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逻辑结构、多重优势及实践路径

2023-12-11 13:0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农民

冯 译 冉

(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2.石家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党的二十大报告勾勒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蓝图,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战略蓝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三农”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乡村振兴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关键最艰巨的部分,也发挥着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作用。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和逻辑结构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2022年我国农村人口大约5.1亿,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6.1%;我国农业GDP约为8.8万亿,农业GDP占比约7.3%。可见,目前我国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上体现尤甚,某种层面上解决好“三农”问题正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应对的课题。从发展目标看,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现的“我国全体人民迈进现代化社会”和乡村振兴强调的“农民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发展规划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乡村振兴是擘画这幅建设蓝图的关键内容。因此,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而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指南。

1.中国式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建设指南。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反映了“全民共富”的价值诉求。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促进农民农村共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是实现“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路径。在此意义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乡村建设的愿景目标,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构成内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一体两面表明乡村振兴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指南,通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以回应规模巨大的人口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诉求。同时,农业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布局中最关键最艰巨的部分,乡村振兴必须契合国家长远规划与社会格局构建的需求,才能提升共同富裕的质量和成色,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2.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压舱石”。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要有强大的农业为支撑。守好农业的基本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可以说推动乡村振兴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压舱石”。“三农”建设关乎生存,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然而当前我国依旧面临大国小农的现状,城乡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仍然较为显著。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只有提供强大的农业保障才能筑牢基础、稳固民心。可以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最重要的那片拼图,农业缺位会导致现代化建设难以持续、均衡、有效的推进,更遑论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终极愿景。因而,从战略衔接性上讲,重农强农的关键举措体现了农业农村的“压舱石”作用,也验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推进中乡村振兴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中乡村振兴的逻辑结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阐释,生产力构成了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形式。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口规模巨大”和“实现富裕”两个显著特征,是否能够“实现富裕”跟生产力相关联,是否体现“人口规模巨大”则与生产关系相关联。可以说,生产对应的“富裕”反映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即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决定着农业增量提质的空间和潜力;分配对应着“共同”,反映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即为乡村治理水平,这决定着农业红利惠及的范围和广度。由此可见,怎样能够提升农业的存量增量、怎样能够把农业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通过统筹规划使生产和分配相互补台、同向而行。在生产时要促进城乡融通,注重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产业体系的合理性;在分配时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重点关注县域内农村地区,推动城乡之间贫富差距呈现缩小化、合理化趋势。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成效应成为检验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均衡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工具。

1.以科技促进农业生产增量提质,实现生产力的“富裕”。“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个国家的农业强不强,要看农业生产力强不强,先进的生产力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没有高效的生产力农业产业发展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面对我国农业资源紧缺、农民需求无法均衡满足的农情,只有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充分激发数字赋能乡村建设的潜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才是打通农业高质量发展、解决农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依靠科技创新掌握核心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及资源应用效率,解决在农业发展“卡脖子”的核心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领域解决“富裕”问题起到支撑作用。这样一来,增量意义上的“富裕”将从生产力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基础。

2.以改革推动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农村,强调生产关系的“共同”。农业发展有没有可持续性,要看农业生产关系优不优。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现代化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公平共享,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关注点是生产关系角度侧重的“共同”,即共享的程度。实现生产力的“富裕”是基础条件,关注生产关系的“共同”是价值目标。深化农村改革,推动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这体现了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共同富裕”并非“等同富裕”,指的是合理范围内有时间差和总量差的富裕,这为现代化建设成果制定了共享标准,可有效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潜能。中国式现代化也强调城乡、区域之间的共享是否协同共进。因此,优质的生产关系以及合理的分配体系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完成“一个都不能掉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能量之源。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多重优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历史判断,是中国几代人持续推进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农业领域、农村地区的生动实践。当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多重优势的强力加持。

(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坚强的力量保障,中国共产党所具备的强大领导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其中,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保证;党的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正是有了坚强有力的保障,才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得以彰显,举措得以落地。

1.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政治优势。党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党的全面领导这个基础之上”[2]。只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原则,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抓住了核心要点。党将乡村振兴置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统筹谋划,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当前时期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合理规划。解决“三农”问题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党谋篇布局、统筹规划,不仅可对各类资源进行宏观调控,而且能够将政府、社会、农村等多元建设主体进行整合优化,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中,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汇集大量资源。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农业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这些现实成就充分验证了坚持党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

2.持续加强党的农村组织建设这一基层堡垒。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党和国家为全国各级党组织开展农业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工作提供了顶层设计。“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为提升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构建了机制性框架。一是完善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工作机构的职责分工,加强在乡村振兴的统筹布局中党建引领的关键作用。各地、各级党委农村领导小组压实责任、追踪进度,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发展目标,完成总体牵头、全程指导、协调落实、检查审核的工作职能。二是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各级乡镇、村党组织统一党建引领乡村建设的思想,选优配齐基层党组织干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正确认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建设和治理效能,使基层党组织发挥引领乡村振兴的堡垒作用。

(二)以人民为中心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与主体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这就是说,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3]342乡村振兴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就要解决好“为谁建设”和“靠谁建设”的问题。

1.“为谁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将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被放在了显著的位置,深切回答了乡村振兴“为谁建设”的时代之问,即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针对农民需求精准施策、靶向服务,不断探索和调整具体方法,实现农民增收的诉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群众路线要覆盖乡村振兴的全部步骤和流程,就必须做到密切联系群众,通过深入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精准认识农业发展的规律,将提高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放在乡村建设的首位。其次,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变,农民的需求呈现出精细化、多样化的特点,要及时了解农民诉求,将能否满足农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作为工作评判标准,在不断创收增量、改善民生、精细化服务上下功夫。

2.“靠谁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新时代农民为创新发展的主体。人才是第一资源,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战略支撑。乡村振兴必须强调农村及其农民的主体责任,将建设任务下沉到农村基层,建构以新时代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导向。首先,激活存量,开发和培育农村本土的人才资源。要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从致力于从事“三农”工作、熟知本地农业产业特色、拥有对口专业技能的当地农民中选拔出乡村振兴带头人。这既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进路,也是未来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趋势。其次,实现增量,推动外来人才引进及培训工作。推动县域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要从引进上下功夫。从政策、平台、规划等各方面为大学毕业生入乡就业、能人企业家入乡投资等提供便利,多方位发力为农村留住人才,使愿意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的新时代农民成为农村建设的主体。总之,只有完善用人机制、拓宽乡村发展空间,才能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倾情书写。

(三)改革创新激发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动力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三农”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紧抓时代难题,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农村改革创新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

1.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乡村建设布局与农民所诉所需相呼应,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首先,在乡村建设中及时提出问题、挖掘问题。在涉农工作中,不管是政府、社会还是个体涉农工作人员都必须有问题意识,从农业规划到政策落地,每个步骤与流程都紧抓不放,在每个环节均建立问题清单,为全过程落实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靶向工作内容。其次,涉农问题避免形式主义,必须务实解决。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可以“互联网+”技术载体为依托,在县域内乡镇、村实现“一站式”服务,政府与农民能够进行双向实时沟通,既为政府引导农民走向“共富”帮扶举措的落地实施提供便利,也拓宽了农民及时表达诉求、广泛献言献策的渠道,使农民自觉自愿将自身发展嵌入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

2.改革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全方位创新建设就是要对建设内容、建设模式、建设平台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才能为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效能提供持续性的动力。一要及时更新乡村建设的内容,丰富乡村建设内容要巧用助力,如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研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技术和产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和及时性等。二是要不断完善乡村建设模式。乡村建设要结合互联网规模性发展的时代背景,将乡村建设中的党建优势和互联网技术优势融合创新,构建“互联网+党建+乡村建设”发展模式。三是要进行乡村建设平台创新。在融媒体背景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产业发展平台,如电商平台、区域互助平台、农业信息交流平台等,使数字红利尽可能多的惠及乡村建设。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在落实。中国的农业资源紧缺、农民人口庞大的特点决定了乡村振兴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乡村振兴,坚持整体规划、科学思维、多措并举的原则,通过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加大乡村文化供给、绘制乡村宜居图景等方式,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使农业现代化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乡村要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这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乡村经济格局的出发点。合理的乡村产业规划能有效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将乡村产业嵌入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乡村产业升级,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构建规模性农业产业体系。现阶段我国农业大规模经营还未普遍实现,多样化、灵活性的小规模经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世情、国情、农情的变化,能够有效整合资源、节省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规模化经营才是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趋势。因此,要将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放入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去思考。农业产业的规划要与科技化发展的创新技术相互融合,择取收益成效高、发展潜力强的优势产业,壮大其规模、优化其结构、拓展其发展维度,才能激发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的效能,有效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二是要发挥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中国地域广阔,各地乡村区位特点均有不同。乡村产业振兴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开发出一批地区特色明显、可替代性低的产业群。特色产业建设不能盲目跟风,要因地制宜,在了解区位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决策、有效引导。只有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才能针对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靶向治疗,升级农业产业链、丰富发展要素、整合地区优势资源,围绕改革与创新理念,构建具有辐射力、带动力、持续发展力的现代化龙头产业群,形成一带多、强带弱的特色乡村产业链。三是要实现农业和二、三产业的融合。不同产业的良性联动能够激发各自的产业优势,最大限度的拓展农业产业多维发展空间。如可以与旅游业互动融合打造休闲农业、可以拓展农产品加工空间形成创意农业、可以培育农村电子商务经济链发展数字农业。新业态新模式能够延伸农村产业链条、提升农村产业价值,挖掘出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二)加大乡村文化供给,推动乡村振兴理念衔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阐释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辩证关系,只有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理论的指导下达到有效改造世界的目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做到理念先行,只有通过深刻的思想革命推动乡村振兴理论衔接,才能既确保乡村振兴有正确的理念引导,又做到充分供给乡村文化以促进农民精神富裕。一是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特点和“三农”建设的基本规律,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局部和阶段任务,要加强理论指导与实践执行的衔接,坚持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的结合,通过实现农业的优化升级、农村的多方位发展以及农民的全面富裕自觉将乡村振兴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构想蓝图中来。二是从中央、地方到基层,都要深化理念衔接认识,厘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关系,认识到完成脱贫攻坚只是乡村振兴整体性发展的阶段性胜利,涉农工作人员要摒弃“歇口气”的错误认识,及时系统地梳理脱贫攻坚的方案、流程与举措,总结有效经验,反思实施中的短板与不足,要有问题意识与战略前瞻眼光,在此基础上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下一阶段的征程中。三是加大对农村的文化供给,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民精神富裕。乡村振兴也要关注对农民思想层面的改造,引导农民放弃“等要靠”意识,树立自主致富的信心,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共同富裕既指物质层面的富裕,也指精神层面的富裕,农村文化供给就是在传统优秀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不断践行新时代文明理念,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创新引领文明风尚的手段、提升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如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通过乡村文艺晚会、乡村媒体平台等载体展示出来,让农民用红歌、戏曲、快板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的故事,鼓励对传统节日的庆祝纪念活动进行现代性转换。最终以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貌、新时代乡风文明新气象给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层面的精神力量。

(三)绘就宜居乡村图景,践行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规定了乡村振兴生态层面的发展方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内含了“绿色生态”与“宜居环境”双重规定的统一,这既是乡村建设的目标,也是当前建设工作的难点。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乡村建设和治理,要将努力绘制宜居乡村图景,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一是要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乡村宜居生态,开展村貌提升、村容整治专项行动,聚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归类回收、厕所改造等重点难点工作,全区域、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推进村庄清洁整治专项行动,积极构建干净卫生的村容村貌,改善乡村人居生态,优化农村居住环境。二是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涵养生态文明,做好生态休养,高度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构建高效利用资源和重视环境保护的发展格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联动配合,聚焦发力,努力建构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生态文明区,积极打造村、乡镇、县一体的生态宜居区域,发掘生态化产业,构建产业化生态,最终以优质生态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用好政策工具,积极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效路径。如加大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对新兴节能产业的帮扶,积极培育乡村绿色产业等,总之,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质要求。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业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4]658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我们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划中重农目标愈加清晰,强农之路越走越稳,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轮廓初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将乡村振兴嵌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必能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