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中职3DSMAX建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2023-12-10 22:52:38黄文娟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建模支架案例

黄文娟

一、中职3DSMAX建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主要受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因素影响。从外部看,主要依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地方市场经济需求、政府政策导向等。从内部看,主要依据学校的育人目标、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师资情况所建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DSMAX建模基础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存在课程定位不明、教学方法不当等突出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明

3DSMAX建模基础课程定位不明表现在课程名称不规范、课程目标不明确两个方面。

课程名称不规范。在中国知网总库中以“中职”and(“3dsmax”or“3DMAX”)为检索式进行主题检索,文献标题中出现的课程名称有“3dsmax”“3DSMAX”“3dsmax 2014”“3DMAX”“三维动画”等。在“智慧职教”平台中与3dsmax有关的中职课程有“3dsMax案例实战教程”“3dsmax2016基础教程”两门在线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亦是将“3DMAX 案例教程”作为课程名称。本文建议在课程名称上统一规范为3DSMAX建模基础,既突出了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地位,又规范了以应用软件为载体的名称表述。

课程目标不明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分析两门在线课程的课程介绍文本可知,课程内容主要围绕3DSMAX三维建模案例和建模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建模技能、满足“1+X”考证需求。根据《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2021年版)》和“1+X”虚拟现实工程技术应用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制作三维模型”是其中的核心技能。中职课程设置既要与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有效衔接突出应用性,又要为学生加入竞赛队及后续学习深造做好准备。因此,在课程目标上应设计“书证融通”“岗课赛证一体化”的多维目标,重点突出学生的“建模”技能水平。

(二)教学方法不当

在3DSMAX建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占据了主导。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个案例引导学生“做中学”“边做边学”,最终实现学三维建模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开发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时空性的教学案例。从3DSMAX建模基础教材不难发现,现有案例大多来源于教材配套素材,而并非来自实际项目或典型工作任务。案例内容不一定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案例教学演变成了“照着做”“跟着做”,学生的建模技能受限于学习案例的时间和次数,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职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转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创新。纯粹的案例教学,突出了实践性技能的熟练掌握,但缺乏对知识原理的学习和理解。为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的信息化优势,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将成为3DSMAX建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二、在3DSMAX建模基础课程中应用支架式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对案例教学的改进

支架式教学,也称教学脚手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新概念或技能时向他们提供特殊支持的方法。与建筑中用于支持工人完成特定任务的脚手架类似,教学脚手架是教师放置的临时支架结构,旨在帮助学生完成他们通常无法独自完成的新任务和概念。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超出学习能力范围和当前认知水平的学习支架,待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或完成任务后撤离支架。

与传统的案例教学不同,支架式教学遵循逐步释放责任教学框架,将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帮助学生掌握技能、策略和知识。如图1所示,虽然都是“做中学”,但支架式教学将案例教学“我做”—“你做”的模仿练习式教学发展成为了“我做”—“我们做”—“你们做”—“你做”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更符合中职学生小步调、实践式学习的特征。

(二)中职3DSMAX建模基础课程支架式教学策略

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旨在为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做准备,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就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知识增长为目的教学中,接受式学习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在以技能习得为目的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在“做”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构建和有意义学习,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进而获得缄默知识的深度学习。

注重学情分析,确立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通过独立解决问题确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在成人指导下解决问题或与更有能力的同龄人合作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学情分析,根据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要求和学生当前的学业表现,知晓学生现在“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明确教学的起点,实现“能做”到“不能做”之间的跨越。借助在线大数据教学平台,教师能够针对教学内容通过知识诊断测试、教学预警、学生学习监测等数据开展班级学情分析和学生个体学情分析。

优化资源建设,提供合适脚手架。脚手架是一架随时可获得的梯子、一座按需出现的桥梁,用于在学生已经知道的基础上构建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而不是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让学生面对学习的阻碍时无所适从。实现现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在线课程以及教师的教学积累等各种媒介的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破解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建而不用的窘境,关键落脚点在于以教学内容为纲设计合适的脚手架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3DSMAX建模基础课程支架式教学实施示例

支架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明确教学内容的性质;(2)确定最近发展区;(3)搭建支架;(4)在支架下进行探究学习;(5)诊断学习效果,逐渐撤走支架。下面以“3DSMAX建模基础”课程中“放样建模”为例,说明支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内容分析:明确教学内容的性质

“放样建模”主题的教学需要综合“放样”原理和建模技能,不能直接通过讲解或模仿完成,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建立原有建模知识技能与“放样”的关联,在模型的置换中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根据“放样建模”的知識技能掌握程度,将教学内容分解原理理解、技能学习、综合应用三个阶段和高、中、低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该表也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工具性支架。

(二)学情分析:确定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性的,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认知差距逐渐减小,最近发展区也动态变化。因此,在教学之前,为准确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前教学诊断测试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图2为借助“学习通”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的课前诊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交时间、完成时长和得分等数据判断学生对放样原理的掌握情况,并依据结果搭建支架。

(三)教学策略:搭建“放样建模”教学支架

根据教学内容分解表和学情分析,为学生在不同阶段搭建教学支架,如表2所示。在原理理解阶段,利用罗马柱模型作为载体,通过原理图和3D模型效果建立认知性指导支架,在学习通平台建立在线课程作为支持性支架;在技能学习阶段,利用微课小步调形成方法性指导支架,学生根据需要学习相应技能,同时通过讨论提供支持性支架;在综合应用阶段,提供任务性支架和支持性支架,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见图3、图4。

(四)教学组织:在支架下开展探究式学习

在支架下开展探究式学习即用设计的教学支架来组织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按照探究式学习的原则和方式实施。在“放样建模”主题的教学中,结合上述支架,设计实施如下教学互动:(1)提出问题,“放样建模和前面学习的修改器建模有何异同?”“放样建模形成的模型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利用放样建模创建模型?”;(2)自我诊断,学生根据问题识别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水平;(3)自适应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个性化选择指导性和支持性支架进行学习,教师给予实时引导;(4)问题解决,学生通过协作、讨论等形成自己的建模思路和方法,完成任务性支架;(5)学习评价,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上传到作品展示区,对照作品评价表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评价:诊断学习效果,撤离支架

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其中,学生在学习通平台中学习在线课程的时长与内容、对教学支架的使用范围与频次、讨论发言等均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数据来源,可通过建立适当的评价模型对过程性数据进行量化,见图5。结果性评价则主要是学生的模型作品评价结果,基于模型评价表将他评和自评相结合,增加评价的客观性。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果,学生自主撤离各种教学支架,有效实现放样建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建模支架案例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12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电子制作(2018年17期)2018-09-28 01:56:44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