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新媒体舞蹈艺术是自20 世纪以来,舞蹈与媒体技术交互而产生的艺术结晶。新媒体舞蹈艺术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产生而发展出来的舞蹈艺术形式,该种舞蹈艺术形式中,包含着后现代的理念。就该种舞蹈艺术展现形式中的技术应用来讲,新媒体舞蹈艺术是基于影视、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创新出来的结果。新媒体舞蹈艺术具有肢体性、传情性、整体性、形态性的特质。
随着时代的更迭变化,新媒体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特别是在舞蹈艺术领域中,新媒体已经占据其他技术难以替代的位置。新媒体的出现使舞蹈艺术的展现形式得到升华,舞蹈艺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已经由单一的舞台表演转向电影中的演绎。随着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发展,新媒体与舞蹈艺术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当下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与特质进行研究,以期为新媒体舞蹈艺术后续发展提供助力。
将舞蹈艺术与声音、摄影、灯光等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增强情感表达的力度和艺术表演的感召力,是新媒体舞蹈艺术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舞蹈艺术已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传统舞蹈艺术对观众的影响力日渐降低。因而,推动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们娱乐的需求,是推动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历程。
20 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两大思潮席卷全球,舞蹈艺术受到影响,出现以皮娜·鲍什为代表的舞蹈剧场,后现代舞蹈流派相继兴起。并且在这些舞蹈流派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新媒体。
到20 世纪60 年代左右,基于新媒体的舞蹈艺术兴起。当时的美国拥有诸多舞蹈艺术家,他们追求新媒体与舞蹈艺术创作的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劳申伯格。与劳申伯格合作过的编导、演员诸多,并且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基于新媒体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
在1966 年,纽约东区曾举办关于跨界艺术的公开比赛。诸多新媒体舞蹈艺术的代表人物参与,如露辛达·切尔兹、德博拉·海。前者更加注重舞蹈艺术中的情感流露,后者更加注重舞蹈艺术中的技巧及环境烘托。在该场活动中,劳申伯格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使现场形成一个被影像交互控制的多媒体空间,从而使现场表演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在这场活动后,新媒体艺术表演真正得到普及。
在进入21 世纪后,露辛达·切尔兹在纽约举办过一场由三个独舞所构成的新媒体舞蹈晚会。在该晚会中,舞蹈表演采取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形式开展。该晚会中的三个独舞如下:第一个是以舞蹈表演为主,新媒体技术为辅的方式,增强艺术表演效果;第二个是通过表演艺术者与影像互动的形式,凸显表演艺术者与影像的交互;第三个是表演艺术者身穿黑衣,在黑框白底的舞台背景之前表演舞蹈,使自身置于类似于电影的黑白画面中。
在此之后,诸多舞蹈艺术家受这些代表表演艺术家的影响,也开始通过舞蹈表演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增强舞蹈表演的效果。这些舞蹈表演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实践及创作,带来诸多可以被称为典范的舞蹈作品。如《静止/原地》是采取现场舞蹈表演与录像交互的形式,呈现出一种跨时空死者与生者的交流之感。这一作品传递出极为丰富的思想意蕴,并且该作品中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动作也极具张力,使该作品极具魅力。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基于新媒体的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一直受到推崇,主要是因为技术的成熟。在该舞蹈艺术表演形式的最开始时期,创作者大多都是热爱电影的舞蹈艺术家。虽然这些舞蹈艺术家在电影方面并不是专业人士,但他们开展的舞蹈表演活动,利用影像技术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并且这些舞蹈艺术家在持续的实践进程中逐渐向专业方向发展,为后续该种形式舞蹈表演提供诸多实战经验。例如,巴普洛娃及魏格曼的舞蹈表演纪录片,就被视为新媒体舞蹈艺术教学的早期教材。
在此之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越发成熟,新媒体设备的功能逐步增加。诸多舞蹈团体开始积极探索更为专业的舞蹈艺术展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苏联的舞蹈团体为此做出诸多贡献。一方面通过新媒体中的摄影技术,重组舞蹈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中的录像技术,存储诸多舞蹈艺术资料,为后续舞蹈艺术开展提供诸多可查性资料。
之后,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舞蹈电影这一新媒体舞蹈艺术形式出现。在此时出现诸多极具代表性的舞蹈电影作品,如《G 弦上的咏叹调》等。这种舞蹈艺术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场舞蹈表演的不足,进一步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摄像的普及,新媒体舞蹈艺术逐渐独立。移动的摄像机使个人的舞蹈艺术表演得到迅速兴起。在早期的影像中,个人的舞蹈艺术表演通常都是与其他资料融合在一起的。早期影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舞蹈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及生活状态,能够深刻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客观判断。在早期的影像中,舞蹈表演通常具备批判特质,其中包含着一些对当下社会及情感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当时的舞蹈表演较为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使表演呈现出戏剧性的特点。
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通常通过摄影技术及剪辑逻辑对作品进行视觉处理,营造出更好的视觉氛围,使最终所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更具感染力。此时新媒体舞蹈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赋予舞蹈作品的特定内涵。
自新媒体舞蹈艺术独立开来,全球涌现出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热潮,BBC 电视台相继推出多个新媒体舞蹈艺术作品。
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新媒体舞蹈艺术日渐专业化。一方面,过去舞蹈艺术被压制在小小的舞台中,而新媒体舞蹈艺术表演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舞蹈表演的空间;另一方面,新媒体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使观众从狭小的剧场观看逐渐转为走到镜头前观看。
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舞蹈艺术能够通过直播的形式呈现出来。欧洲的诸多国家创作者开始用新媒体呈现舞蹈作品。例如,《地球杯中的红酒》就是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该作品以绘画作品为背景,舞蹈艺术家在绘画作品中翩翩起舞,宛如绿色酒杯中微微晃动的红酒。该作品呈现出舞台表演难以企及的视觉效果。
除上述所说的单个舞蹈作品外,还有其他国家所开辟的舞蹈栏目。例如,《透过水晶球》这一周播节目,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推广过诸多芭蕾作品。
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发展,对文化传播及舞蹈人才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曾推出《睡美人》这一作品,使越来越多的作品借助新媒体传递给观众,也使诸多舞蹈艺术家,通过新媒体逐渐成为公众人物,甚至开始有纪录片记录舞蹈作品产出的背后场景,为观众呈现舞蹈艺术家背后的真实生活,给予观众了解舞蹈的全新渠道,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舞蹈产生兴趣。
新媒体舞蹈艺术崛起于在电影中的舞蹈表达。如《独裁者》这一作品就通过舞蹈艺术增强电影的情感表现力。在这种作品中,舞蹈充当激发情感的工具。
随着舞蹈艺术在电影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舞蹈艺术在电影中不再处于情感激发的工具位置,逐渐衍生出一个独立的歌舞电影作品。该作品通过舞蹈艺术的本体魅力呈现电影故事,传递电影情感。
例如,我国著名导演金凯莉所导的歌舞作品,融入诸多特写镜头及空镜头,给予舞蹈艺术家更多的肢体展示空间,依托当下人们的审美偏好,使该作品在当时备受人们的青睐。这种展现形式既能够体现出舞蹈本身的美,又能够将电影故事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基于上述所说,歌舞片在自身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使新媒体舞蹈艺术崛起。歌舞片中既拥有篇幅相对较为短小的,也拥有篇幅相对较长的,但这些作品的共性都是依托屏幕存在,难以展现在舞台之上。例如,《贝特利克斯陶器的传说》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歌舞片,将这一作品转换到舞台上,效果不尽如人意。
换言之,无论基于传统媒介,如电视、DVD、手机等的新媒体舞蹈艺术,还是基于未来待发展的全新样式,无论舞蹈艺术的创作是为商业,还是为艺术,所有新媒体舞蹈艺术作品都应具备自身的特质。唯有如此,该舞蹈形式才能够展现出完美的视觉效果,才能真正传达出舞蹈作品想要传达的深层意蕴。
新媒体舞蹈是一种具备综合性的表演,体现于新媒体舞蹈与传统音乐家的舞蹈、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态可以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又使各种艺术形态的联系产生了一种细微的改变。例如:《春之祭》融合了舞曲、不同风格的音乐,再加上巨幕下的3D 影片,使一部极具创新的杰作被创造出来。新媒体舞蹈中所展现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画面,都显示出创作者对舞蹈艺术的全方位理解:创作者将多种艺术形态进行原初美感的结合,给观者带来一种视觉盛宴。
在最早的时候,舞蹈以优雅而又复杂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创作者的想法和情绪,属于一种比较纯粹的艺术。随着音波、光电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需求越来越丰富。舞蹈演员应该在对自己身体形态的把握上,独立地运用空间、雕塑、灯光、影像、电子音乐等技巧,适应各种观众的需要。肢体动作是最早的传递讯息的方法,舞蹈也曾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媒介,有文字、有画面、有灯光、有育乐等,这些都能传递讯息,促使舞蹈从以前常用身体的蜷缩来传达悲伤,到如今已能运用一种淡淡的曲调,以及冷光、暗影、象征意象来传达悲伤与迷惘的情绪。
新媒体舞蹈的虚拟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脑科技的虚拟性,而电脑动态绘图技术的仿真,则可以将虚拟和真实相结合,大大增加了舞蹈的创新性,让创作者的创意成为现实。所谓的“虚拟”,可以指的是对现实实体进行的一种仿真,也可以指的是与现实不符的空想。人们可以利用3D 技术,把舞蹈艺术中的抽象空间,模拟成为一个现实、可感知的舞台空间。例如,在春节晚会上,歌曲演唱融合虚拟舞台呈现出来。在新媒体舞蹈作品中,同样可以将抽象的舞蹈概念和含义,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例如,对不真实的舞蹈空间的虚拟,以此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舞蹈作品的内在含义。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新媒体舞蹈艺术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突破。本文针对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及特质进行研究,以期使新媒体舞蹈艺术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