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
網上有个“梗”,说方言会拉低人的颜值。这话可能源于演员黄渤讲的一个段子,说是他们在山东看到一位美女,忍不住上前搭讪,向美女讨要电话号码。谁知美女开口就是地道的山东话:“我看就没那个必要了吧!”一句方言出口,氛围全无,美女的美也打了折扣。
我家乡的方言也给人这种感觉,音调生硬,语气粗放。如果美女讲这样的方言,会觉得特别有违和感。总感觉我们的方言与“美”这个字眼不搭调,就像山旮旯里的一株野草,野生野长,不像普通话那么典雅大方,不像天津话那么诙谐有趣,也不像吴侬软语那样温柔亲切。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使用方言表情达意。无论表达多么宏大热闹的场面,多么委婉曲折的意图,或者多么复杂幽微的情绪,我们的方言都能表达得恰如其分,而且淋漓尽致。举个例子来说,普通话用“郁闷”表达情绪不好,我们的方言会用“真挠嚷”这个词来表达。这个方言一出口,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呼啦”一下就出来了。
我在外求学的那几年,曾经“背弃”过自己的乡音。那时我说着蹩脚的普通话,自我感觉良好,好像整个人变得“高大上”起来。尽管我的普通话也不标准,同学说我发音不准确,可我自我感觉良好。
后来,普通话说得熟练了,慢慢就找到感觉了。我参加工作后,一直在说普通话。那时我在异乡工作,同事来自全国各地,大家一律说“方言版普通话”,南腔北调都被“纠正”成生硬的普通话。
有件事我印象深刻,就是在异乡遇到老乡。我在路边摊买东西,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我听出她的普通话里夹杂着几个熟悉的“音符”,忍不住问她:“你老家是哪里的?”她回答后,我兴奋得拍着手说:“咱们是老乡呢!”她听我这样一说,音调立即“急转直下”,一秒切换成方言。我那时虽然说惯了普通话,但轻易被她“带节奏”。我们用家乡话聊了很久,就像他乡遇故知一样。两个人,因为共同的乡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后来我回到家乡工作,跟人交流,当然就会用方言。对我来说,乡音如故,根深蒂固,学来的普通话说起来并没有亲切感。我的孩子在学校,老师要求说普通话。我对他说,说普通话可以,但方言不能忘。我还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方言。那些已经快被遗忘的方言,孩子听起来特别有趣。
“乡音是故乡的土语,也可以说是我们真正的母语。因为母亲用它来为我们唱摇篮曲,教我们牙牙学语,我们无不是在乡音中启蒙的。乡音伴着我们长大,它是我们最能表达情感的载体。”的确如此,乡音如故,情怀依旧。即使乡音“影响”颜值,却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温柔的坚守。待到我们两鬓苍苍的时候,乡音依旧是最温暖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