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小哥”短视频的传统文化传播

2023-12-11 14:16:14伏攀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滇西小哥跨文化

传播技术的更新、新媒体的不断进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载体。短视频顺应了当代阅读的碎片化与快速兴起的消费习惯,成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注重“眼球经济”的当下,快节奏的自媒体短视频更容易让观众与之产生情感共振、突破文化边界、弥合文化隔阂,达到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实现文化接纳,正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新形式。目前,国内自媒体人以拍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走红海内外。例如李子柒,她将中华美食以古风化的形式呈现,让中国传统美食在古色古香的情境衬托下增添了几分悠长的文化意味。以拍摄云南风情相关美食视频知名的“滇西小哥”在外国知名视频播放网站的粉丝量高达922万,共发布319条视频,视频最高播放量达到5000万余次,并且“滇西小哥”在微博拥有752万、哔哩哔哩119万、抖音319万的粉丝量。上述都是颇有知名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案例。

“滇西小哥”本名叫董梅华,来自云南,她的视频内容主要为表现悠然平静、富有生活气息的云南乡村生活,吸引了不少中外网友的喜爱和关注。她的视频以美食为主并分为不同的主题,分别有“四季调料”“二十四节气”“一族一味”“一席一果”“寻根食记”和“云南美食”,以此来对应视频的主要内容。本文选择“滇西小哥”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美食类短视频个例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和方式两方面入手,来探索其传统文化传播的成功因素,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借鉴。

1 “滇西小哥”短视频的传播内容

1.1 普适性的传播符号,相似的文化议题

美食,是全世界都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尽管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有所差异,但这些诸多的差异性并不会影响人们对美食的热爱[1]。中国作为“烹饪王国”,中国美食对海外用户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滇西小哥”将普适性的美食作为传播符号,能够巧妙地跨越文化障碍,创造了一个能让广大受众平等参与、广泛交流的意义空间,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滇西小哥”把美食作為主要的传播符号,在美食博主竞争激烈、美食类短视频格调与内容呈现严重同质化倾向的境况下,准确找到了自己短视频的独特定位——呈现家庭化和地域化的中华美食,将美食制作与家庭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相融合。她的视频里处处都展现着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元素:年迈的阿公阿婆、敦厚朴实的父母、活泼开朗的妹妹,时不时因美食而聚在一起的亲戚以及“滇西小哥”的宠物狗“大王”,这些都是家庭的组成元素。另外还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因素的加持,如:木质结构的房屋、中国传统乡村的家具炊具、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使得她的视频内容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滇西小哥”既制作闻名海内外的中国传统知名美食,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春节的席宴,也有独具云南特色但其他地区较少了解的布依族五彩米饭、纳西族糯米血肠、景迈山的布朗族和茶等。这些都从传统美食的角度展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美食在“滇西小哥”的视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作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象征符号,一方面可以简化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信息编码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受众在解码的过程中更轻松地理解视频内容。并且,美食能够以直接、直观、明确的方式传递思想和情感。

1.2 浪漫淳朴的乡土文化

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社会视为一个乡土社会,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深深热爱并珍视着乡土情感[2],文人们赞叹并向往田园牧歌的生活,这种情感在“滇西小哥”的视频中也被浪漫地表达出来。农院、田地、溪流、收获食材、灶火烹饪、日出日落和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一切都营造出意境恬静的中国传统乡村美景。视频展示了云南独特朴素的民俗文化、自给自足的农田生活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这些文化意象符号就是中国乡土文化的代表。

“滇西小哥”的视频逾越了文化隔阂,聚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既呈现了远离城市喧嚣的乡土文化,也满足了国外友人对中国乡村的好奇心。外国网友对视频的评论中“生活(life)”一词被谈及400多次,网友评价这样的生活是 “自然的”“真实的”“简单的”“宁静的”。网友杰西夫表示,“我也想过上一种宁静、和谐、与世无争的生活,而且这个生活还要发生在这样的村落。”山姆说:“我喜欢那儿的环境,如此让人放松。”在她的视频当中,很多的器具如面包窑、灯(用鲜树枝做的灯)等装饰品都是纯手工制作,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感叹:“疯了,我以为她只是个好厨师,没想到她的手工也很出色,恕我直言,她两方面都比我强”“她很聪明很有创造力”等。中国农村手工生产模式往往被视为一种更具有浪漫色彩的生活方式。

1.3 以视听语言来呈现文化美感

视听语言是内容的载体,“滇西小哥”视频的视听语言简洁质朴,有着自然与人文之美,给人一种生活感,达到了美食多样化和乡土浪漫化的完美融合。本文以《一席一果——葡萄》为例对其中的视听语言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是视觉语言在视频中的应用。“滇西小哥”的视频整体上色彩饱和度、明亮度适中,配合光感运用鲜明的色彩,使画质看起来更加精美,有利于展现美味的食物和云南的风土人情[3]。视频对食物的描绘更加注重轮廓的细致刻画,没有使用浓重的色彩来强调食欲。《一席一果——葡萄》中,采用实拍,再通过逆拍和仰拍的手法,突出人物在果园里摘葡萄、在厨房里制作美食并与家人们享受美食的过程,传递着中国人辛勤劳作、淳朴和睦的精神内涵。

接着是视频中对听觉语言的刻画。视频中主要以阿盆姐和家人交谈为主,夹杂自然音,并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作为背景乐,这些听觉语言的运用凸显了乡土社会的生活气息。《一席一果——葡萄》讲述从葡萄的采摘到享用的过程,葡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果,更是一种调味品。视频中将夏日乡间的虫鸣鸟叫、采摘葡萄时葡萄藤的断裂声、流水声、烧火声还有人们对美食的赞叹声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每一种声音都让人身临其境,悠扬绵长的背景音乐更是将观众带入了漫长而缥缈的情境之中。

2 “滇西小哥”短视频的传播方式

2.1多平台投放,建立传播矩阵

传播者们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是,如何在当代这样信息爆炸、充满杂音的传播环境中,尽量覆盖并满足更多的受众。从传播渠道上来看,“滇西小哥”的视频成功实现了多平台联动和跨文化的有效传播,建立了媒体矩阵,使短视频成为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并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利器。多个平台上的互动传播是现如今短视频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了扩大传播范围,“滇西小哥”会将视频发布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4]。同时根据受众特点与不同平台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传播。“滇西小哥”的视频目前是把微博和抖音作为主阵地,其次就是哔哩哔哩和海外社交平台。

“滇西小哥”在微博拥有752万余名粉丝。短视频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视频合辑;一类是品牌或商品推广类短视频;一类是中国风非遗合辑,微博视频的时长一般在5-20分钟之间。为了增加用户的体验感和黏合性,每条视频评论中都会包含抽奖活动,并且将关于美食制作过程的文案附在评论区或者以单独的微博发布。“滇西小哥”的抖音粉丝量为319万,考虑到抖音平台视频短节奏快的特点,她将微博上10分钟以上的视频分割成更短的视频片段,并简化文案,视频分别呈现采摘和制作的过程,一些视频还附带了相关商品链接,带有内容变现的意味。

“滇西小哥”的短视频在某一特定社交平台上的互动中,其口碑传播和圈层化传播不断扩大观众群体。视频多平台投放的宏观效应同时实现各大社交平台的相互助力,有助于吸引更多受众。

2.2 进行跨文化传播,展现文化魅力

“滇西小哥”系列短视频不仅在国内赢得网友的喜爱,还在国外社交平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滇西小哥”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无论是从外媒报道还是国外社交平台的点击率和评论来看,都取得了巨大成功。2020年9月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头版聚焦云南美食博主“滇西小哥”,讲述了她们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吃着云南家常菜肴,享受田园之乐的朴素安稳的幸福生活,对于“滇西小哥”的海外传统文化的输出给予高度的肯定。

生活气息浓郁的短视频构建了乡土式的文化图景,“滇西小哥”的视频专注于乡土人情的内容细分领域,与李子柒对田园生活古风化的演绎不同。她的视频展示了简洁淳朴、接地气的乡村生活,讲述了云南原生态的田间劳作、美食烹饪、邻居往来等内容图式。这些内容通过一道道美食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的智慧。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不能通过强制的灌输和宣传来实现,而是依托具体的文化产品和符号来引起人们对文化的共鸣[5],比如用美食讲中国故事、以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力、持久的传播。

3 对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建议

3.1 创新文化表达,扩宽传播渠道

在进行视频创作时,以自身文化为起点借助中国的传统手工艺、美食、服装、饰品以及其他的文化符号来进行宣传,以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融合现代元素,使视频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充分把握新的传播规律,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媒介化,创造全方位、多感官、场景化的传播空间;同时积极尝试新的海外传播方式和策略,以提升文化传播的效能,挖掘并融入文化元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3.2 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快速推进,使得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要想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民间话语体系的构建是极其有必要的。短视频走出国门,能助力讲中国故事,表中国形象。个人叙事属于非官方政治文化传播,因此自媒体的创作者需对中国艺术和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始终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当前创作环境和运营高度自由化,创作者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迷失方向,不要一味地迎合市场,要找到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专业本领,讲好中国故事,要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将其厚重的底蕴和精神内涵弘扬到世界各地,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4 结语

互联网繁荣的时代,时空距离感被逐步减弱,社交网络平台成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介质。中国自媒体的个人账号,例如李子柒和“滇西小哥”,通过平等、生活化和个性化的传播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故事的讲授者,不断锻造圈层情感异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纽带,唤起不同受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振,高效地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也为后疫情时代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引用

[1] 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03-113.

[2] 罗奕,张小姣.短视频自媒体跨文化传播的可行路径探究——以YouTube滇西小哥短视频为例[J].传媒,2022 (11):62-65.

[3] 索菲.短视频自媒体“滇西小哥”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J].传媒论坛,2022,5(7):49-51+69.

[4] 宋玉.“李子柒”短视频的传统文化传播[J].青年记者, 2020(17):10-11.

[5] 周鸿雁.隐藏的维度:詹姆斯·W·凯瑞仪式传播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165-167.

作者简介:伏攀(1998—),女,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滇西小哥跨文化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云南画报(2021年10期)2021-11-24 01:06:56
送炭小哥联盟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云南画报(2020年11期)2020-12-14 07:17:36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云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16 00:30:28
快递小哥偷自己包裹,这是什么操作?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2:34
古代也有外卖小哥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快递小哥:我们很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34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助推滇西乡村幼儿教育事业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