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凯乘
前些日子,母亲回了一趟故乡,她带来了我儿时最爱的绿豆饼,给我看她在家乡拍的照片。照片上,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映着蓝天,道路两旁的桃红柳绿倒映在清澈可见的溪水中;各种高档的小汽车在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往来飞驰;一些知名品牌商铺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我已认不出这是我印象里的山间小城。有些地方你明明清楚地记得以前并非这样,但若问过去这里是什么,一下子又说不出口,好像本应就是现在这样。
母亲还聊起了亲朋的家长里短。听闻之后,我不禁慨叹故乡变化之大,故乡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
两个表弟渐已懂事,天真、可爱的话语令我和母亲忍俊不禁,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只得无奈地摇摇头,感慨一声:“我已然回不去了。”母亲说:“若愿意,仍可回家鄉工作,交通便捷,教育、卫生都大有改观,可以享受小县城小而精致安逸的生活。出则繁华,入则宁静。你可以在最喧闹之处看高楼林立、人流如织,也能转身遁入群山倚翠中,观小桥流水、四季更迭。”我摆摆手,说我不是这个意思。若想回去,高考后买张票即可,只是觉得,现在的故乡已不再是十年前的故乡,而我也已不是十年前的我了。
幼时,乡情深切,每诵古人思乡之诗,亦会怆然涕下。但十年光景如白驹过隙,匆忙而逝。如今的我,早已经习惯了大都市舒适便捷又快节奏的生活。见识过北海的河伯,知晓了黄河的渺小;身处大都市的我,也已意识到家乡县城的狭小偏远。时代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小山城与外界的联系,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家乡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儿时的印象早已被淹没,徒留几幅模糊不清、难辨真假的画面。或许我的思乡只是一种怀旧罢了。时代在发展,故乡和我都已不复从前。我追忆心中的故乡是对童年的挽留,想从过去寻找一些和现在不同的乐趣,纪念那个永远留在了十年前的故乡和我。
流年煮雨,时过境迁,在社会巨变、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大背景下,不少人背井离乡,在远方成家立业、定居繁衍,难得一返,却已不识故乡新颜。故乡变化着,我们变化着,我们对故乡的情感态度也变化着,但心中这一份乡土情怀却始终无改,坚定不移。
或许,现在很多人也乘着时代的大潮离开祖辈居住的故土,到陌生的城市追求新生活和梦想。他们一边过着城市的快节奏的生活,抱怨现在的烦恼;一边怀念着过去,却又不愿意回到先前乡村小镇的生活中。时代是向前发展的,未来一定比现在更好,只是我们不愿忘记那些与现在不同的酸甜苦辣与曾经的自己。当然,时间无法逆转,一切的念想终归只是面对生活困顿时的精神慰藉。
从思绪的冥想中脱出,咬一口绿豆饼,一股久违的熟悉的味道顿时溢满口腔。《舌尖上的中国》说得好,对美食的最高评价不是好吃,而是,还是那个味。那一刻,我又一次热泪盈眶。不是悲伤回不去的故乡,而是感动于总有一些事物不会因时间而改变,替我们保存着对过去的印象,重新唤醒久远的记忆。它们告诉我,故乡仍在,我仍是我。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乡土”,落在纸上,只是简简单单的六画;落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每每见于眼前、闻于耳畔,便有一种深情、一段沉思从内心深处被唤起、漾开。我们称它为乡土情结。千百年的传承积淀之下,“乡土”早已不是一个单纯描述出生地的地理概念。乡土情怀亦并非一种寻常的喜爱赞美,它已然是一种民族与文化的共同记忆,一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一种对初心本源的坚守与对未来图景的映照。
其实,所谓故乡,是寄托在游子心中的精神锚点、不能遗忘的初心本性,是留存在念想中的理想自我与完美世界。它记录着我们关于人生终极思考的答案: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故乡不再,我们不同,这没关系;只要知其根本依旧,便不会迷茫。过去已逝,未来尚未到来。我们只属于现在,我们不能沉湎于过去。只能偶尔转身,看看自己出发的地方、走过的风景与最初的我们,然后有了力量、有了希望、有了快乐,继续前行,度过人生中的寒暑春秋、阴晴雨雪。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乡心无改,本我依旧。
(指导教师:童洪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