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实现途径研究*

2023-12-10 12:47
运动精品 2023年6期
关键词:体育课育人思政

陈 梅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实现途径研究*

陈 梅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43)

“课程思政”是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探求职业院校职业需求、体育教学、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开辟了新路径。文章就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实现途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要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积极挖掘探索思政教育资源;基于职业素养需求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自上而下,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机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确保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全方位;深化新时代体育评价改革等,以点带面,形成“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实施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供方法和途径。

体育课;课程思政;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始终把立德树人当作核心关键,把他们贯通指导教学全过程,做到全员教书育人、全面教书育人”的理念,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开拓了新的道路[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院校学科思政建设指南大纲》,以推动高等院校学科思政建设工作,加强高职的教育教学,培育具备高技术、应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此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从而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成为必然。这也是新时代各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顺应时代的产物。一直以来,体育作为公共学科和必修的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不仅进行技术、技能、知识的传授和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健康,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会利用体育学特有的视角和思维去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自身人格的成长,从而不断学会生存、认知、提升、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我国学校的根本职能、根本性质、党对高职院校办好思政课的政治要求以及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等,决定了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始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守正创新[2]。坚持“课程思政全覆盖”与“立德树人全时空”紧密结合,构建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思政育人体系。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专业知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严谨的逻辑思维、社会主义文化等多种元素的有机凝结。体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所具备的育人特点和优势区别于其他学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然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对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需求的培养。抓紧新时代的机遇,努力探索体育学科蕴含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求职业院校职业需求、体育教学、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构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供方法和途径。

2 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研究

2.1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育人能力

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效果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3]。教师的思想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政教育的能力等都与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与质量紧密相关。教师的思想观念、育人手段、话语体系是否与时俱进,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第一,加强自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升思政理论水平。体育教师作为整个体育课程的组导者和执行者,对思政课程的基本内涵与概念都要有全面的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在思想教育、价值引导、意志品质的培养等方面处于浅显的教学,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支撑。只有不断加强思政理论体系,方能确保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偏离主题方向,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贯穿于体育课堂与课程中。第二,开展实践观摩与培训,提升课程思政研究与教育能力。体育课程通常是以实践为主,如何有效、合理、科学地开展,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对于学生和同行反映较好的体育课程,积极组织教研观摩活动,大家共同探讨与研究。对于存在的问题、难点进行分析与总结,形成科学化、系统化、可实现化的体育课程思政模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第三,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树立榜样力量。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知识技能与人的价值取向是紧密相连的。想要更好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人,应坚持“经师”与“人师”相统一,在提升思政元素融合程度、教学目标达成度等方面下功夫,在优化课程思政话语体系中提升感染力与亲和力,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2.2 挖掘体育项目中的思政资源,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育体”与“铸魂”的身心合一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起点[4]。深挖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思政相关元素,紧密配合学校德育的导向和要求,把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与身体教育有机统一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基本核心素养,从容面对困难和挫折,实现体育在“五育并举”育人大格局中的协同作用。

2.2.1 剖析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思政资源,强化体育育人特色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因任课教师和运动项目的众多,在思政资源挖掘方面首先遵循项目规律特点。如集体项目的篮球、排球、啦啦操等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配合意识;如体育项目中的长距离跑则更多的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永不放弃的精神;蹴球、陀螺项目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们所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蹴击技术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不同的体育项目其所侧重的育人内容不同,坚守公平公正的规矩意识、尊重对手、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一直被世人推崇。讲好每个运动项目的故事,精准分析其具有的特色思政元素,也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

2.2.2 强化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拓宽思政育人的途径

体育课程因其特性,也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如体育课程为4段式教学,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的课堂常规能够培养学生规矩意识和尊敬师长;准备部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基本部分中的技术学习过程以及课堂比赛则能够培养他们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工匠精神以及敬畏规则、团队协助的精神,在练习纠错的环节中,同学之间分析问题,互相帮助等;体育课程中的结束部分还能够培养他们爱护集体财产,让学生做好体育器材的领收以及场地卫生的打扫,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劳动意识以及服务他人的品质。体育项目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精准把握,通过课程的实践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

2.2.3 科学设计把握思政资源的有机结合,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合理性和潜隐性

课程思政不是让所有课程都成为思政课,而是需要结合各课程的本质内容与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隐性教育。根据挖掘的思政资源以何种方法、在什么时候开展隐性的思政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和运用。既能保证思政资源的准确性,又能在完成专项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将课程思政“如盐入汤”有机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真正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这是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十分重要的环节。

2.2.4 构建体育思政教育环境,全面构建育人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思政环境的构建,包括(1)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加大宣传。可以利用校内网络、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对具有时代热点的体育文化进行宣传报道,让学生关注国家时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举办不同形式的体育赛事营造体育思政环境。借助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奥林匹克精神和勇于拼搏的毅力。(3)定期进行体育文化知识讲座。可根据院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针对性的举办职业体能的知识讲解与宣传,促进学生全面了解未来职业特点和体能需求,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可持续发展。(4)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学校地域性特征,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和时代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5)开发校本课程,开足体育社团。体育思政的育人功能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第二课堂,例如各体育社团的运动展演、团建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2.3 基于职业素养需求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以体育课程为基础载体,融入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与体育运动项目特点和职业相关的思政元素,围绕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契合点,找出职业素养的突破口。按照不同的专业,找出对应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例如,社会服务类专业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姿态,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测量、制造类专业在工作中会借助较大且复杂的仪器设备进行工作,那么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则需要加强学生们的耐力、较快的反应力以及判断力和体能保障。通过职业素养、体育课程以及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4 自上而下,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机制

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的好坏与学校支持力度紧密相关。因此,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才能够确保统筹好各方面、各要素,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做到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形成“大思政”的育人格局。首先,要建立“上有统筹”的学校党委领导机制。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离不开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离不开学校党委的领导和重视。因此要先全面加强学校层面领导,贯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载体”,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党委,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领导作用。各二级学院或系部、教研室作为组织者起到枢纽作用,推动各相关部门全部“动起来”,从而对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形成强大的助推力。其次,要建立“中有衔接”的体育课系部责任机制。明确体育课系部的领导为本部门和教研室的课程思政负责人,抓好体育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好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小组、研究制订相关的建设方案,安排部署有关的工作;要做好体育课系部课程思政的管理工作,选任好各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负责人、带头人,分配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组织好相关的培训、竞赛、研讨等活动,检查监督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情况;要做好体育课系部课程思政的协调工作,在纵向上做好体育课系部与学校领导和各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横向上做好体育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及其他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进步。再次,要建立“下有落实”的公共体育课教研室落实机制。公共体育课教研室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要带头学习和传授课程思政知识,带头落实学习课程思政的有关要求;要搞好公共体育课教师的教育引导工作,增强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要组织公共体育课教师开展学情分析、教学研讨、集中备课等,组织教师共同探索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建设结合课程思政的公共体育课精品示范课程。通过完善制度为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提供长效动力[5]。课程思政的实践运作,必须靠制度来规范,课程思政的实施热度,必须靠制度来维系。

2.5 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学科性体育课程为基础,活动性体育课程为拓展(运动队训练和竞赛为龙头,辅以社团活动、网络教学平台、体育锻炼APP平台和体育文化知识讲座等),积极发挥“互联网+”手段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大课程结构,将课程思政贯穿线上线下和课内课外的教学过程中,落实“三全育人”要求。面对网络的快速发展,体育课程应与时俱进,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例如在技术动作的学习中,通过网络视频播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直观的全角度了解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并针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在反复学习和纠错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插入运动员的感人事迹,建立榜样的力量,或进行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体育闯关游戏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和学习,帮助学生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模式旨在通过以学科性体育课程为基础,活动性体育课程为拓展的方式,将立德树人的宗旨以“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方式渗透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全面覆盖,在教学上和课后都能进行思政教学,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体系。

2.6 深化新时代体育评价改革

探索体育思政教育,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从评价标准体系中可以反映出学生体育相关综合素质的发展、进步情况和成长轨迹。建立体育课程的考勤和体育活动的日常参与、学生的体质监测、体育专项运动技能、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把学生的参与、进步、体育道德等方面综合考虑进去。重视过程评价,提升增值评价比重,量化评价指标,强化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评价体系。对于学校规定的参与的最低参赛次数应给予适当的加分政策,学校的其他管理部门如学生工作处、团委、体育教学部等,对于学生参赛奖励政策上要建立协同机制。将学生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记入学生档案,侧面鼓励学生积极提高运动技能。根据天气情况,制定不同的身体素质考核内容,确保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评价体系公正、客观、标准、全面、有实效。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锻炼方式和合理良好的生活方式,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体育文化和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积极进取、团队协作的精神,对加快实现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进行积极探索。

3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体育课程的核心,是实施“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结合文化特色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取得了广泛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还不够健全、公共体育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到位、公共体育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不够强、公共体育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还不够好、学校对公共体育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培训帮带不够到位、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还不够好。因此,我们应该构建“大思政”公共体育教学的教育模式,包括:构建课程思想政治领导机构,构建课程思想政策保障制度,构建课程思想政策评估体系。优化公共体育课程设计,包括:“立德树人”,调整教学目标;博采众长,优化教学内容;不拘一格,改进教学方法;兼收并蓄,用好教学资源。提升公共体育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包括:把握公共体育课教师政治素养、加强公共体育课教师课程思政素质培育、激发公共体育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内在动力。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28-29.

[4]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8-190.

[5]王府,肖铭.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改革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2,24(6)35-39.

Research on the Ways to Realiz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CHEN Mei

(Tianjin Railway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 Tianjin 300143, China)

基金项目: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一般课题: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课题编号:XHXB2022B042)。

陈梅(198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