mL+35%锐胜悬浮种衣剂100 mL 包衣100 kg 玉米种子,可预防瘤黑粉病、锈病、地老虎、红蜘蛛、叶蝉等病虫害。

三是田边封锁。早春气温转暖,红蜘蛛开始在田边地头活动,玉米出苗后向田间迁移,5月选择专用杀螨剂15%哒螨灵乳油1 000~1 500 倍液、24%螺螨酯悬浮剂4 000~5 000 倍液、20%三唑锡悬浮剂1 000~1 5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 倍液喷雾喷洒田边杂草和地边四周50 m 作物,重点喷雾下部老叶背面,起到封杀作用,避免使用有机磷、菊酯类广谱杀虫剂,以保护田间天敌种群数量。

四是田间防治。在棉铃虫、玉米螟卵孵化盛期,选用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600 mL/hm2、16%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50~225 mL/hm2、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00 mL/hm2等药剂喷雾,可兼治蚜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等害虫。玉米抽雄前10 d,选用43%好力克(戊唑醇)SC 3 000~4 000 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 倍液喷雾防治玉米瘤黑粉、锈病等。

3 结束语

玉米制种病虫害种类较多,亲本抗病性差异较大,田间农事操作如去雄、肥水管理等措施对病虫害发生有一定影响,因此要加强田间管理,注重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玉米作为高秆密植作物,田间较为郁闭,容易滋生病虫害,在生产中大多种植户只注重药剂的选择,忽视施药方法,如常用的无人机等植保机械药液很难穿透到下部叶片,导致防效不理想。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植保机械,提高防治效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做到“以益控害”,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为玉米种业绿色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猜你喜欢
棉铃虫玉米螟制种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20
不同诱芯、诱捕器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现代农业(2016年5期)2016-02-28 18:42:38
高效低毒新型药剂防治棉铃虫试验
现代农业(2016年5期)2016-02-28 18:42:35
关于玉米制种自交率的原因及对策
现代农业(2016年4期)2016-02-28 18:42:20
棉铃虫几种常见药剂大田试验筛选
现代农业(2016年4期)2016-02-28 18:42:09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49
1%苦皮藤素防治棉铃虫试验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