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树威
猪水肿病对猪的健康和畜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威胁。猪水肿病是由猪水肿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与污染物接触而发生传播,该病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猪的生长受限,还会对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对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降低猪水肿病的发生概率。
发病病因与临床症状
发病病因 猪水肿病是一种传播速度快、发病急、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该病通常会对断奶仔猪造成感染。在同窝仔猪中,发育快、体格状、膘情好的仔猪是该病的主要感染群体。引发该病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断奶应激因素。当仔猪断奶之后,因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不断降低,胃肠道在抵抗细菌方面的能力逐步变弱。与此同时,在断奶仔猪高度应激的状态下,仔猪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等有害细菌将会快速繁殖,同时产生大量的毒素,进而对仔猪血液造成感染,引发该病。二是消化系统因素。断奶仔猪处于饲料适应阶段的初期时,由于自身消化系统并未发育完善,消化道内不具备较强的蛋白酶活性,分泌的胃酸和盐酸数量较少。若在此时食入较多的高钙饲料和植物性蛋白质,将会对仔猪的消化系统造成负担,损害肠道绒毛的同时,还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现象。一旦出现此状况,将会增加猪水肿病的发生概率。三是养殖环境因素。猪水肿病的发生与猪圈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不洁净的猪圈、高温潮湿的环境、缺乏空气流通等都会增加猪水肿病的发生风险,且饲料质量不佳、饲养密度过高、缺乏良好的饮水条件等都会增加猪水肿病的发生率。
临床症状 猪水肿病得名于其主要症状——水肿,患病猪体内的组织和器官会出现明显的水肿表现,包括腹部、四肢、面部和腹部周围皮肤的水肿,水肿程度因病情而异,严重的病例可能出现全身性水肿。针对发病较急的病例而言,患病猪通常会出现突然发病的现象,表现出食欲减退或拒食的症状,其主要原因在于病情影响了猪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导致患病猪食欲下降。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病猪通常会窝在角落,行动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尤为敏感。与此同时,患病猪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喘和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这是由于水肿导致肺部功能受限、气道受阻而引起的。猪水肿病常伴随有发热的症状,体温可高达40℃以上,发热是猪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感染的一种反应,且严重感染的患病猪可能出现晕厥和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由病毒对神经系统的侵害所引起的症状。针对病情较轻的患病猪而言,在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后可以治愈,但是在治疗方案不当或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患病猪最后会因为器官衰竭而死亡,病程通常会持续2~7天。
治疗与预防措施
治疗措施 针对确诊猪水肿病的患病猪而言,应及时对其采取隔离措施,并以消肿解毒、抗菌消炎为主要治疗原则,并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的方式进行。首先,根据患病猪的体重,选择亚硒酸钠维生素E、恩诺沙星注射液混合3毫升,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每日注射1次,连续注射3天;或者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1毫升的速尿,每日注射1次,连续注射3天。中药可以选择50克芒硝、15克车前子、20克栀子、20克牵牛子研磨成粉,开水冲服,并在药方中加入250克的红糖作为药引,间隔1天喂服1次,连续喂服3次。
减少断奶仔猪应激 为了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逐渐断奶。将断奶过程分为几个阶段,逐渐减少仔猪对母乳的依赖,可以先将仔猪与母猪分开,但要保持相邻的空间,让仔猪逐渐适应离开母猪的环境,并逐渐减少母乳的喂养次数,同时提供适当的饲料和水,让仔猪逐渐适应固体饲料的摄入。二是提供适宜的饲料和水,在断奶前适当提供仔猪所需的固体饲料,使其逐渐适应固体饲料的摄入和消化,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以满足仔猪的水分需求。在断奶的过程中应为仔猪提供干净、温暖、舒适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噪音和外界干扰,避免仔猪的惊恐和不安。
加强饲养管理 非必需坚决不能从外厂、外地调运猪群,若一定要从外地调运生猪,需要对生猪进行检验检疫,并对其进行隔离观察,在观察2个月后确定没有病害的前提下才能混群养殖。定期对圈舍内部实行常规灭菌,并且灭菌的药剂要循环使用。根据生猪的各个发育时期对其实行分群,合理安排养殖密度。按照生猪不同的生长阶段对生理的基本需求,科学调控圈舍内的温湿度、通风条件以及光照条件。在冬季时要做好仔猪的保温防寒工作,在夏季时圈舍内要做好防暑措施。针对已经感染该病的患病猪应及时隔离和治疗,避免对健康猪群造成感染。
猪水肿病是仔猪断奶之后最容易感染的疾病之一,并且该病有较高的致死率和传染率。為此,在对猪水肿病进行防控的过程中,应构建科学的综合防控体系,在做好针对性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猪群的免疫接种力度,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反应,同时做好日常饲养管理。
(作者单位:河北省深州市农业农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