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山杜鹃花栽培技术研究

2023-12-12 03:39:57
种子科技 2023年19期
关键词:小陇山杜鹃花枝条

卜 英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观音林场,甘肃 天水 741023)

我国拥有丰富的花卉资源,但目前针对西北地区特有植物种类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花卉种苗培育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杜鹃花的生物学特性

一是形态特征。杜鹃花为常绿、半常绿或落叶灌木,高3~4 m;老枝圆柱形,有纵裂纹和皮孔;幼枝密被绒毛。叶革质,椭圆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5~12 cm,宽2~6 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近于圆形,边缘有锐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白色,两面无毛,中脉上面凹入下面凸起;叶柄短,长约0.5 mm,被稀疏柔毛。

二是生长习性。杜鹃花喜凉爽湿润气候,适合种植于排水良好、阳光不足的土壤,耐寒性较差,为酸性土指示植物。

三是开花期。杜鹃花一般在4月底至5月初开花,可持续到7月。

四是生态环境要求。杜鹃花生长于海拔800~2 900 m 的山地疏林内或灌丛中。

五是繁殖方法。扦插为杜鹃花主要繁殖方式,可用压条法和分株法育苗。

六是应用价值。杜鹃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著名的早春花卉之一。

2 杜鹃花的繁殖方式

一是播种。在4月中下旬,将种子处理后直接播撒于湿润的沙质土壤中,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待苗高约5 cm 时,移植到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沙土中。

二是分株法。通常在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进行。选择健康的母株,从基部剪断,分成数个丛生状,每丛至少带2 个芽。

三是扦插法。6—8月选取当年半木质化的枝条作为插穗,截为10~15 cm 的枝条,保留顶部3 片叶,其余叶片全部摘除。将下部分插入基质中,压实,使切口与地面平齐,浇1 次透水。之后视天气情况每间隔7 d 喷施1 次水,及时除草。30 d 后可生根移栽。

四是组织培养。使用嫩茎、幼叶、未成熟果实等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完整植株。此方法适用于大量生产种苗,但操作难度大,易受环境影响,应用较少。

3 小陇山杜鹃花生物学特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3.1 小陇山杜鹃花生物学特性研究

观察小陇山地区30 个野生和人工培育的品种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叶芽多而密。除个别品种外,其余的叶芽密集、肥大且明显突出于枝条之上。

二是开花时间长。大部分品种从4月下旬开始陆续开放,一直持续到6月初。其中,云蒸霞蔚等少数品种能开至7—8月。

三是花色丰富。所有品种均为红色系,但具体表现略有不同。大多数品种花瓣基部带有粉红色晕斑,部分品种无或较浅。

四是花粉量大。据统计,每个品种的平均花药数为50~100 粒,最多可达200 余粒。

五是生长势强。经过一个冬季的自然休眠期,绝大多数品种的新枝萌发速度快,成苗率高,植株高度普遍比其他品种高。

3.2 小陇山杜鹃花生态适应性研究

实地调查小陇山林区发现,该地区有大量野生杜鹃属植物。其中,包括多种类型的常绿和落叶树种,以及不同花色、花期的品种。这些丰富的植被资源为小陇山杜鹃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由于其生长在高海拔山地,气候寒冷干燥,土壤贫瘠,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经过多年的引种驯化和人工培育,形成了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1]。

映山红是陇山地区特有的一个灌木型品种,树形紧凑,枝条直立,株高超过3 m。叶子革质,呈椭圆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光亮;下面淡绿至白绿色,被短柔毛,有时仅沿脉有稀疏长毛,侧脉每边7~9 条;叶柄长约1 cm,密被短绒毛。总状伞形花序顶生,直径约5 cm,有许多花朵,密集呈头状,初开时呈白色,后变粉红色,逐渐变为红色,非常美观;花梗细长,长0.6~1.0 cm,无毛;花萼杯状,外面近中部有柔毛,萼裂片呈三角卵形;花瓣倒卵形,粉红色,平展;雄蕊多数,不等长,长短不一;花柱长达子房1/2,柱头扩大。蒴果呈卵球形,稍压扁,有纵棱,成熟时呈暗紫色,顶端微凹,幼时有短柔毛。花期在4—5月,果实在8—9月成熟。

云蒸霞蔚是小陇山地区常见的一种灌木型品种。与映红相比,其植株更高大,可达6 m 左右。叶片更加宽厚浓绿,呈卵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呈楔形或阔楔形,边缘有粗齿或全缘。花朵更为硕大,直径可达10 cm 以上,多为重瓣,颜色鲜艳明亮。果实相对较小,直径不足5 cm,成熟时为紫黑色,表面覆盖着一层白粉。开花时间一般在4月初至5月底,果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观赏类品种,如红苹果、金达莱等。

3.3 小陇山杜鹃花繁殖技术研究

充分了解小陇山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发现,该地区非常适合种植杜鹃花。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植物品种并提高产量,本研究主要深入探究小陇山杜鹃花的繁殖技术。

一是采用播种法培育小陇山杜鹃花幼苗。经过前期试验对比,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即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同时,需消毒种子及控制种植密度。

二是采用扦插育苗法获得更多的种苗资源。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发育良好的枝条作为插穗,将其截成10 cm 左右的枝条插入装有适量河沙或蛭石的盆中。待植株生根后移栽到新的土壤中继续培养。可以使用压条育苗方式,即将母株埋入湿润的土中,再用竹签或者绳子等工具牵引,得到更多种苗资源。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育苗方法适用的情况存在差异,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是加强小陇山杜鹃花的养护管理工作。除了正常的浇水施肥外,还要及时除草松土,确保土壤的通透性和养分充足,确保小陇山杜鹃花的花期延长,开花繁茂。

3.4 小陇山杜鹃花病虫害防治

褐斑病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一种病害,主要为害植株的叶片和新梢。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不规则的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呈黄色至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至浅褐色,后期病斑会干枯穿孔。主要防治方法是加强养护管理,合理施肥、灌水,提高杜鹃花抗病能力;及时剪除染病的枝条并烧毁,减少侵染源;发病时可以喷施50%多菌灵800 倍液或75%百菌清600 倍液。此外,还需要保护幼苗,避免在移植过程中造成机械损伤。

叶锈病是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春季,夏季高温潮湿易发生。发病后,叶片表面产生橙红色的疱状斑点,破裂后会形成锈孢子器,导致落叶甚至整株死亡。防治时,以防治越冬虫卵和减少侵染源为主。冬季要彻底清除园内的枯枝败叶和杂草,集中销毁;结合修剪将染病枝叶剪除干净。此外,可以用粉锈宁1 000 倍液喷洒防治。

4 小陇山杜鹃花繁殖技术研究

4.1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扦插繁殖小陇山杜鹃花时,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作为采条母树。一般情况下,春季是最适合扦插繁殖的季节,此时枝条处于半木质化状态,芽点饱满。采集好枝条后要及时处理,将其剪成15~20 cm 的枝段,每个枝条上保留2 个芽点。用ABT6 号生根粉浸泡插穗,促进生根。用塑料薄膜包扎好,做好保湿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杜鹃花所需的扦插条件有所差异,具体操作时应结合实际情况[2]。

嫩枝扦插法适用于难以从其他途径获得合适插穗的品种或珍贵稀有品种。选择当年新生的嫩枝作为插穗,用刀片削去下部叶片和部分皮层,只留下表皮,用清水洗净并擦干。在枝条切口处涂抹适量ABT6 号生根粉溶液或吲哚丁酸钾溶液,预防腐烂病。之后,将枝条插入准备好的基质中,深度约为枝条直径的1/2,压实土壤并适当浇水。待植株成活后,去除包裹物并加强养护管理。

4.2 嫁接繁殖技术

在小陇山林区种植杜鹃花时,为了加快其生长速度和提高开花质量,可以采用嫁接繁殖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将其他植物的枝或芽接到砧木上,以培育杜鹃花品种。选取当地常见的几种树木作为砧木,分别为红枫、五角枫和毛白杨等。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砧木采集工作,一般情况下应在春季树液开始流动前完成。使用刀具或削皮器切除砧木上的嫩芽,保证伤口处平整光滑。接着处理接穗枝条,同样需在采集后立即进行。将所需接穗枝条剪成适当长度,用70%酒精浸泡15 min 左右,达到消毒作用。之后开展接口黏合工作,使用蜡涂抹法或塑料薄膜缠绕法。嫁接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保持温度和湿度适宜,确保嫁接苗正常生长。

4.3 炼苗及移栽技术

大规模种植杜鹃花时需炼苗处理。将杜鹃花从温室中取出,在常温下放置2~3 d,使其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将杜鹃花移植到已准备好的基质中,适当浇水,保证土壤湿润。为了提高成活率,加快生长速度,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措施,例如使用保水剂、喷洒叶面肥等。

当幼苗长到约5 cm 时,可以开展移栽工作。此时应选择适宜的时间,一般是早春或晚秋。移栽之前要保持根部完整,避免出现窝根现象。在移栽时要保护周围的植被,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完成移栽后需加强养护管理,及时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确保植株正常生长。同时,合理控制水分,防止土壤过度干旱导致植株死亡。此外,应定期修剪植株,促进分枝生长,增加开花量。

5 小陇山杜鹃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5.1 杜鹃花主要病害种类调查

经过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可知,小陇山林区常见的杜鹃花病害包括褐斑病、根腐病和叶枯病。其中,褐斑病是最普遍且为害性最大的一种病害,常发生在每年5—6月。发病初期,叶片表面会出现褪绿斑点或斑块,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大斑,严重时整个叶片会变黄、干枯并脱落。根腐病多发生在杜鹃生长衰弱期及土壤过于干燥时,表现为根部皮层腐烂,最终导致植株死亡。叶枯病由气候因素引起,多雨季节容易引发此病,表现为叶片边缘发黄并逐步扩散,直至整片叶子枯萎掉落。为了防治常见病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林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二是及时剪除染病枝叶,减少传染源。

三是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从根本上预防病害。一旦发现病害,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手段。

5.2 杜鹃花主要病害药剂防治试验

为了有效控制和减少杜鹃花病害,本试验选取了5 种常见的杜鹃花病害进行药剂防治,包括锈病、叶斑病、煤污病、根腐病和褐斑病。

针对不同种类的病害使用不同的药剂。对于锈病,选择三唑酮乳油喷洒防治;对于叶斑病,选择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喷洒处理。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辅助性药物也被应用到实际的防治工作中。

试验结果表明,合理运用药剂能够显著提高杜鹃花的生长质量,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在未来的生产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大对相关药剂的筛选和研发力度,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5.3 杜鹃花主要病害生物防治试验

为了有效控制和降低杜鹃花的发病概率,本试验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利用病原真菌或病毒的拮抗作用防治病害。

二是采取引入有益昆虫或使用植物性农药等措施达到防治目的。

三是在日常养护中,注意加强管理并增强植株自身抵抗力。

经过对比发现,第3 种方法对于降低杜鹃花生病概率具有显著效果。具体来说,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 g/hm2、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35 g/hm2,与适量细土混合后制成药土施入土壤中即可。要及时清除染病枝叶并集中烧毁处理,以免传染给其他健康植株。采取化学药剂防治法,如应用50%退菌特800 倍液喷施叶面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选择低毒、高效且不会污染环境的化学药剂,避免给生态系统带来不良影响。

5.4 杜鹃花主要病害化学防治试验

为了有效控制和减少杜鹃花病害,本试验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 种杀菌剂。试验过程中,对不同浓度的药剂进行筛选比较,最终确定出最佳的喷施方案,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1∶200 的比例稀释后,每隔7 d 喷洒1 次;将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1∶300 的比例稀释后喷洒。经过连续观察对比发现,采用上述2 种方法均能有效降低杜鹃花的发病概率。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效果最好,平均发病率为6.8%。因此,针对小陇山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常见病害类型,建议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作为主要防治药剂。

通过试验可以得出结论,在小陇山地区防治杜鹃花病害时,相关人员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制订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6 结束语

小陇山地区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宝库之一,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以及政府颁布相关政策,该地区的自然环境逐渐恢复原有的面貌。相关人员应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只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才能真正意义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小陇山杜鹃花枝条
杜鹃花开
待到杜鹃花开时
心声歌刊(2020年4期)2020-09-07 06:37:14
冬天的枝条是破折号
童话世界(2019年31期)2019-11-25 09:51:12
闪光的枝条
杜鹃花
哦,杜鹃花!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01
携手共筑绿色梦 大山深处著文章——记小陇山百花林场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先进事迹
甘肃林业(2016年4期)2016-11-07 08:56:52
全国国有林场职业技能竞赛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举行
甘肃林业(2016年4期)2016-11-07 08:56:45
绝句
诗林(2016年5期)2016-10-25 05: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