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红
(忠县花桥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4300)
大豆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大宗粮食、油料、饲料作物,常年需求量较大。由于耕地面积的影响,大豆、玉米为同季旱粮作物,两者争地矛盾成为影响我国粮油安全的主要问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庆市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政策精神,2023年推广1.4 万hm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积极挖掘大豆种植潜力。文章主要分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从而充分运用耕地资源,提升种植收益。
大豆、玉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分布范围较广,传统的大豆、玉米种植多采用单一作物种植,很少采用间套作的方式。如果大豆、玉米间作田间配置不合理,例如行间距较大,导致种植密度较低,影响作物种植效益与产出,在耕地矛盾进一步突出的农业环境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由此诞生。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建立在传统间套作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优化形成新型的复合种植技术,高位作物玉米具有边行优势,能够有效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面积与空间,作物之间间轮作种植能够实现双向收益,促进作物生长[1]。
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针对我国旱地间套多熟种植习惯所产生的一种带状间作套种方式,以重庆市为例,针对当地旱地耕田现状,推广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丰富旱地耕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不但有效适应当地气候与耕地环境条件,也非常适合当前农机耕种模式。
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过程中,大豆与玉米间作种植能够有效提升耕地资源使用效率,同时间作形成的镶嵌结构也能使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所产生的复合群体生产能力显著,合理间作,能够呈现出良好的效应。在当前我国耕地矛盾问题突出的环境下,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应用配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根据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实践调查发现,在保证玉米稳产的基础上,增收一季大豆。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较单作玉米成本增加3 000 元/hm2、产值提高7 500~9 000 元/hm2,利润提高3 000~6 000 元/hm2;鲜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平均增效19 500 元/hm2左右,青贮饲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平均增效16 500 元/hm2左右[2]。同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培肥土壤,大豆根部汲取土壤中游离的铵态氮,保证作物生长状态良好,在经过2年间作后能够达到良好的节肥作用,减少纯氮肥施用量,增产降本效果明显。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非常适合现代农机耕种模式,一般情况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宽行距为1.8 m,四轮拖拉机和微耕机、中小型收割机都能在此距离上开展快速、有效的耕种与收获工作。推广应用此技术将不再依靠传统人力耕种模式,能够实现全过程农机耕种操作,简单有效,极大提升了耕种效率。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目标为确保玉米基本不减产,实现大豆增收。因此在品种选择方面,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一般情况下,大豆应选择高产、耐阴、抗倒伏品种,可选择渝豆11、渝豆3 号、南豆12、南夏豆25、贡豆1 号等品种;玉米选择植株高260 cm 左右的紧凑型、半紧凑型、耐密植、抗倒伏的高产品种,可选择渝单821、渝单59、渝单19、西大889、新中玉801、中单808 等品种[3],以此来保证大豆、玉米高产。具体应结合产量需求、实际生产情况与当地群众意愿综合选择。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强调大豆光照面积与时间,保证玉米种植密度与净作密度一致,因此在田间配置方面,可扩大宽行距,缩小玉米株距。重庆市常见的种植模式为“2+3”与“2+4”。“2+3”即2 行玉米+3 行大豆,该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有效提高玉米、大豆生产效益,既能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又能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和大豆高效轮作,一季双收。所有行比配置大豆、玉米间距60~70 cm,大豆行距30 cm,玉米行距40 cm。“2+4”即2 行玉米+2~4 行大豆,采取宽窄行种植方式,2 行玉米种植于窄行,2~4 行大豆种植于宽行,完整带宽保持在2.2~2.7 m[4]。依照以上所有行比配置的种植密度,可推算出玉米种植密度为45 000~60 000 株/hm2,大豆种植密度为99 000~193 500 株/hm2。
3.3.1 播种前需要处理种子,预防病虫害
防治大豆根腐病,可选用62.5 g/L 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每10 kg 干种子选择35 mL 药剂兑水稀释到100 mL,将稀释后的药剂与种子拌匀并晾干,最好在24 h 内施用,避免影响药效。防治玉米茎基腐病,可选择35 g/L 咯菌·精甲霜悬浮种衣剂,每10 kg 干种子选择30 mL 药剂兑水稀释到100 mL,将稀释后的药剂与种子拌匀并晾干。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蚜虫,可选择21%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每10 kg 干种子选择60 mL 药剂兑水稀释到180 mL,将稀释后的药剂与种子拌匀并晾干。
3.3.2 选择播种时间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般在前后茬和春季耕作层温度稳定在10 ℃以上确定适宜播期,南方地区一般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具体根据前茬种植作物和夏伏旱发生情况确定,需要注意的是,墒情适宜时抢墒播种,墒情不足时造墒播种,确保精细播种、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5]。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选择播种方法时,重庆市在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过程中,使用全过程机械化播种方式,播种前选择合适农机,并根据土壤墒情变化确定机具参数、播种深度和镇压强度,无论是“2+3”还是“2+4”种植模式,在使用农机播种过程中,应注意选择适宜的配套动力轮距,避免碾压播种带,影响出苗率。玉米播种最好选用2 行播种机,播种行距保持为33.6 cm。“2+3”套作种植中,按照上述大豆与玉米行距,适当调整播种机行距,确保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保持在60~70 cm,玉米株距1.0~17.2 cm、大豆株距1.0~10.7 cm,玉米单粒穴播,大豆双粒穴播,穴留1 株。“2+4”套作种植中,选用4 行播种机播种,农机选用“1+4+1”型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大豆居于玉米带两侧,玉米株距1~16 cm、大豆株距1~12 cm[6]。
玉米要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玉米施肥过程中,应确保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一致,有机肥与专用复合肥配合施用,在玉米行间施用一次性基肥,后期根据玉米实际生长情况补充叶面肥或少量氮磷钾肥、锌肥。一般情况下,根据当地玉米实际产量,可以施用氮肥0.84~1.08 kg/hm2,也可以施用2 次种肥+穗肥,选用高氮缓控释肥(含氮量≥25%)作种肥,带状间作追肥建议选用尿素在玉米行间施用。在大豆施肥过程中,由于大豆根系能够汲取土壤中的氮肥,应根据大豆种植田块实际情况适当施加氮肥,如田块肥力高就不用施用氮肥,通常情况下,施纯氮肥0.12~0.15 kg/hm2,一般推荐施用低氮平衡复合肥。套作2年以上后,可逐渐减少氮肥施肥量直到无须施用氮肥[7]。
科学田间管理对产量增加有着重要作用,要点如下。
3.5.1 防控杂草
常见的杂草防控方法为化学除草、封闭除草与茎叶除草。化学除草优先选择芽前土壤封闭除草,减轻苗后除草压力,苗后定向除草要注重治早、治小,抓住防草关键期进行用药。一般在出芽前封闭除草,在播种2~3 d 内,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二甲戊灵)+唑嘧磺草胺(或噻吩磺隆)兑水喷雾。茎叶除草可选用噻吩磺隆、灭草松等喷雾型除草剂,也可选用大豆、玉米专用除草剂除草。
3.5.2 匀苗与中耕
出苗后,开展补栽或匀苗工作,可通过移栽的方式,将过密处的苗株移栽到稀疏处,对于长势良好的玉米品种来说,也可以在其长出7~10 片叶时,喷洒健壮素、胺鲜乙烯利等药剂有效控制株高。在出苗30 d 内首次开展中耕管理,对玉米进行追肥和除草,30 d 后进行第2 次中耕管理,并再次追肥和除草。
3.5.3 病虫害防治
结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与病虫害发生规律,在做好前期种子病虫害预处理的基础上调查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精准、全面了解病虫害类型与发生时间,以便及时防治病虫害。
针对大豆菜螟、豆野螟、斜纹夜蛾、地老虎、蛴塘等病虫害,在害虫羽化成虫前,采用理化诱控的方式防治病虫害,主要措施为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控大豆鳞翅目、鞘翅目害虫成虫,有针对性地选择靶向诱芯及配套诱捕器,棋盘式悬挂于田间,放置高度应高出作物10~15 cm,放置数量15 套/hm2,集中连片使用。
针对玉米螟、黏虫、地下害虫,同样可采用以上诱控技术防治病虫害,或者采用天敌防治技术,在害虫成虫高峰期,在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和周氏啮小蜂进行灭虫处理。化学防治措施,应强调安全科学用药。
针对大豆蚜虫、斑潜蝇,在其幼虫时期选择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喷雾防治。
针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在其发病初期选择噻霉酮、噻唑锌等药剂防治[8]。
大豆、玉米机械收获时,应遵循高效减损收获原则。大豆收获时期为完熟期,豆荚和籽粒均呈现出品种固有色泽,植株变黄褐色,用手摇动植株会发出清脆响声。玉米收获期为完熟期,苞叶变黄,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籽粒呈现出品种固有色泽。根据间作方式、地块大小与实际收获要求,选用合适的机械收货机,结合实际作业条件适当调整作业参数,选用行距偏差保持在5 cm 左右的收获机,以达到高效减损收获目的。
在玉米成熟时选用小两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收获玉米,重庆市常见的收获机有国丰4YZP-2C、玉丰4YZP-2X 履带等自走式玉米收获机、4YZP-2X 型履带式联合收获机。在大豆成熟时选用常规收获机。如大豆、玉米同时成熟,可选择玉米与大豆收获机一前一后协同跟进的方式进行收获,或者利用青贮饲料收获机同时收获,重庆市常见的收获机有宗申丰贮4QZ-16 自走式青贮收获机、4QZ-2100 青贮饲料收获机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项保证玉米不减产、增加大豆产量的新型农业技术。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重庆市已经进入实践试点,将实现当地粮油增产增效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方式,研究适合大豆、玉米机械化种植、采收与除草技术,以此推动当地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