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搭子”自古有,而今正流行。
周末到了,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爬山、钓鱼,已成为现代人常见的休闲放松方式。如果有那么一群人经常相约从事某项相对固定的活动,他们就差不多构成了“搭子”关系。现实生活中,“搭子”的类型很丰富,有“喝酒搭子”“唱歌搭子”“打球搭子”“麻将搭子”……据说,年轻一代中还有“摸鱼搭子”“打卡拍照搭子”“遛狗搭子”等形形色色的新型“搭子”。中学生群体中也有“约饭搭子”“散步搭子”,甚至还有“厕所搭子”。
人是社会动物,社交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现代人已经有了家庭和单位这两个相对固定的生活场所。当兴趣爱好在上述两个场所难以觅得知音时,他们就有另觅“搭子”的需求。孔子就曾感叹:“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有的人兴趣广泛,他们的休闲时光会在许多不同的“搭子”间交替。苏东坡想喝酒了就去找陈季常,讨论佛理就去找佛印,研究书法、绘画找文与可,酬唱诗文找黄庭坚、秦观……这样的人放到当代铁定会被称为“社牛”。
有的人生性孤僻,生活中少有固定的“搭子”。张爱玲晚年住在美国,闭门索居,除了贫穷和疾病,再没有找她玩乐的“搭子”。张爱玲并非天生如此远离社交,是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制约让她晚年不敢对社交有任何期待。正如《挪威的森林》主人公所言:“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从社群发展来看,中国当下的“搭子社交”已经出现了线上与线下的分化。中老年人进行“搭子社交”大多选择线下方式,或者是线上联系、线下相聚,他们的“搭子”更多存在于工作、生活中有交集的熟人圈。成长于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进行“搭子社交”则以微信群、微博、网络论坛为主要阵地,他们偶尔也会“奔现”,但绝不热衷于将一群熟人聚到一起谈理想、谈人生。
朋友强调志同道合、社交对等,“搭子”讲究随意组合、聚散随缘。“搭子”不像朋友,它在时间上不一定具有延续性,空间上也不大会有拓展性。“饭搭子”就是一起吃饭的,吃完饭后一拍两散,除非特别投机,一般不会继续相约去看电影、喝咖啡。“遛狗搭子”就是早晚一起遛狗,你可别指望借着遛狗建立起全面的伙伴关系,从而让对方成为你优质的社交资源。也正因为这一点,许多人认为“搭子社交”的随意性太强,是亲密降级。
在我看来,“搭子社交”的流行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在走向专业化,行业分工日益精细化,生活如此丰富多元,以至于你很难找到一位兴趣爱好、修养品位完全匹配的“知己”。管鲍之谊、桃园结义、刘柳之交,放到今天可能会动辄割袍。而“搭子社交”则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搭子”间相约打同一款游戏,就好比完成某一订单,打完之后谁也不欠谁的。如果这次打游戏的体验还好,那么我们下次继续相约做“搭子”。
与此同时,“搭子社交”也是当代青年追求个性、摆脱束缚特点的展现。就人的天性而言,每个人都倾向于主张权利、推卸责任。而“搭子社交”恰好能满足人们在这方面的情感需求。当你在发帖寻找“饭搭子”“游戏搭子”时,你在主张自己的权利。在“搭子社交”中,一般并不强调社交对等的责任。也就是说,下一次,当对方发起寻找“搭子”的请求时,你是不必像传统友谊那样有求必应的。就这一点来说,“搭子社交”的确体现了人的自私性,说它是亲密降级并没有错。
但如果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搭子社交”,也许我们就不会那么悲观。“搭子社交”再往前走一步,完全有可能发展出线下相对固定的友谊,也有可能由此孕育出社团、俱乐部。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些发展势头不错的社团,最初就是由人数极少的“搭子”发展起来的。模拟联合国大会组织,最初的组织者只是两名相约去观摩别校“模联”的“搭子”,而后一步步发展成拥有数十名会员、有着严密条款和组织程序的社团组织。
由“搭子”升级而成的社团组织会将原本业余的兴趣爱好发展得越来越专业,它们也许能吸引资金,能创造一定的社会财富,甚至还可能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当本杰明·富兰克林还只是一名印刷工的时候,他组织了费城共读社,这原本只是几名社会中下阶层人士聚到一起聊书、写论文的“搭子”。但经过数年的发展,读书“搭子”们承担起了费城消防、城建等方面的公共职责,成了费城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我乐于看到,在我们当代各类“搭子”中也会出现此类于国、于家有益的正能量“搭子”。
生活颇不易,“搭子”能减压。不论升与降,但愿莫相掐。
程载国,浙江省余姚中学语文教师、教研组长,浙江省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浙江省“春蚕奖”、宁波市名师等荣誉称号。参与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电子教参,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例设计和课堂实录项目,“《乡土中国》系列课程”入選网易精品课程,主讲省级精品课程两门,主持省级课题三项。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正式出版的个人著作有《由理解到创造——中学生阅读力的有效提升》《讲台边的风景》《陪你开卷》《王阳明诗文赏读》。参与编写教材和文史类、导读类书籍十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