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德法课堂的育人策略

2023-12-10 11:22陆琴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11期
关键词:衣食挑战劳动

陆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这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高标准。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基本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思政课程的主体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基础课程。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低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融入劳动教育呢?对此,本文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结合小学低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探讨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并举例说明。

劳动教育的目标—分层明确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技能和习惯,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者、参与劳动实践、享受劳动成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确定适合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从感知、认知、实践、创新等层面,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原则来确定劳动教育目标。

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以感知为主,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好奇和向往,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美好。

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以认知为主,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和自信,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效率和质量,让学生享受到劳动的成果和荣誉。

教育者应该掌握以上劳动教育目标,在相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恰当的劳动教育内容,并有计划地开展与落实劳动教育,让劳动漾童心,美德践于行。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校园垃圾调查报告”,请学生借助小组合作探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相关建议,并把“校园垃圾分类”活动及劳动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以认知为主,培养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增强对劳动的责任和自信,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劳动教育的内容—多种体验

劳动教育的内容是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的与劳动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在选择劳动教育内容时,应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题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有挑战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原则选择劳动教育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相一致,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导向价值;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反映学生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和现象;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衔接,形成跨学科综合素养。

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教师还应该全面研读课程标准,对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效把握,并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划归与整合,在小学各年段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价值。当然,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理论的源泉,劳动教育的主体具有协同性,不仅需要道法教师在课堂上落实,整个课堂背后还需要其他课程教师、家长、社会等不同群体,共同去落实劳动教育的各项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领路人,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导向作用。例如,结合上述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教师除了要在道法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垃圾调查、分析、建议之外,更应该把“垃圾分类”活动延伸到家庭、小区、社会,小手拉大手,做“小小垃圾分类宣传员”,成为新时代文明的新风尚。

劳动教育的方法—逐步实施

劳动教育的方法是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时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运用劳动教育方法时,教师应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多样化、灵活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自主创新。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原则来运用劳动教育方法。

以情境为引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境场景,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技能和习惯,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者,参与劳动实践,享受劳动成果。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是小學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采用游戏体验、故事讲演、实践探究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生活情景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予以再现,引导学生多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

以活动为载体 为了让学生真正过上劳动带来的美好生活,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正确树立劳动意识,获得劳动体验,以活动为载体,提供各种各样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收获体验的同时,提高劳动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获得深刻的劳动情感体验,提高参与劳动体验活动的热情。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征设计游戏活动,运用趣味游戏、体验等让劳动教育和劳动体验活动更加新颖、独特;设计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如观察、访谈、调查、实验、制作、展示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习惯。

以问题为导向 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不难发现,对于有些劳动教育的内容,尽管教师会加以指导,但學生在具体操作时仍存在较大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此时,教师就要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劳动教育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探究问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经过调查后发现了“校园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也给出了相关建议。但教师进一步提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什么还是有垃圾在校园的角角落落?为什么垃圾桶旁边总是抛撒出一些垃圾……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够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改变不良习惯或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指导,让劳动的价值最大化发挥,让学生体验劳动改变生活的快乐。

以评价为反馈 劳动的体验愉快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及时给予学生正向的肯定和建设性的指导,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反思和提升,这样才能起到劳动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增强对劳动的责任和自信,深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更加具体地说明如何在小学低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本文选取了三个实例进行分析和说明。

实例一:一年级下《我们有精神》

这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有精神》的第一课。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精神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对精神的好奇和向往。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情境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场合的人员展现精神的照片或视频,请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所看到的场合和人员,如运动会、演出、比赛等,同时思考这些人员都是在展现什么样的精神?他们为什么要展现这样的精神?他们展现这样的精神有什么好处?以此激发学生对不同精神的兴趣和好奇。

活动设计。分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合,并用纸板、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相应的场景道具,如运动会旗帜、演出服装、比赛奖牌等。完成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展示自己制作的道具,并说出自己选择这个场合的理由,并请其他同学给予鼓励和赞美,使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精神的快乐和美好。

问题探究。教师通过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展现过精神吗?你是怎样展现的?你展现精神时有什么感受?你能为自己或他人提升精神吗?以此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探究自己或他人展现精神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形成自己对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评价反馈。请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并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个场合、为什么喜欢;请同伴评价自己所在小组的合作情况,并说出小组成员各自的优点;教师评价全班同学对劳动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正向的肯定和建设性的指导。通过多远评价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反思和提升。

实例二:二年级下《挑战第一次》

这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挑战第一次》的第一课。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挑战的理解和尊重,增强学生对挑战自我的责任和自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情境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年龄段的人员在面对挑战时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所看到的人员和挑战,如学习、运动、生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员都是在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他们为什么要面对这些挑战、他们面对这些挑战有什么收获,以此激发学生对不同挑战的理解和尊重。

活动设计。分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挑战,并用纸张、彩色笔、剪刀等材料制作相应的挑战卡片,如学习一个新单词、跳绳十次、帮助一个陌生人等。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展示自己制作的卡片,并说出自己选择这个挑战的理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体验挑战的意义和价值。

问题探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曾经成功地完成过哪些挑战吗?你是怎样完成的?你完成挑战时有什么感受?你能为自己或他人提供更多的挑战吗?请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探究自己或他人完成挑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形成自己对挑战的见解和判断。

评价反馈。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并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个挑战,为什么喜欢;让同伴评价自己所在小组的合作情况,并说出小组成员各自的优点;教师评价全班同学对劳动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正向的肯定和建设性的指导,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反思和提升。

实例三:四年级下《我们的衣食之源》

这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的第一课。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衣食的理解和尊重,增强学生对衣食制作的责任和自信。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情境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衣食特色,如印度的咖喱、日本的寿司、法国的面包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所看到的食物名称,如咖喱饭、寿司卷、法式面包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食物都是怎样体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的?他们都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激发学生对衣食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理解和尊重。

活动设计。分组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并用纸张、彩色笔、剪刀等材料制作相应的衣食介绍卡片,如衣食图片、制作方法、营养价值等。随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展示自己制作的卡片,并说出自己选择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理由,再请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体验衣食的意义和价值。

问题探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特色的衣食吗?你是怎样了解的?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我们的衣食?你能为我们的衣食制作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探究衣食选择和制作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评价反馈。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并说出自己最喜欢哪种衣食、为什么喜欢;让同伴评价自己所在小组的合作情况,并说出小组成员各自的优点;教师评价全班同学对劳动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正向的肯定和建设性的指导,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反思和提升。

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低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效果,还可以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增强劳动教育效果。同时,通过明确劳动教育目标、选择劳动教育内容、运用劳动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仅学习到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还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衣食挑战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以修养为衣食
从衣食足中知荣辱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要让孩子知道衣食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