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作为浙江省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金华市近年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致力于推进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这对于浙江省尤其是浙江中西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怎样才算建成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在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目前已取得了怎样的阶段性成果?对标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的总目标,金华市还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辑部”)采访了金华市教育局局长楼伟民,以下是访谈内容。
编辑部:近年来,金华市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打造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目标,聚焦教育发展改革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请问这一目标的提出基于怎样的背景?
楼伟民:金华地处浙江之“心”,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区城市,现辖婺城、金东2个区,兰溪、东阳、义乌、永康4个县级市,浦江、武义、磐安3个县。2004年8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金华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围绕打造“人文金华”的目标,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建设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重要使命,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担当。近年来,特别是2019年全市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我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重要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全市基本形成大抓教育、大兴教育、大办教育的良好态势,为建设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部: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哪些方面?
楼伟民:2022年7月,金华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总体目标是:到2024年,全面补强金华教育现代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弱项指标,持续领先浙江中西部地区;到2026年,金华教育综合水平、办学质量、改革成效、教育生态、师资队伍等各项主要指标均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前列,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基本建成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具体而言,就是要打造“五个地”:
一是打造教育发展“领跑地”。9个县(市、区)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排名全部进入全省前50名,其中3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前20名,教育现代化达成度均在80%以上;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评估;50%以上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
二是打造教育项目“新高地”。实施市区(指婺城区、金东区以及金华开发区)“百校工程”和全市“三百工程”[2022—2026年,新(迁)建百所高品质公办幼儿园,新(迁)建百所符合现代化标准的学校,改(扩)建百所硬件基础薄弱学校],推动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造市区和全市十大标志性工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民办之间教育差距显著缩小,教育发展更趋优质均衡。
三是打造教育改革“先行地”。深化“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全国教育行政执法项目改革试点”等4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双减”、学前教育改革、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实验区、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市等4项“省级”改革试点,积极争取新的教育改革试点,研究出台一批教育改革项目,探索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可复制可推广的“金华经验”。
四是打造教育生态“清新地”。到2024年,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有效整治,教师有偿家教、学校违规补课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托管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群众教育满意度达85%以上。到2026年,招生秩序、教育收费、师德师风等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教育满意度达90%以上。
五是打造教育人才“集聚地”。中小学专任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和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显著提高;全市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66%以上;小学专任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5%;初中、高中专任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10%和22%。依法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编辑部:“五个地”目标高屋建瓴,自成体系。它的提出为打造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指明了方向。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宏大目标,其实现必然要有完备的配套举措。
楼伟民:是的。我们主要通过实施五大“争先行动”来推进。
一是大力实施“教育发展争先行动”。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到2026年,全市公办园招生覆盖面达到70%以上,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达到84%以上,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96%以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小学初中强校”工程,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全面开展省现代化学校创建。加快普通高中质量提升,深入实施普通高中“县中崛起”“一校一品”特色工程,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实施“品牌专业孵化工程”,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层次更加丰富、影响范围更广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是大力实施“教育项目争先行动”。持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建立教育经费投入增长长效机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拨款制度,落实“两个只增不减”,确保每年人均教育投入增长不低于10%,到2026年,全市人均教育投入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以上。谋划实施教育重点项目,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到2026年,全市计划实施各级各类教育项目336个,总投资超650亿元。
三是大力实施“教育改革争先行动”。深化4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4项“省级”改革试点,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深化教育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教育数字化体系,完善“入学通”“双减通”,开发“校安通”,为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深化教育管理、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学校“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四是大力实施“教育治理争先行动”。严格规范招生秩序,通过“入学通”平台开展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录取,高中段实现“公民同招、普职同招”。稳步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强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党的建设。全面开展信访工作、中小学食堂采购、师德师风、违规收费和校园安全五大专项整治,完善教育治理长效机制。
五是大力实施“教育队伍争先行动”。“大力引进一批”,全市每年新招聘中小学教师3 000名以上,面向区域外引进名校长5名、名师20名以上。“着力培养一批”,重点加强书记校长、名师骨干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学历,加快提高各学段研究生学历比例。“统筹解决一批”,创新实施教师编制“市级统筹、县市调剂、内部挖潜”“周转池”新模式。“坚决清退一批”,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全面落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十条举措,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对严重违反师德师风、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教师,依规依纪给予组织处理,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
编辑部:在打造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的具体目标中,我们关注到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2024年,一个是2026年。那么,就当前而言,相关工作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楼伟民:我们通过聚焦教育保障、聚焦“五育并举”、聚焦教育公平、聚焦教育质量,在强化教育支撑引领、致力学生全面发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全力推进“学有优教”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首先是聚焦教育保障,强化教育支撑引领。一是强化党建统领:成立市委教育工委,深化市、县两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不断完善领导小组成员集体学习、联系学校、调研解难、履职报告、信息沟通等5项制度,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地,逐步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二是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形成大抓教育、大兴教育、大办教育的良好态势;严格落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等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确保每年人均教育投入增长不低于10%,2021—2022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548.27 亿元,年均增长10.53%。三是教育资源扩容增量: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发展水平。2022年,新开工204个项目,完工113个项目,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6.05万个;2023年,已实施教育项目175个,完工55个,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3.5万个。预计到2026年,全市将实施教育项目336个,总投资约650亿元,新增中小学学位约18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约4万个。
其次是聚焦“五育并举”,致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全面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强化德育工作“首位战略”,大力实施“思想铸魂”“实践育人”“环境育人”“一校一品”四大工程,逐步形成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总体框架;重编《近廉远耻信义金华》《锦绣金华》等近百种地方教材,研发《红色研学》《红色丰碑》等系列课程,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成立浙江师范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调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师训平台作用,打造创新课堂、红色课堂、空中课堂、实践课堂等“四个课堂”,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二是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科学构建中小学校相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强化学生体能训练,培养每个学生熟练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创建特色体育品牌,培育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推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发展格局;打造校园足球金字招牌,目前共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32所、省级以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所,校园足球队1 500余支,每年参与校园足球运动的学生超10万人次。三是全面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推进婺剧传承,编创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和展演的剧目,开展“婺剧进校园、学生进剧院”活动;加强中小学生艺术团建设,深化馆(院、团)校共建、家校合作。目前已创建3个省级艺术教育实验区、13所省级艺术教育实验学校、48所省级艺术特色学校、137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74所婺剧试点学校。四是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推行日常生活劳动清单,每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劳动教育必修课,小学生、初中生每学年必须掌握1至2项劳动技能,实行家校社联动评价;鼓励学生结合研学实践、团日队日、职业体验等参加各种社会劳动。
再次是聚焦教育公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一是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大幅提升。金华是外来人口流入大市,近年面临二、三孩开放政策,外来人口大量流入等多方因素叠加,提高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是一大难题。2022年以来,我市以最快速度整体谋划,落实“新改建一批、收购转公一批、挖潜扩招一批、接收转学一批、动员迁户一批”等举措,2023年秋季学期,将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从70.70%提升至86.79%。二是教育共同体实现全覆盖:采取“1+1+1”模式,即1所城区优质学校与1所城区薄弱学校、1所乡镇学校全面重组,组建“一校二区”或“一校多区”的共建型教育共同体;通过教育教学共进、学校文化共生、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成效共评等方式,在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组建教育共同体359 个,实现义务教育段全覆盖,23 项成果获评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典型案例。三是招生入学秩序严格规范:持续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研发入学入园报名系统“入学通”,通过平台招生,义务教育段实行公、民办学校“公民同招”,高中段实行“公民同招、普职同招”,实现了公平招生、阳光招生;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入学“长幼随学”,本着“自愿申请、公开公平、就便安排”原则,通过捆绑摇号、优先入学等方式,解决多孩家庭因孩子在不同学校就读带来的接送不便问题。四是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段“阳光分班”:从2023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637 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全面实施以“教师均衡、学生随机、过程公开”为核心内容的“阳光分班”;学校确保各班在生源、师资、教学资源、学额等方面大体相当,不设置实验班、重点班、快慢班、特色课程班等有违均衡编班的行政班级,小学起始年级采用电脑随机自动生成,初中起始年级结合新生入学测试成绩和性别等按照S 型均衡分配,实现义务教育“零择班”,惠及新生16.65万人。
最后是聚焦教育质量,全力推进“学有优教”。一是学前教育集成改革先行先试: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学前教育集成改革方案,以创新公办幼儿园办园模式为突破口,集成推进公办园分类管理改革、教职工人员编制管理改革、教职工人事管理改革、财政保障长效机制改革和幼儿园多元化办园模式改革,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分类建立岗位薪酬体系和薪酬稳步增长机制。二是义务教育“双减”改革久久为功:坚持提质与减负一起抓、校内与校外齐发力,持续开展违规变异培训专项整治,实现义务教育学校100%提供课后服务、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清零”,形成教育“教科书式”执法模式;研发“双减通”应用平台,其使用在全市义务段学校实现全覆盖,点击量突破1.3亿人次。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发文推广我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经验,我市先后7次在教育部相关会议上作经验介绍。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初显:实施普通高中分类办学改革,逐步形成一批办学特色遍及科技、人文、体艺、综合等多个领域,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学校。在成立“金华市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成为北京大学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的基础上,2023年建立了“金华市创新人才共育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路径。四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加快推进: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2026年)》,强化市域职教资源、产教融合、数字赋能、各类保障、考核机制等“五统筹”,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是加快打造高等教育“高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双高计划”A档学校建设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浙江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升格并更名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设立,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更名为金华开放大学;全省10所一流技师学院中金华占4所。
编辑部:基于当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标2026年目标,金华市还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楼伟民:今后,我们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会从政治高度看教育、从民生维度办教育、从长远角度抓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教育领导体制变革,持续完善学校党建体系,全面提升学校党建工作水平,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
二是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们将坚持教育规划引领,落实教育投入保障,强化教育项目支撑,确保教师待遇落实,健全各类体制机制,切实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三是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我们将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支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全民参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不断推动教育公平。
四是着力破解教育领域堵点难点。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深化“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检验已有改革措施的落地情况,全面分析教育发展的堵点难点,以鲜明的问题导向集中力量突破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