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海燕 刘千千 张楠 蔡连兵 高颖 王明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幼儿阶段是建立积极生命观的重要阶段,对个体的生命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幼儿阶段也是人类体验生命,开始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阶段。基于此,北京市大兴区第九幼儿园近年来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幼儿对自我生命体验、肯定、接纳和珍爱,以期为幼儿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幼儿一生发展护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提高幼儿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健康领域作为五大领域之首,而生命教育又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依托与抓手,开展生命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园借助幼儿所喜爱的传统游戏,挖掘其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尝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内容与方法,引导幼儿发现生命意义、体验生命价值、追求生命价值,让幼儿幸福一生。
文献研究,建构生命自我认知要素
幼儿园通过研究相关文献,以及分析、梳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内容后,提炼出幼儿生命自我认知相关的目标,并按年龄阶段细化教育内容。同时,从物质生命、社会生命、精神方面完善建构幼儿自我认知生命要素,以辅助教师运用观察的方式记录幼儿游戏过程中的言行、表现,及时判断、捕捉幼儿的游戏需求,并提供积极的支持。
调查研究,幼儿生命自我认知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问卷调查法,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对民间游戏及幼儿生命自我认知教育的认识、态度、期望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幼儿生命教育的认知都存在陌生现象,对其目标、内容等认识存在片面性,忽略幼儿对生命教育过程的体验、熏陶,但对于生命教育实施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二是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幼儿,大部分有民间游戲的经验,但是集中在户外游戏方面,室内的民间游戏经验较少。教师和家长对于在幼儿园中进行民间游戏持肯定态度。三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方面存在偏见,过多停留于安全、疾病或生命表征方面,对于自我认知等方面缺少关注和认知。在途径方面,更多采用了日常生活随机教育方式,忽略了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的过程,缺乏游戏性、目的性。通过调查,了解到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生命自我认知教育的态度和现存问题,肯定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为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建立民间游戏资源库
首先,我们收集民间游戏并进行筛选和分类,初步形成园所民间游戏资源库文字版。随后我们将游戏资源进行改编与创编,组织实践并录制成视频,进一步形成更适宜园所幼儿实际情况的民间游戏资源库影音版。最后,将资源库再梳理,形成民间游戏卡亲子版,游戏卡为正反两面,扫描正面的二维码可播放教师录制的游戏玩法视频,背面有玩法的图解和文字,扫描背面的二维码还可以了解该游戏更多的玩法,作为家庭指导之用,特别是之前疫情停课期间,深受家长肯定。
实践研究法,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指导内容与指标相对接
在民间游戏的途径下探究实施幼儿生命自我认知教育,通过课题组研究发现可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游戏内容本身,即挖掘游戏内容中蕴含的生命指标要素,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生命自我认知的过程。另一种是基于教师指导的,就是民间游戏的内容本身并不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偶发的游戏行为是关联幼儿生命自我认知方面的,教师观察和指导的过程就是在实施生命自我认知教育的过程。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我们也形成了阶段性的综合成果《幼儿园传统文化下的生命教育课程》,也是研究成果中案例集及论文集的阶段性成果体现。
初步梳理民间游戏中幼儿生命自我认知教育的策略
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初步梳理了民间游戏中幼儿生命自我认知教育的策略:环境支持、材料支持、教育支持、情感支持及管理支持。我们认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应该是在研究幼儿需求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幼儿对于传统文化与生命自我认知的感知,更是依赖于教师的推动才能不断深化。为此,我们计划运用观察的方式,依托“传统文化背景下幼儿游戏与自我认知量化目标”,记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行、表现,及时判断、捕捉幼儿的游戏需求,并提供积极的支持,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对传统文化和生命教育的表达创造与认知。同时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研究,不断调整量化目标与策略实施。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民间游戏下幼儿生命自我认知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IDB21411)研究成果之一。】
(文/关海燕)
近年来,北京市大兴区第九幼儿园力求通过研究,以家庭作为生命教育的起点,以幼儿园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以社区作为生命教育的辅助平台,形成可行的幼儿生命教育的策略。一方面在理论上丰富完善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教育资源和途径。另一方面,在实践上,能够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生命教育,从而更科学、完整地对幼儿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家庭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在家庭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现状,发现如下问题。一是家庭教育中所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局限性,普遍内容偏重于生命健康安全等表征内容,家长理解生命教育,多为“生死教育”。二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生命”的话题有所回避,比如幼儿提出的“我是从哪里来的”“人为什么会死”等问题,家长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正因回避问题,更会造成幼儿错误的生命认知概念,从而带来不良的后果。三是家长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与形式非常单一,大多数为说教、交谈等方式,小部分以绘本故事的形式引导,但是对于3~6岁幼儿,游戏是其学习的主要方式。另外,没有家长使用社区的资源协同教育,体现了教育途径及方法策略的不足。
开发社区关于协同开展生命教育的资源
一是环境的教育资源。社区内的动物植物,都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天然资源。爱护动物植物,不随意折损、伤害,是幼儿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首要体现。当幼儿知道世间万物中动物和植物与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且了解到自然与人的关系后,就会很容易萌发出对万物的爱心。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中,幼儿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对小动物的爱护,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的培养。二是特定场所的教育资源。社区内的学校、敬老院、医院等特定的场所,都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资源。例如敬老院的服务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生命的自然规律从而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以及对生命形成敬畏之心、学会尊重生命。三是复杂群体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幼儿园和家庭,社区的人员组成更为复杂,是一种“小型社会”的存在。在社区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各种类型的爱的关系中都需要爱的理解、爱的扶持、爱的同情。接纳自己、关爱他人、融入社会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观察其他幼儿的情绪变化、情感表达,从而获得与其他幼儿相处的方法技巧。
家园社协同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初尝试
一是参观敬老院,结合重阳节或幼儿园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参观社区敬老院,开展敬老、爱老相关协同活动。二是认领一棵树。自己或结伴,在幼儿园内或者社区内认领一棵小树或者小植物进行照顾,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照顾的植物生长得最好。三是健身千步走。利用社区公园等宽阔场所,和家长、同伴进行走步健身活动,能坚持独立行走,还可拓展进行马拉松、跳绳等健身活动。四是开展“一张纸”行动。家园社协同倡导节约环保意识,提倡从节约“一张纸”做起,联合幼儿园、社区,开展跳蚤活动、捐献活动等。延伸至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计划零用钱等活动。五是我是小记者。模拟小记者,结伴或独自对幼儿园各岗位的教师以及社区中各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了解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与不易,从而产生尊重、感恩的情感。可以延伸至角色体验,比如体验孕妈妈的不便、体验保安叔叔的辛苦等。六是阅读100天。整理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书单,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倡导坚持100天以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家长指导幼儿理解绘本故事中蕴含的知识与道理,教师持续地进行鼓励与监督。七是家长志愿者。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以自身的职业优势、特色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让家长、社区与幼儿园共同担负起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和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推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多方携手,共同努力,对于幼儿生命教育的尝试,我们会继续不断研究与实践。
(文/刘千千)
“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关键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业务培训学习,是园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怎样开展适宜幼儿园的生命教育活动呢?我们着重以下步骤展开挖掘,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教师学习与发展
一是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科研学习,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业务学习。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我们一个不能丢,利用科研学习、业务学习有效提升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深入理解生命教育内容和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容,将理论知识内容内化于心。二是纳入学期评价。将工作中学习、培训内容结合评价工作进行落实,以此激励教师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最终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实践中挖掘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之间的联系
理论联系实践过程中,教师尝试着将两方面内容聚焦,逐渐开展符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且有意义的活动内容。
主题活动中激发热爱的行为 我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园教师深挖节日节气的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让幼儿在体验传统文化的美好。例如:惊蛰开展实践活动,在寻找小蚂蚁的活动中,挖掘节气中“生命变化”的相关教育内容;芒种时开展的种植活动,让幼儿真实实践操作、大胆观察做记录、体验收获果实的喜悦中,挖掘植物生长变化方面的生命教育;九九重阳节,我们在园里和孩子们一起学重阳、画重阳、赏重阳后,鼓励孩子们到家之后为的爷爷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与祖辈一起感悟生命的美好。我们的每一个节日节气都这样有声有色地度过,希望在这样的活动中能让他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感受生命的美好,并愿意传承下去。
过渡环节中培养健全的人格 一是过渡环节中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优秀文化。利用早来园、晚离园等环节开展经典诵读,小班《三字经》、中大班《弟子规》《千字文》等,在诵读中幼儿进一步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为幼儿良好品格的塑造奠定基础。二是过渡环节中开展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能力发展。开展幼儿自主游戏,如拍手歌、翻绳等活动,小班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中大班鼓励幼儿合作游戏。通过游戏,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过渡环节中开展自由游戏,让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在不同的游戏中提升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建构传统文化下的生命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选取适宜幼儿的传统文化资源内容,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幼儿所能理解的方式,让幼儿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
(文/张楠)
幼儿的生命教育是以幼儿生命为核心,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认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善待自己,尊重他人,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最终达到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進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生命教育在幼儿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园有传统、有故事、有温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关注生命教育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关注幼儿生命质量提升的教育,让“生命之花”开遍幼儿园的每个角落。
以绘本为媒介,寻“生命之芽”。刚入园三个月的北北在图书区看《神奇校车》这本书时曾和我讨论过这样一件趣事。北北认真翻看图书,看到书中画着一个大大的“圈圈”时,他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呀?”我说:“这是水循环,就是水蒸发掉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了冷空气又变成了雨水或者雪。”北北说:“老师,循环是不是画圈圈呀?”当听到北北这样解释“循环”时,我感到既惊讶又欣喜,连连点头,说:“对呀,是这个意思,那老师再考考你,你知道什么是血液循环吗?”北北想了想说:“那是不是血液画圈圈呀?”我接着说:“对,是血液在身体里画圈圈!”后来的日子里,北北经常会在图书区翻看“认识身体”的绘本,也会经常和我分享他阅读时的趣事。而这次谈话让我感受到生命教育從娃娃抓起的重要性,绘本教学就是很好的途径。小班幼儿对自己的身体探究兴趣浓厚,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跳出绘本,丰富活动的内容,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身体各部位及功能。
以种植活动为途径,寻“生命之根”。认知、情感、行为三部分共同组成了生命教育,其中生命认知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及查找相关文献,我们发现自然角的植物种植、户外种植园种植、动物养殖等主题活动可以作为幼儿探索生命认知过程中的有效实施途径,有利于幼儿了解生命的成长与变化。在自然角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可以观察大蒜发芽、生长、衰老的变化过程;体验每天为小金鱼喂食的快乐,还可以帮小乌龟打扫它的“家”;在户外种植区,幼儿享受播种与收获带来的乐趣:感受春天时的姹紫嫣红,夏天时的知了声声叫,秋天时硕果累累,冬天时的不畏严寒。
以安全演练为契机,寻“生命之叶”。所谓安全无小事,幼儿的健康与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体现。幼儿园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安全演练活动,如:11.9消防安全撤离演练活动、反恐防暴突发事件处置演练活动、地震避险演练活动等。幼儿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提升了自己的安全保护意识,掌握了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懂得了突发情况下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重要性。
以节日节气为资源,寻“生命之茎”。节日节气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资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节日节气中的传统习俗,幼儿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惊蛰时节探秘万物复苏,重阳节感受“遍插茱萸”的氛围,小寒时节品“腊八粥”,在幼儿园中,幼儿与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表达着、诠释着对生命教育的向善向美之情。
以主题活动为依托,寻“生命之魂”。认识自己是对这个世界展开探索的第一步,也是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实现他人、社会、自然以及生命的更高层次的升华。名字是每个人的专属符号,蕴含着父母对子女的爱与期望、传承。在大班我们开展的“我和我名字的故事”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认识“我的名字和名字符号”活动自然激发出认识自我的兴趣,同时利用过渡环节介绍自己名字的寓意并设计自己的名字牌,玩自制名字游戏卡片,从多方面认识和了解自己名字的内涵。幼儿通过观察、对比方式发现班级中幼儿有些是相同的姓或相同的名,对姓氏来源产生深入探究兴趣。那个每天被呼唤若干次的名字,是幼儿认识家庭的通道,是寻根的文化,也是感受爱与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
生命教育就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生命教育就是和你一起,找到自己;生命教育就是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生命教育就是等待每一颗种子发芽,向下生根,向上生长,不急不躁,静待花开!
(文/蔡连兵)
在幼儿喜爱的众多游戏之中,建构游戏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青睐。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户外活动的质量,提升幼儿游戏的实效性,加强幼儿间的交流合作,同时结合园所生命教育的课程中践行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研究儿童、支持儿童的理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户外建构游戏活动。
一是激发幼儿对于建构游戏的兴趣,感受并发挥自我生命的探索力量。我们在开展户外建构游戏时,注意利用多种方法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起幼儿对户外建构游戏的兴趣。首先,户外建构的材料为木质积木,其自身有重量较重、材质较硬的特点,我们第一时间利用游戏规则环节进行安全提示,帮助幼儿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在安全游戏的基础上,我们以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了解积木的特征及特性,组织了类似《我们的积木朋友》《我们和积木一起玩游戏》等主题式谈话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认识积木,了解积木的搭建方法,为幼儿在户外建构区游戏的搭建技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激发兴趣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还将户外建构的核心经验融入生命教育的活动,帮助幼儿感受并发挥自我生命的力量。
二是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支持幼儿探索自我生命成长的奥秘。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结合自己的兴趣创造出很多种不同的玩法。作为引导者的教师,需要抓住一切机会去鼓励幼儿的做法,让更多的小朋友看到,并且要创造机会鼓励其他幼儿去观看、模仿。通过搭建过程中的反复尝试,能够提升幼儿对自己身体与游戏材料之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幼儿的主动交流中其社会交往能力也获得了一定提升。教师在活动中追随与满足幼儿生命发展的动态需求,灵活抓住机遇支持幼儿探索建构经验,推动幼儿对自我能力提升的自信心。
三是提供自主的搭建氛围,关注幼儿的自我生命情感体验。在户外建构区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自主发现、探索积木的特征进行自发的搭建活动,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提升自信心,丰富自身的搭建经验。在幼儿对建构区游戏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为了提升幼儿的搭建水平,我们发动家长,让家长带领幼儿寻找感兴趣的建筑物的图片,我们会将图片打印出来展示在墙饰中,这样不仅能帮助幼儿提升自信心,还能在不断探索搭建方法时丰富搭建经验,提高自我生命情感体验。
四是有效的师幼互动,追求不怕困难与直面挑战的生命态度。在户外搭建游戏中,幼儿的搭建过程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刚搭好的就塌了?”“为什么不稳?”“搭建的房子不整齐?”这时我会选择以一个同伴的角色参与到其中,先引导幼儿观察建筑物的特点,引导幼儿一步步发现问题,然后再予以适当指导,在一次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养成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良好学习品质。
五是作品展示环节,见证搭建成果的喜悦,感受生命的精彩。在作品展示环节可以请幼兒自主介绍自己搭建的作品与搭建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介绍相关搭建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自信心,也可以丰富其他幼儿的搭建水平,同时也让幼儿体验到活动过程中的喜悦情绪,促进幼儿对自我生命的认同与自豪感。
(文/高颖)
幼儿园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引导幼儿探寻生命的本质,使其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感知生命和肯定自我。但是,由于生命教育的抽象性,幼儿在理解中难免会出现偏差,而将其代入绘本,在图画的辅助下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展开对生命的交流和思考,不仅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有效提升生命教育的效果,还能够加深幼儿对生命的认知。
寻—绘本阅读中的生命教育
绘本是当今学前教育领域比较流行且比较受关注的一类教育资源,市场上的绘本资源越来越丰富,绘本种类越来越多,但不是每一种儿童绘本都适合开展生命教育,因此,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成长需求等合理选择绘本资源,正确传递生命教育价值观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生命的探索热情。例如,在对小班幼儿开展生命教育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大脚丫跳芭蕾》《小猪变形记》《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这一类的绘本,在趣味故事情节的引导下,在故事主人公勇于探索、乐观自信精神的感染下,幼儿获得面对集体生活的勇气与自信,进一步优化对自我的认知,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
拓—绘本阅读中的生命教育实施途径
一是绘本阅读讨论。绘本阅读中,适当组织幼儿围绕绘本中生命教育的价值,在理解绘本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总结,加深对绘本故事蕴含的生命教育意义的理解。如阅读《呱呱坠地》《好饿的毛毛虫》《精彩过一生》等绘本时,教师会适当提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的一生都要做哪些事?在讨论中,幼儿领悟生命发展的规律,初步认识生命的孕育、生长、衰老、死亡的发展历程,逐步认知生命现象,形成科学理性的生命观。
二是绘本角色扮演。在带领幼儿阅读《獾的礼物》这本绘本时,整体阅读完之后,我们可以带领幼儿扮演“獾”“狐狸”和“鼹鼠”。以故事情境再现的方式,带领幼儿再一次体验绘本故事的内容,体验“獾”在生命中最后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进而在诠释死亡的同时,使幼儿明白生命不是永恒的,生命的价值不是能活多长时间,而是能给别人留下什么,并且使幼儿懂得即使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不在了,但是思念是永恒的,他们还可以“活”在思念与牵挂中。
三是绘本移情训练。移情训练是指通过绘本故事的表演、情境再现,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使幼儿产生与绘本中人物一致的情感体验,使其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能够主动去理解并作出良性反应。
四是家园协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要主动增进与家长的联系,使家长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指导其掌握科学的家庭生命教育策略,实现生命教育向家庭延伸的同时,促成生命教育向日常生活的拓展。例如,亲子共读《猜猜我有多爱你》《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等绘本,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使幼儿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爱。
搭—绘本阅读中生命教育的支持系统
绘本支架下的生命教育活动组织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一是整合化,即将带有生命教育元素的绘本整合到课程中。二是主题化,即依据绘本中的生命教育核心内容开展专项主题活动,体现生命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单一化,即依据绘本故事,就某一生命教育核心内容单独设计一个集体教育活动。四是延展化,即将绘本中的某一内容元素迁移或延伸到生命教育活动中。综上所述,幼儿园的生命教育不是一个“堆积”的过程,而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借助绘本这一支架展开生命教育,不仅能够给单纯的生命教育增添一些童趣的色彩,还能给予幼儿更多的指引和启发,进而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增进对生命的认知,能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文/王明月)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第九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