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婷
笔者以厦门市老年人作为研究的对象,观察老年人的音乐生活,以厦门市的老年音乐团体、老年大学中的音乐活动为例,参考相关文献,围绕生理、心理探讨老年人接触音乐的必要性。本文将从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入手,列举厦门市老年人的主要音乐活动,参考相关文献,为改善老年人音乐生活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国际规定,60 周岁以上的人即为老年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14 亿余人,其中,老年人占18%以上。由于年龄的特殊,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与年轻人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进入老年之后,人的新陈代谢会明显慢下来,日常饮食需要格外注意分量,不宜过量饮食。其次,老年人的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下降,免疫力降低,很容易生病,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也明显减弱。
许多老年人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大多不能参与运动,因此老年人适宜参加休闲活动,音乐活动就是一种非常适合老年人身体情况的活动,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性。
1.消极悲观
部分老年人会因为自己的年龄而感到悲伤,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世界的一切都没有了兴趣,失去了生活的热情。
2.敏感
如今的社会发展速度极快,年轻人忙于工作生活,疏于和家中的老人交流,忽略了陪伴老人的重要性。而老年人难以跟上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常常会做出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在许多三代同堂甚至是四代同堂的家庭中,由于思维的差异性,年轻一辈的人与老一辈的人常有摩擦。
合唱是以人声作为表现音乐的方式,通常分为四个声部,即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多配有指挥与伴奏。合唱表演考验的是整个合唱团的全面能力,合唱团的音乐感受、音乐记忆、表情动作等都对合唱表演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老年人中,合唱具有特殊的魅力,一群热爱音乐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用自己的声音与其他人配合,演唱出动人的歌曲。
在厦门,老年市民合唱队具有颇高的人气,这支队伍由厦门市各个区的老年音乐爱好者自发组成。队伍组建至今已有十多年,演唱歌曲多为原创,致力于歌颂厦门。队长吴胜福是这个团体的领导者,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带领着队员们不断前进,以向人们展现美丽厦门为使命。为了扩大音乐的影响力,老年市民合唱队创作的歌曲印发了简谱,在厦门市的各个中老年团体中传唱。
合奏是由多个乐器组合在一起演奏同一作品,各个乐器演奏不同的声部。
厦门有一支特殊的乐团,这支乐团成员的年纪在五十至七十岁之间,乐团成立于2014 年,因发源于鼓浪屿,故得名“鼓浪屿室内乐团”。乐团的指挥王圣生先生自小学习小提琴,因为热爱音乐而加入了乐团。乐团的成员们包括各行各业的退休职工,也有部分音乐教育者,亦有业余的音乐爱好者。鼓浪屿室内乐团包括弦乐、声乐、钢琴、管乐等,演出的曲目种类丰富,大多为老厦门记忆中的通俗音乐且与鼓浪屿密切相关。自成立以来,鼓浪屿室内乐团参加了几十场大大小小的演出,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今,鼓浪屿室内乐团已成了鼓浪屿的一张音乐名片,用音乐诉说对“音乐之岛”鼓浪屿的无限爱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广场舞是许多老年人喜爱的一项活动,广场舞最大的表演特点是“人多齐舞”,国际舞、古典舞、民族舞等皆是可以用来在广场上表演的。表演的形式自由多变,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厦门市老年大学开设的民族舞课程也深受老年人的喜爱,该课程分为两个班级,学制为一年,每次共招收80 名学生。每到学期末,民族舞班都会举行联欢会,检验老年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现老年人的风采。于2002 年成立的厦门老年大学舞蹈团也是老年舞蹈爱好者的大本营,市里的各大晚会、文艺活动都是这个团体表演的大舞台。
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增添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性,中老年人跳舞有助于中老年人调节身体机能,增强社会交际能力。
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大多数老年人退休以后会感到空虚,长此以往,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出现各种精神类的疾病。
美妙的音乐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不同的音乐能够营造不同的氛围。例如,舒缓优美的轻音乐能够让人身心得到放松,适合在疲惫时聆听;音响效果华丽的交响曲适合在重大的场合播放;旋律性强的歌曲则适合在闲暇时打发时光。
大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前有自己的事业,从熟悉的岗位离开之后,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以鼓浪屿室内乐团为例,团员们大多是退休老人,他们在排练和演出中填补生活的空白,用音乐来充实老年生活。在参加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渐渐老化,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体表现为失语、记忆障碍、失忆、痴呆等症状,如今的医学研究并未将这种病的病因研究透彻。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发病时年纪在65 岁以下的为早老性痴呆,而在65 岁之后发病的则被称为老年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焦虑、抗抑郁、抗精神病的药物,然而服药只能治标,却不能从根源上治好阿尔茨海默病。有报道称,音乐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情绪障碍、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音乐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还可调节患者呼吸、循环、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改善患者注意力、记忆力,启发患者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提高患者的行为能力及生活能力,增强患者信心。
在21 世纪的今天,许多音乐类院校都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治疗人才,正是因为音乐有治疗人精神、心理的功效,才有这样的专业存在。一个又一个的例子证明了音乐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益处,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的社会飞快发展,老年人与社会脱节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老年人对世界的好奇得不到满足,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上感到孤独,会拒绝接受新事物,拒绝听从他人的建议,按照自己一贯的经验处事。
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即使是不同的年龄层,也可以因为相近的音乐品味而结为挚友。参加音乐活动是老年人与社会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首先,音乐活动能够创造人际交往的条件,让音乐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对音乐的看法。其次,老年人接触音乐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潜移默化间,思维受到了音乐的影响,对于不理解的事物能够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通过音乐这个媒介,老年人能够认识更多人,用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主动接受这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这有益于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老年大学作为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中心,对老年人的教育以及娱乐至关重要。现在的大部分老年大学由于规模的限制,不能提供足够的入学名额,导致很多老年人无法入学。中国目前的老年大学共有6 万多所,但是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却未能建成老年大学,也有一些城市的老年大学的设施较为老旧。老年大学的建设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大对老年大学的经费投入,推进老年大学的建设。
在建设老年大学的同时,政府部门应当重点关注安全设施的建设,务必保证老年人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娱乐。
厦门老年大学建成于1985 年,校内设施齐全,有100 余班级。校内的音乐文艺系开设课程包括声乐、钢琴、民族舞蹈、南音等。其中,南音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深受老年学生的喜爱。
每个城市的老年大学都应该有该城市的特色,就像是每个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一样。例如,北京的老年大学可以开京剧课,川渝地区可以开设川剧等。老年大学开设当地的特色课程有利于引发老年学生的共鸣,激发老年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土生土长的老年人来说,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课程会让他们倍感亲切。
老年人是音乐生活的主体,他们的意愿直接影响了音乐活动开展的效果。为了顺利开展老年人音乐活动,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动员工作,加大对老年音乐活动的宣传,提高对老年音乐活动的认可度,让更多老年人参与进来。
宣传老年音乐活动可以通过在社区张贴宣传海报、开展宣讲会等方式,让老年人从心底里认识到接受音乐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此外,在老年大学内举办成果展示会,展示老年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展现老年人的风采,激励老年学生继续学习音乐,也可以达到宣传老年音乐教育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厦门老年大学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校内专门成立了合唱团、舞蹈团,这些团体常常参加各大演出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还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参加。校内还定期举办会演活动,为老年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一种宣传老年大学的方式。
高校应鼓励音乐专业的学生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举行音乐演出活动,选择老年人所喜爱的音乐作品,通过演讲、与老年人聊天等方式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激发老年人学习音乐的兴趣。高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色彩。
媒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媒体传播大众化、科学技术标准化的大环境下,现代媒介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的活动,包括音乐活动。
老年音乐活动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扩大影响力。厦门老年大学除了线下课程之外,还开设了网上学堂,让无法直接来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也可以参与其中。网上学堂采用录制视频的方式授课,每节课时长为一个小时左右,课后老年学生还能上传自己对课程的感想。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对部分腿脚不便或者身体条件不允许的老年人来说是十分便捷的。网上授课能够让更多老年人参与进来,丰富老年人接触音乐的途径。
现代媒介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音乐。我们身处数字时代,就应该利用好现代媒介,将音乐的种子播种到四处,让老年人的音乐生活更丰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