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问博
片段精选
片段1:
《论语·里仁篇》里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春秋时期,这句话已被当时智者奉为圭臬,时至今日,依然是人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之一。
——《讷与敏》(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12月23日)
片段2:
在最近视听文化的生态版图中,《最美中国戏》打破了传统戏曲综艺节目聚焦“舞台化叙事”的视景表征,在“园林实景”的情境融入中,通过“真人秀”的阐释方式“再现”经典曲艺,疏通了国粹艺术的大众化传播脉络,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高度关注。
——《戏曲很老也可以很“年轻”》(选自《辽宁日报》2022年4月27日)
●赏析
要尽可能透彻地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首先得理解清楚这篇文章的论点——即作者的观点。一篇议论文中,作者观点的提出往往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提出,如片段1中,利用《论语·里仁篇》里的句子,开门见山地提出本文的论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全文也是围绕这个论点阐述的。除了开篇,论点还有可能出现在文章中间或文章结尾。第二种是借助情境引出所要论证的话题,如片段2中,通过对《最美中国戏》的诠释,引出“传统戏剧年轻化”的论题。
片段3:
以“对话”为脉动,形塑戏曲传承的“年轻态”话语。……而文化艺术的赓续传承只有在年轻人的广泛参与中方能绽放光彩。
以“体验”为韵律,诠释传统戏曲的“年轻化”表达。……戏曲综艺节目的这种分界线在“沉浸式场景”的“体验性”叙事中得以消解,增强了观众的“强临场性”感知,激活了传统戏曲的“年轻化”阐释样态。
以“融合”为色调,打造戏曲艺术的“年轻化”传播。置身于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代社会,“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主流化趋势。
——《戏曲很老也可以很“年轻”》(选自《辽宁日报》2022年4月27日)
●赏析
这篇议论文在阐述戏曲年轻化时,运用了段落排比的论证思路,从“对话”“体验”“融合”三个角度,阐述了“形塑戏曲传承的‘年轻态’话语”“诠释传统戏曲的‘年轻化’表达”“打造戏曲艺术的‘年轻化’传播”三个层级方面,把戏曲年轻化阐释得思路清晰、内容全面。
片段4:
因此,讷言敏行也是一个言行统一的过程,不能把言与行截然分开。察人知人用人,必须听其言又观其行,多做少说,更有其实证性和检验性。例如有少数唱功绝妙、做功差等者,在台上侃侃而谈,空话大话套话连篇,一俟干实事难事大事,即打着“太极拳”,胡弄忽悠,诸如此这般言行者,在新时代终将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
——《讷与敏》(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12月23日)
●赏析
这篇议论文在论证“讷与敏”的时候,采用了道理论证与事例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讷言敏行的言行统一性,再从察人知人用人方面进一步阐述。再列举唱功绝妙做功差的人最终被淘汰的例子,从反面印证了讷言敏行应该统一。道理论证法和事例论证法相结合,使论证更加深刻。
技法指津
1.寻找文章论点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好的议论文,一定是围绕论点进行论述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时,首先应找到论点,论点一般出现在标题,或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时还需要读者自己概括。不论论点在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呈现,我们都需要牢牢把握论点的核心命意,即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将这句话领悟到位,再结合议论文的具体内容寻找,便能很快确定文章的论点。如上面两篇议论文,《讷与敏》的论点在《论语·里仁篇》里,《戏曲很老也可以很“年轻”》需要概括片段2的段意,也可以结合文章标题去概括。
2.概括论证方法
用什么方法论证,决定了文章呈现什么内容。我们在读议论文时,最好将论证方法圈画出来;在写议论文之前,也不妨将能用到的论证方法罗列出来。论证方法使用得越多越得当,议论的内容就越丰富,文章的可读性也会随之增强。如片段4便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片段1还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这些论证方法的运用,使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3.明晰论证思路
明晰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也是读懂议论文的基本要求。片段3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论述了“戏曲年轻化”这个论点,将这个论点多角度、多方面阐释清楚。当然,角度陈述过多,也不利于议论的深刻性,所以每一个角度要尽可能深入阐述,让读者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比如片段4中对于“讷与敏”是一个言行统一的过程,从察人知人用人的角度出发,并列举事例进一步阐释。这样从纵向深入分析,最后呈现出的结论必然深入人心。
牛刀小试
写好一句话开始
◎肖复兴
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在她的《写作生涯》一书中说:“喜欢句子,就能成为一个作家。”可见,写好一句话,对于一个作家是多么的重要。我国古典文学有炼字炼句的传统,只是,我们这一代的写作,由于缺乏古典文学方面的学养;又由于外语水平的局限,受到翻译作品中欧化句式的影响;再加上多年政治话语的潜移默化;和如今网络和手机微信短平快的影響,萝卜快了不洗泥,更注重的是一篇文章、一本书的快马加鞭,一句话,谁还会那么在意?
写好一句话,不那么容易。比如写夕阳。波兰的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这样写:“沉重的太阳向西闲逛,乘着黄色的马戏团马车。”比如写衣服口袋多。法国作家马塞尔·帕尼奥尔这样写:“于勒姨父却像商店橱窗那样,浑身上下挂满山鹑和野兔。”比如写星星。契诃夫这样写:“天河那么清楚地显出来,就好像有人在过节前用雪把它们擦洗过一遍似的。”如果将这几句话写成这样子——夕阳落山了。衣服口袋真多。星星闪烁。我们见到的很多文章很多书中,都是这样写的,司空见惯,见多不怪,见而无感。我们甚至还会认为这样简洁、朴素。这么一比,我们就会发现,写好一句话,还真的不那么简单呢。要不老杜也不会这样感叹: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汪曾祺先生曾经这样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书,固然在于整篇文章和整本书的思想和谋篇布局中的人物情节乃至细节诸多元素,但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句话。当然,话和话相互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如水循环在一起,不可能单摆浮搁,但都是离不开写好一句话这样基本的条件,才能使其达到最终的构成和完成。过去,常说的一句话是,细节是文学生命的细胞。其实,每一句话,同样也是其必不可少的细胞。
从写好一句话开始,是我们每一位写作者的必修课。意识到我们的文学语言已经受到了伤害而在不由自主地滑落,意识到写好一句话并不那么容易,才会对语言尤其是我们具有上千年悠久深厚传统的母语,有敬畏之感,努力提高修为,才有可能写好一句话。
(选自“中国作家网”2021年12月5日,有删改)
●训练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的话,来论证句子与作家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写好一句话,不那么容易”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将话和话之间的关系比作水循环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写好一句话的重要性。
D.文章第三段引用汪曾祺先生的话,属于引用论证,论证了一句话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性。
2.人们为何不再在意“一句话”的写作呢?
答:
3.想要成為一名优秀的写作者,应该怎么做?
答:
4.文章主要表达作者什么观点?在论述“写好一句话,不那么容易”的观点时,除了用举例论证外,还用了哪种论证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
5.根据本文论点,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谈谈“写好一句话”的方法还有哪些?请你再举出两个例子。
答:
(本期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