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玉米螟虫防治措施探析

2023-12-12 03:39:57冯建伟
种子科技 2023年19期
关键词:玉米螟茎秆中耕

冯建伟

(嘉祥县满硐镇人民政府,山东 济宁 272411)

玉米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我国的种植范围广泛,同时用途多样,不仅可以食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业原料,市场的需求量较大。在我国一些农业生产地区,玉米种植是一些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相关工作部门应加大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让更多的种植户选择高产栽培技术,为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奠定基础,满足市场对玉米的需求。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1 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玉米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其产量和质量。在播种前,要了解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如果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做好试验工作,了解玉米品种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进而选择籽粒饱满、大小均匀、高质量的玉米品种,才能保证玉米的发芽率。通常情况下,玉米品种的净度、纯度、发芽率和含水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在玉米品种选择完成后,要做好晾晒工作,能够增强种子活性,提高发芽率。将种子晾晒2~3 d 即可,不能直接放在水泥地面上,以免造成种子灼伤,在晾晒过程中应定期翻动种子,每隔3~4 h 翻动1 次,目的是确保种子受热均匀。科学晾晒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并且能够提高种子的活性,促进种子发芽。除了晒种之外,要浸泡催芽处理,可以选择放在冷水或者温水中浸泡。如果选择冷水浸泡种子,浸泡时间应控制在12~24 h,完成后晾干播种即可。如果选择温水浸泡,水温控制在45~50 ℃,时间为6~10 h,种子捞出后阴干,之后播种即可。通过温水浸泡种子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包括炭疽病菌和黑粉病菌等,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可以选择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处理种子,将药剂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拌种,放置4~6 h 播种即可[1]。

1.2 土壤处理

玉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要选好种植地,满足玉米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为此,在播种前要选择地面平整、排水条件好、pH 值在6.5~7.6、土壤中没有过大的土块和石块、孔隙度大于55%的地块,以保证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做好土壤平整和翻耕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土壤透气性和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种子发芽,为保证玉米高产和稳产奠定基础。在具体整地过程中,保证地面平整和土壤松软,清理干净大土块,确保土壤耕作层上虚下实,能够为玉米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整地深度在20~25 cm,在整地的过程中要做好清理杂草工作。此外,结合土壤肥力情况科学地施用有机肥,选择有机肥料作为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能,为玉米幼苗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1.3 施入基肥

在基肥施入方面,结合玉米产量科学控制基肥的施入量。如果玉米产量在450~600 kg/hm2,施入商品有机肥150~200 kg/hm2、尿素8~10 kg/hm2、磷酸二胺10~12 kg/hm2、硫酸钾1~2 kg/hm2。如果玉米产量在600~800 kg/hm2,施入商品有机肥150~200 kg/hm2、尿素11~15 kg/hm2、磷酸二铵23~20 kg/hm2、硫酸钾1~3 kg/hm2。如果玉米产量在800~900 kg/hm2,施入有机肥150~200 kg/hm2、尿素13~17 kg/hm2、磷酸二铵17~24 kg/hm2、硫酸钾2~5 kg/hm2。需要注意的是,要了解土壤pH 值,一旦土壤碱性过高可以选择施用硫酸锌1~2 kg/hm2。

1.4 播种技术

播种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影响出苗率。通常情况下,气温在10 ℃以上并且土壤湿度在60%左右才能播种。播种太晚会导致玉米出苗受到影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控制好播种密度,为个体植株营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互相争夺养分和水分,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一旦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玉米抗倒伏能力下降,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

通常情况下,应在了解当地土壤肥力的基础上科学控制播种深度,提高玉米发芽率。土壤肥力较差时,播种距离控制在60~80 cm。土壤肥力较好时,可以选择宽窄行播种技术,使宽行距控制在80~85 cm、窄行距控制在25~30 cm,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同时提高播种效率。

1.5 田间管理技术

1)查苗和补苗。在玉米播种后7~14 d,及时观察玉米种子发芽情况,如果出苗不齐或者种子霉烂,应及时补苗。缺苗断垄比较严重可以提前开展同一品种的补苗工作,及时移栽即可。最好选择在阴天或者降水后移栽,在移栽后保证浇透水,提高幼苗成活率。

2)间苗和定苗。玉米出苗后,要及时间苗和定苗,如果玉米种植过密,会互相争夺养分和水分,在玉米3~4 叶期要及时间苗,清除干净病虫苗。在玉米5~6 叶期要定苗,去除病苗和弱苗,保留健壮的幼苗,并且确保幼苗大小一致。

3)科学施肥。在播种前要做好底肥施入工作,改善土壤疏松度,利用秸秆还田技术,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对肥力的需求。选择充分腐熟肥,如有机肥2 000~3 000 kg/hm2、磷钾肥和尿素复合肥10~15 kg/hm2,施入深度控制在10~15 cm,满足玉米植株的生长需求。结合玉米的生长情况科学追肥,主要包括秆肥、粒肥、穗肥,可以选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了解土壤肥力的情况基础上做好养分补充工作。在玉米拔节期追施拔节肥,可以选择尿素15~20 kg/hm2,促进玉米根部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做好穗肥施入工作,可以选择尿素20~25 kg/hm2。结合玉米生长情况施入粒肥,如果前期施肥不足,可能会出现脱肥现象,要及时补充肥料,可以施入尿素2~3 kg/hm2。如果玉米整体生长较好,可以不施用肥料。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主要施用氮肥,并且配合施用磷肥和钾肥,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以提高玉米产量。追肥过程中要控制好施肥深度,便于玉米根部对养分的汲取,深度控制在7 cm 左右,并且肥料距离幼苗有一定距离,最好控制在7~10 cm。需要注意的是,在追肥前要密切关注天气的变化情况,在降水前要做好施肥工作,有条件的地区,施肥后及时灌溉,能够提高施肥效果,目的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2]。

4)灌溉。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存在一定差异,种植户应掌握玉米需水特点,做好各个时期灌溉工作。调查研究显示,玉米大喇叭口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要做好该时期的灌溉工作,一旦降水量减少,要及时灌溉,科学灌溉能够提高玉米的结实率,增加籽粒的重量。除了要做好灌溉工作之外,在降水后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如果水分过多会导致玉米根部的呼吸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玉米健康生长。

5)清除杂草。玉米田中的杂草会直接与玉米争夺养分和水分,也会传播病虫害。为此,要了解玉米种植地杂草类型,选择人工除草或者化学除草的方式,化学除草方式效果较好,可以在播种前采取封闭除草的方式,在出苗后发现杂草及时用药喷洒防治,选择乙草胺和百草敌等化学药剂,控制好用量,提高除草效果[3]。

6)中耕。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做好中耕工作,玉米苗期可以中耕2 次,定苗期第1 次中耕,玉米拔节期至10 叶期第2 次中耕,控制好中耕深度,第1 次中耕深度控制在5 cm,第2 次中耕深度控制在8~12 cm,在中耕的同时要清理干净杂草。

7)化控措施。一些玉米品种的抗倒伏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大风天气可能出现倒伏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玉米倒伏。可以选择化学药剂包括多效唑和乙烯利,有效控制玉米的生长高度。玉米6 叶期高度超过70 cm,喷洒药剂能够降低植株高度,保证玉米茎秆粗壮,从而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2 玉米螟虫

玉米螟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幼虫主要为害茎秆,破坏茎秆组织,影响玉米对养分的输送能力和汲取能力,不利于玉米正常生长,降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些地区会导致玉米减产10%~30%,甚至减产达到50%以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

2.1 主要为害

在玉米不同的生长时期,玉米螟虫的为害部位不同,其中幼虫为害比较严重,直接为害花叶、茎秆和穗部,会导致玉米生长发育不良,籽粒染病后发生霉烂,导致玉米产量下降,主要包括以下3 个为害阶段[4]。

1)心叶期。玉米幼虫主要为害心叶部位,直接啃食内叶的表皮和叶肉,被害部位的叶片会呈现半透明薄膜状,影响玉米正常生长。

2)孕穗期。该时期玉米螟虫啃食穗上部,为害茎秆内部,造成玉米茎秆折断,影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不利于玉米穗部正常生长,导致玉米结实率下降,影响玉米产量。

3)抽丝灌浆期。该时期玉米螟虫虫龄较大,会直接进入雌穗内部直接啃断花丝,影响玉米穗的正常灌浆。该时期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会提高玉米螟虫发生概率,也是玉米螟虫对玉米为害比较严重的时期,要加大对该时期的防治力度[5]。

2.2 发生规律

我国玉米种植范围广泛,不同地区种植的玉米其玉米螟虫的代数也存在差异。北方地区每年7月是第1 代幼虫的高发期,对雄穗和玉米植株的为害较大;每年8月上旬至9月上旬直接为害穗部和茎秆。通常情况下,玉米螟老熟幼虫会在秸秆或者根茬中越冬,尤其是在茎秆中越冬害虫的数量较多,第2年会直接化蛹和羽化,第1 代成虫主要为害玉米的心叶部位,第2 代幼虫主要为害茎秆部位,直接导致玉米千粒重和籽粒品质受到影响[6]。

2.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技术。应选择抗虫能力比较强的玉米品种,在玉米种植前要做好秸秆处理工作,能够减少越冬害虫的基数。改变原有的耕作方式,采取间种或者混种的栽培方式,增加天敌数量,可以选择玉米和花生间作,降低玉米螟虫的发生概率。在播种前要做好土壤翻耕工作,目的是破坏害虫的生长环境,减少虫源基数。加强日常田间管理,发现被害叶片应及时摘除,并且统一带离田间销毁处理,防止害虫传播和扩散,保证玉米健康生长[7]。

2)物理防治技术。因为玉米螟虫有着明显的趋光性,利用物理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利用高气压汞灯诱杀玉米螟虫,利用汞灯将产卵的玉米螟虫引诱到抓捕池,之后捕杀即可。要控制好灯距,距离在100~150 m,将抓捕池放满水,放入50 g 的洗衣粉,汞灯与水面的距离控制在15 cm 左右,夜间开灯,白天关灯。选择频振式杀虫灯,在玉米螟虫羽化期诱杀,效果显著。

3)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来防治害虫,具有安全和无害的特点,玉米螟虫的主要天敌是赤眼蜂,在玉米螟虫高发期可以释放赤眼蜂,但是要控制好释放数量,否则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应加大对天敌的保护力度,这样能提高害虫防治效果。选择白僵菌粉防治玉米螟虫,可以在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前,对玉米秸秆喷洒白粮菌粉,能够有效防治玉米螟虫。同时,加大对生物农药的应用和推广力度,以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选择Bt 乳油,控制好剂量,制作成颗粒剂,撒到玉米心叶部位,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4)化学防治技术。化学药剂防治仍然是当前防治玉米螟虫的主要方法,苗期如果患病叶片达到20%,要及时用药喷洒防治,否则会造成玉米螟虫的扩散和蔓延,可以选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hm2或者选择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20 mL/hm2。玉米心叶末期,选择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药剂,可选择50%辛硫磷乳油40 mL/hm2,加入细沙10 kg/hm2,均匀搅拌即可,防治效果较好。

3 结束语

当前市场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对玉米产量和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强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也要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另外,在玉米生产过程中要防治玉米螟虫,减少其对玉米的为害,确保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玉米螟茎秆中耕
不同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水稻茎秆接触物理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20
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
新农业(2019年11期)2019-11-23 07:21:18
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
新农业(2019年21期)2019-11-19 08:01:30
谷子茎秆切割力学特性试验与分析
施肥量与施肥频率对紫花苜蓿茎秆直径及长度的影响
浅谈如何做好大姚核桃中耕管理工作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02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现代农业(2016年5期)2016-02-28 18: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