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荣,刘忠颖
(1.南华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楚雄 675200;2.南华县政务服务管理局,云南 楚雄 675200)
冬樱花属蔷薇科樱属植物[1],是云南分布最广的野生乡土树种[2],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多雨多雾的高海拔地区[3]。冬樱花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耐寒。12月下旬至翌年1月开花,开花期5~10 d,落叶后4~5 d 吐出紫红色的嫩芽,落叶不明显。冬樱花观赏性强,生长速度快,是不可多得的优良树种,是樱属植物最好的砧木之一,园林应用十分广泛。
冬樱花为落叶乔木,主干高20 m,灰色至紫褐色,皮孔粗糙,树皮环裂。枝叶茂密,干旱时叶片收缩,变小,柄长1.5~2.0 cm,叶尖具腺体,揉之,有苦杏仁味,单叶互生,网状叶脉清晰,叶片长圆至长圆卵形,长12~16 cm,宽50.0~5.5 cm,先端急尖,叶缘锯齿或波状,嫩叶鲜亮紫红褐色,功能叶暗绿色,落叶前褐色至枯黄色,落叶后花蕾迅速膨大。混合芽逐渐萌发,先花后叶,总状花序腋生,花2~10 朵,簇生,果柄长1~3 cm,萼片深红色,呈三角形[4]。
冬樱花花瓣粉红色、粉白色、白色,有一序列过度类型,花冠直径约3 cm,5 瓣,微凹。单瓣种结籽,偶覆瓣种,不结籽,雄蕊与花柱近等长,子房上位,核果。核果圆卵形至椭圆形,长0.6~0.8 mm,宽0.3~0.5 mm,果熟期4月20日至5月10日,果肉苦甜,颜色由绿色、黄红、红色、紫红色、紫黑色、黑色转变,有一系列过渡类型,逐渐成熟。冬樱花花期为12月底至翌年1月上旬,新春来临,十分壮观。成年叶片脱落后3~5 d 花芽逐渐膨大,落叶期短,盛花期10 d 左右,单瓣花,结果量多[5]。
野生环境下的冬樱花生境恶劣,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分布范围广,耐干旱,耐贫瘠,在肥水条件好的土壤中容易形成高大乔木,寿命较长,是十分优良的樱属基因资源。冬樱花喜温、耐湿、耐阴、耐旱,常散生于山谷林间,但不耐燥热和强烈干旱,高温干稍容易枯萎,低温-20 ℃以下容易霜冻,在瘠薄的土壤中矮小瘦弱[6]。充分成熟的冬樱花种子发芽率高,可达90%,实生苗主根明显,根系萌发率与移栽成活率高。苗圃地根系分布在土层20~30 cm处,以中性偏酸的土壤为好,胶泥土壤必须改良,沙性土壤出苗率高。冬樱花叶色季相变化明显,初为紫红色,逐渐变为黄绿色,秋季叶色逐渐变黄,叶片内的营养物质逐步向腋芽、花芽运输,叶片逐渐脱落,落叶期45 d。初花后5~10 d 进入盛花期,观赏效果极佳[7]。
冬樱花在云南分布较广,产生了许多类群,部分花色变淡或变成粉白色,有单瓣、覆瓣之分。盛花期,粉花满树,十分壮观。秋天叶色粗糙,褐黄色,无叶期短,花期早,花量大。多分布于林间、溪谷、湖边,叶靓、花香、果美。冬樱花不耐贮存,自然状态靠鸟兽传播[8]。
冬樱花花瓣脱落后15~20 d 子房逐渐膨大,同时长出紫红色的新叶,果实逐渐膨大。4月20日至5月20日种子逐渐成熟,发芽率可达95%,及时采种成本较低,可以大量繁殖种苗,满足市场需要,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9]。
冬樱花果实成熟后应立即采种,堆放1~2 d 充分后熟有利于果肉逐渐腐烂,便于清除。放入清水中,采用“搓、揉、冲、洗、漂”的方法,清除果肉和杂物,得到纯净饱满的种子,稍晾干,用1%~2%磷酸二氢钾溶液浸泡2~3 d,打破休眠期,使其充分吸水,随后与细沙充分拌匀,混合沙藏。沙藏期20 d,种子、湿沙、木屑的比例为1∶3∶1,期间需经常翻动,使种子通气透水,逐渐增加木屑数量,待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冬樱花种子可以干藏,但隔年的种子发芽率会降低20%~30%,贮藏温度控制在2~6 ℃可保存60~90 d,等待来年播种[10]。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耕性良好、深厚肥沃、质地疏松、透气良好的地块播种,将1/3 细沙、1/3 木屑、1/3 优质细粪充分混合,过筛备用。整地前施足底肥,施入农家肥30 000~45 000 kg/hm2,过磷酸钙1 500~2 000 kg/hm2、甲敌粉15~25 kg/hm2,做到“土细、墒平、沟直、垡碎”“埂草三光”“三沟配套”。
云南初春十分干旱,必须确保苗床高埂、低墒、遮阳、保湿,起到保水、保肥的效果。苗床宽120 cm,长度依地形而定,区间走道宽40 cm,便于施肥和农事活动[11]。
6—8月是播种的最佳时期。5月底采种,6月初播种,7月初出苗,8—9月移栽、上袋,12月至翌年1月大量移栽造园。冬季温度低,土壤湿润,栽植后降水可提高成活率。采用条播的方式,播幅20 cm,幅距30 cm,覆盖物为细沙、木屑和青松毛,减少水分蒸发量,保温保湿,利于种子吸水和出土[12]。覆盖厚度为0.5~1.0 cm,以盖严种子为度。冬季播种必须做好防冻措施,12月至翌年2月容易发生冻害,膜内温度要控制在10 ℃以上。
采用地膜或小拱棚育苗成本较低,因此遮阳网和塑料薄膜保温是干旱地区的常规措施。种植人员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初春时节必须注意防冻和倒春寒,不能揭膜过早,否则幼苗的木质化程度低,抗逆性弱,容易发生冻害,干旱地区枝条容易枯萎[13]。
膜内温度控制在15~25 ℃,当催芽过的种子刚露白时浇透水,混沙撒播,播完后盖上一层细沙,覆盖过筛的锯木屑。5—6月温度高,天气干旱,可用无纺布遮阳20~30 d,出苗后次第揭去覆盖物,及时炼苗,让幼苗适应膜外环境,避免阳光灼伤幼苗。
一切保护根系的措施都有利于提高冬樱花的成活率。培育壮苗、带土移栽能延长栽培时期。采用网袋育苗时营养土配制是关键,一般采用菜园土、充分腐熟农家肥、过磷酸钙制成。
多采用充分腐熟农家肥30 000~45 000 kg/hm2,过磷酸钙1 500~2 000 kg/hm2,充分混合过筛装袋。规格为小苗18 cm×22 cm、28 cm×36 cm,大苗40 cm×58 cm,袋面宽度120 cm,长度视地形而定,确保便于施肥、方便管理[14]。
营养袋之间的孔隙用细土或细沙填实,当苗高3~5 cm 时上袋移栽。苗龄为45~50 d,争取在10~15 d 内完成。移栽时苗床浇透水,便于取苗。打孔栽植需栽稳、栽直、不露根、不埋叶、边栽边浇水,提高成活率,小苗移栽成活率可达95%~98%。3—5月需防止干旱,否则幼苗容易因霜冻和干旱死亡[15]。
苗床管理主要包括浇水、除草、施肥、间苗、定苗、补苗、调温,满足幼苗生长需要。冬樱花砧耐寒,整个冬季幼苗碧绿。采用冬樱花作为砧木发生病虫害的数量较少,采用催芽播种容易成功。播种后30~40 d 即可出苗,应逐渐拆除覆盖物。60~90 d 后出苗整齐,可用细沙压实根部。3~5 叶期培育袋苗效果最好,具有防霜和促进幼苗木质化的作用。幼苗嫩弱,需及时遮阳,防止暴晒,一般用遮光率为60%~80%的遮阳网、搭建高1.7~2.0 m 的荫棚效果较好。
幼苗缺肥时,采用3%尿素或0.1%~0.2%磷酸二氢钾喷施叶面,每间隔15 d 喷施1 次,施用2~3 次可加速幼苗木质化,期间需保持土壤疏松、湿润、氮磷钾充足[16]。
土壤环境直接影响冬樱花的寿命,若土壤极度缺乏营养物质,必须及时施肥,一般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或锯末、泥炭等,施肥30~50 kg/穴,移栽前一次施入[17]。
冬樱花易栽植、易成活,利于搭建城市园林景观。冬樱花与其他观赏乔木花卉花期不重叠,盛开于落叶树木之间,对比明显,在茶花和梅花之前开放,填补了冬季缺花、少花的空白,有利于形成“城市花都”的景观[18]。
采用冬樱花作为砧木嫁接樱属植株是较好的选择,如车厘子园、醉花樱园、早樱园、白樱园、樱桃园、盛世樱园等专类园,其观赏性较强,可丰富园林景观,是樱属植物的基因库,也是不可多得的基因资源[19]。
采用2~3年的冬樱花砧木嫁接车厘子(含果樱)较好;砧木主干在1 cm 以下的,采用芽接效果较好;砧木高度为10~15 cm,干径在2 cm 以上的砧木,采用枝接效果较好,接穗仅需留2~3 个饱满芽即可。
嫁接时间为每年立春前后15 d,云南一般在大寒节令至立春节令。第1年培育砧木,第2~3年移栽果树,成活后1~2年嫁接。嫁接当年5—7月及时解除绑扎物,设置高1 m 的立柱,防止强风吹断接穗,期间及时除去绑扎物和砧木萌芽,减少水分消耗和伤流,使养分集中供应接穗,形成壮苗,1年后接穗长到0.8~1.0 m 时即可出圃。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在冬季移栽,旺盛生长期和开花期不能移栽,否则会降低成活率。
在茶叶主产区栽植冬樱花可以避免强烈的太阳光照灼伤茶树,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提升空气湿度。一般在迎风面栽植2~3 排防护林,可有效抵挡寒流和干热风对茶叶的危害,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在滇中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冬樱花,打造冬樱花大道。在滇中楚雄、大理、昆明、呈贡、丽江、保山、玉溪、昭通、红河、临沧等地区的高速公路上可以大力发展和布局冬樱花,便于公路绿化、美化、花化、区域化和功能化,形成美丽的乡村公路和城市交通公路。
城市街道布局樱花大道是很多城市园林的首选。例如,昆明圆通山的樱花大道、德茂山庄的樱花山,其景观效果极好,受到了市民的青睐。
冬樱花是十分漂亮的树种。无论是发展樱桃产业、车厘子产业,还是城市绿化,冬樱花都是重要的经济植物,必须加强种苗繁育和管理,做好育种和种苗调运工作,扩大冬樱花的应用范围,促进城市绿化、美化、花化,为城市增姿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