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之名,解美育之惑

2023-12-11 14:16孙培培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育职业院校美的

美育是这些年来出现在公众视野的高频词汇。当前,美育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商业领域的艺术教育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落实美育,达到最佳的美育化人、美育育人的效果,对于相关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以四川建筑职业学院开设的美育课程为例,试论美育的边界,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区别,以及在职业院校开设美育教学的必要性和遇到的一些问题。

1 美育的边界以及它和艺术教育的区别

关于美育的定义,在网络中给出的解释是: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之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一直以来,美育在中国大学的课堂里要么属于哲学系探讨的范围,即关于美的本质、美的判断和对象,美的现象的产生和特点等;要么是在美术系里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形式探讨不同的美的形态问题。但随着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美育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存在,它应该是融合了哲学里对美的普遍性、公共性、独特性、情感性的探讨以及艺术教育里美的形式等研究,集合而成一个大美育的体系。

在这个美育体系中,美的呈现方式逐渐从顶层的精致美过渡到生活中的朴素美;美的场景从高大上的艺术馆、博物馆切换到每个人的生活周边;美的内涵从单一的美到涉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时空的多元化的美。美育的边界也开始由外向内延伸,关注对心灵的滋养,得到美的感化和启示后,再反哺外在的形式。

在大美育的体系里,美育除了是美学的教育,还是情感的教育。主体通过对美的认识和吸收、理解和转换,形成美的境界和态度;通过对生活的美、自然的美、人的行为美、内心美的探索等,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这种从理论过渡到实践,从实践转化成内心境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美育过程,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是一个大美育的良性循环的过程。大美育或者智慧美育不应该只是单一维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产物,而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后形成的果实。

美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美育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1]。朱光潜说,“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2]。美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教育,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但现在一说到美育,多数人自然会联想到艺术教育,不自觉地认为学习美育就是学习艺术,甚至只是学习美术。尤其是个别商家简单粗暴的营销将美育直接等同于艺术技法,也让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对美育有了错误的认知。

艺术教育是指让学生通过艺术技法的学习,得到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得到个体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的艺术素养,提高个体的艺术能力,使其能够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

美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美育与艺术教育是有根本区别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教育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美育内涵的输出更多的是对主体进行心灵上的浸润和感化,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美育的过程如同在一个人的心里播下一颗美的种子,老师、家长、社区乃至全社会都要滋养和培育它,而这颗种子则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向下扎根、向上萌发,发芽、开花、结果。只有通过正确的美育培养,个体才能够对美产生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才能有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形成关于美的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从而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艺术学习和实践。同时,艺术教育也是美育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手段,通过艺术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个体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总之,美育和艺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能力的发展,使个体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

2 职业院校开设美育课程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说明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可能全面地提高和改进美育教育生态环境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一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采用加强美育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并重的方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美育建设对于注重技能型的职业院校来说是个大考验,但也是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需求。现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是以前单一地培训出专业的技术人员即可,而是应往更多元的、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审美作为一种素质或者一种能力是学生技能培养的基础和必备的能力之一。

大学生未来会成长为推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需要以美育来对大学生进行美的培养,培养他们对美的认知是能够快速改善、提高并转化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的。

这些年国家对匠人精神的提倡,给高职院校学生以目标感和成就感。当学生们具备了一项技术技能后,更高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匠人。但新时代的匠人不仅仅是手艺人而已,它对工艺和审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达到一种思想的深度,从而升华成一种精神。这种审美能力就是美育的目標之一。

大学期间开设美育相关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最简单最方便也是最有效地了解关于美育知识的途径,大学阶段也是教师将美育内涵传播给学生的最佳时间段。他们的年龄、智商、情商足够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进行社会实践,并把美育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更有情趣;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利用美育知识,为工作赋能,甚至也成为缓解工作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美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为个体培养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现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祖国各地都需要有审美能力和审美范式的人为乡村振兴赋能,美育的学习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和可能性。

既然美育如此重要,那么想要让美育得到全面的落实,必然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需要大到社会、学校、社区的全力配合,也需要小到每一个人都能够有美育意识,最终形成从社会面到个人点的聚合性影响,又从个人点到社会面的发散性反馈,形成良性的循环。但美育课程在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3 美育课程在职业院校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各大院校都开设了美育课程,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各大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美育课程建设还是基本上处于拓荒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美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少院校专业和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在理工类的职业院校尤其如此。

职业院校是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术技能的学校,简称职校。职业院校的本职任务就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所有要掌握的知识基本都是具体的、实用的、可操作性的。美育这门相对有些抽象、有些感性,偏重表达的课程在开设中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实际操作的困难。职业院校开设美育课程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如下:

3.1 学校以及教师对美育课程理解的偏差

虽然美育这个概念提出很多年了,但究竟什么是“美育”,对于理工科院校的相关教师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他们普遍认为它就是艺术教育,认为找点艺术类老师上上课就可以解决美育问题。但实际上,美育的内涵是复杂丰富的,即使是专业的艺术教师,对美育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偏差,或者了解不完全。中国还没有哪所学校有美育这个专业,中国院校的美育培养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只能是每个院校各自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制定一个相对可以落实美育教学的教学方案,拓宽让学生了解美、认识美的渠道,进行相关美育的学习。总的来说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至于教学结果,只能在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才能得到验证。

3.2 师资力量不足,针对面狭窄

美育课想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必然对教师数量和素质有较高要求,但困局是除了艺术类的职业院校外,普通理工类职业院校可能都没有或者没有足够的专业艺术类教师或美育教师,不管是重新培训老师还是新招老师都会给学校带来相对大的压力。师资不够,导致开设课程有限,所以多数学校的美育课都是以艺术理论课程,或者是慕课形式开展,而无法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更多可以选择的方案,也会导致美育课实施效果打折扣。

3.3 课程设置困难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比较饱满,如何融合美育课程并为其留出时间和空间可能成为一个挑战。所以线上课程变成了一个必选路径,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实际效果并不甚理想。

3.4 实践课程少,学生兴趣缺失

职业院校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和任务,导致对美育的理解有偏颇,他们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属于“鸡肋”课程。学生长期错误的认知导向,加上前面提到的师资问题、对美育理解的问题等,以及校内课程过于饱满,一般职业院校又没有配套的实训工作室,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对美育课程缺乏兴趣,难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3.5 缺乏教学配套资源

职业院校由于学科原因和资金等原因,一般都缺乏必要的艺术工作室、艺术品展示空间和文献资料室等教学资源,这也会对美育课程的实施造成影响,很多课程之后的知识消化都要靠周边提供的资源进行补充。

3.6 考核方式不合理

美育课不是一门知识性学科,所以,如果课程仅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能会削弱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也是一个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这个也涉及学校层面对美育课的理解问题。

3.7 时间问题

除了以上问题,美育课最需要的是时间,最怕的也是时间。欣赏美、品味美需要时间,再美的东西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那么就是牛嚼牡丹,囫囵吞枣,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美的实质,获得精神修养的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日久才能看到效果。然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课时有限,很多学生出于功利目的,希望尽快看到学习效果,这和美育要求人们能够静下心来感受美、创造美的教学要求是相悖的。

本文前面探讨了美育的重要性,国家花费大的力气从中小学生到大学全员展开美育的课程建设和学习,不是为了走过场、形式主义的开设美育,也不仅仅是作为第二课堂来实施素质教育,更希望这门课能与学生们的生活实践相融合,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美育课程也能参与到不同的学科建设中,助力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毕竟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既然国家对于美育教育提出了如此高的目标,就更需要相关执行单位和老师在完全理解和消化了关于美育的重要性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有效的美育课程研发和建设。美育水平提高了,未来的社会才会有更多的创造力和活力。美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讓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引领这个时代变得更美好。

引用

[1]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美育书简(中德双语)[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 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本文系2020年四川建筑职业学院课题“立足现代教育,打造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高校美术普及化教育的实施细则研究”课题科研成果(2020JY17)

作者简介:孙培培(1984—),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猜你喜欢
美育职业院校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