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奇(安徽省灵璧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决策,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畜牧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畜牧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畜牧业而言,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方式发展畜牧业,实现对传统畜牧业全面、根本性的改造,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畜牧业现代化呈现出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观念现代化、人员知识化的发展特点,以更少的成本促进畜牧业生产达到高产、高质、稳定、协调发展的目的。
2.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畜牧业现代化向专门化、集中化发展。目前畜牧业发展进程快、增长趋势稳定,乡村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畜牧业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稳定发展,畜牧业现代化也应运而生。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畜牧业也正向专门化、集中化方向发展,从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方面分工协作,不断提高效率,实现大规模的生产经营。
(2)部分地区基础薄弱,产品成本高。在目前发展阶段,畜牧业现代化存在诸多问题,包括部分土地和劳动力的使用成本都在上升。同时由于在进出口市场的劣势,我国很多的畜产品已经没有了之前低成本的优势。近年来,国内生产的牛羊肉已经高于国际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必须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在乡村地区对现代化畜牧业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完整的产业链,畜牧业很难快速发展。
1.稳定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满足日常生活,稳定经济发展。从目前农业发展形势看,畜牧业仍然占较高地位,其本身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产业,正是畜牧业的存在,保证了人们基本的营养物质需求。相比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对自然条件的要求较低,大多数人也愿意选择从事畜牧业,只要具备基础的养殖知识,都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能实现产业规模化、商品市场化,推动乡村振兴。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带动经济增长。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对于部分地区来讲,在保障基础民生、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供资金支持,带动其他经济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提高生产技术,改善产业结构。
(1)提高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因为基础薄弱,加上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制约导致发展不畅,因此很难满足市场对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可以借助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已经能很好解决原本畜牧业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各种机械设备的投入,能够使养殖更加精准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2)转换生产模式,改变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只注重工业建设,这不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产业单元,其现代化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相互融合,转换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条。畜牧养殖业由单一产业向多元化、全面化发展,能深入挖掘产业潜力,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3.完善产品加工体系,拓宽销售渠道。对部分乡村地区来说,由于食品的种类相对单一,在无法获得丰富营养的同时,购买力也在降低。如果畜牧业实现现代化生产,就可以自产自销,完成对畜产品的深加工,积极探索养殖与市场对接,扩大产品销路,稳定产品价格。另外,乡村畜牧业销售渠道不好,订单相对较少,被迫缩减规模也是发展的痛点,现代化畜牧业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发展多种营销模式,积极开发特色产品,方便消费者购买。
4.吸引高素质人才,提高乡村社会素质。就业机会少、前景差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将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供全新的科技平台,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在保证原有人才不流失的情况下,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完善产品从生产到上市的各个环节,就会有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对吸引高素质人才、提高乡村社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因地制宜,做好规划。
(1)合理规划土地使用,转变生产模式。乡村振兴离不开思想指导,只有做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能稳定经济发展。畜牧业现代化要融入工业化的生产理念,将原本零散的生产方式转变成市场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闲置房屋越来越多,可以由政府引导,合理规划利用,不但能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价值,还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发展地区特色,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发展,会出现一批加工企业,应深入挖掘地区产品特色。一方面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畜牧业也正在转型升级。为了更好巩固前期建设成果,更应重视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业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也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发挥地区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有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好,可以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发展旅游经济;有的地区有一些珍稀品种的产品,也应该加大投入。畜牧业现代化有很多发展模式,同一发展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要根据当地产品特色,合理规划。
2.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1)加大资金投入,突破发展瓶颈。要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村经济,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资金缺乏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瓶颈,畜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受此制约,导致很多地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跟不上市场需求,还处于传统的养殖模式。没有资金,就不能扩大生产规模,很快就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如果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就可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畜牧业。
(2)强化政策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一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在财政支出、资产投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制度要落到实地;二是要提升畜牧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推进现代化畜牧业产业的良性发展;三是鼓励和支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小规模和大市场联系起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
3.重视畜牧业发展安全。
(1)重视饲料安全,建立养殖机制。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饲料安全、动物疫病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虽然可以降低部分影响,但还是应加大重视力度,保障生产安全。从饲料喂养方面考虑,相关人员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康的养殖体制,种植一些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饲草料。
(2)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保证生产安全。养殖户要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科学选址,远离一些居民聚集区和水源,这样畜禽一旦发生疫病,可以有效隔离,减少影响;要重视动物免疫工作的开展,做好预防保健,提高抵抗力;大力宣传疫病防控知识,引导公众理性消费产品,实施动物疾病净化措施;建立监管机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要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的打击力度,保证各个环节生产安全。
4.科学培育,良种先行。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良种培育。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信息调查,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丰富,但目前主要饲养的牛羊猪等优良品种几乎都是外国品种。要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应按照不同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良种培育体系,实现品种的现代化。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畜禽产品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5.引进现代化设施技术,做好科学管理。
(1)引进现代化设施,提高生产效率。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硬件设施支持。现代化设施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还能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在监控、检测、实验室诊断等环节都需要用到先进的设备仪器,设施设备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现代化的建设水平。在现代化畜牧业的生产建设中,技术是保障生产质量的重中之重,例如营养技术的使用,喂养的全面性、营养性是提升产品质量和畜禽抵抗力的关键因素。推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也是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2)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随着各个行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也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理念。畜牧业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应逐渐形成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养殖户要加强对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同时借助电商发展,将畜产品与网络销售平台相结合,拓宽营销渠道,提升经济收入。
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农村经济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在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下,畜牧业作为乡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在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少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夯实农业建设基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只有不断深入研究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推动畜牧业走向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的道路,发挥产业支柱作用,奠定经济基础,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新农村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