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宜兴紫砂陶技艺传承的路径研究

2023-12-09 13:25何皎月蒋雍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紫砂陶宜兴紫砂

何皎月 蒋雍君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206

宜兴紫砂闻名遐迩,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传统紫砂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在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中独树一帜,长盛不衰。打泥板成型技术是紫砂工艺中最具特色的,在宜兴本土方言里一般称为“拍身筒”,即一只手在坯体内做支撑,一只手在外用拍子拍打,借用拍子的力来引导坯体在转盘上转动,然后拍出想要的形状。和其他传统技艺相比,紫砂陶的制作技艺没有失传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完整合理的工艺体系,并在传承中不断完善更新。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凭借良好的实用性和雅致的观赏性,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紫砂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我们保护、传承和创新。

一、宜兴紫砂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我国唯一现存的以拍打泥片手法成型的制陶工艺,自明代成熟以来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区,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宜兴的制陶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烧造出原始的陶器。”在紫砂泥没有被发现以前,一般与陶土混合使用,主要用于制作缸、瓮、罐等日用品。宜兴紫砂陶的出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饮茶方式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紫砂壶“香不涣散”“无熟汤气”“注茶越宿,暑月不馊”,加之使用年代越久,器物的色泽越温润如玉,香气容易保留,因而备受人们喜爱。最早记录到宜兴买壶的是明代的书画家徐渭,他的七言诗中有云:“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明清时期,在文人的介入下,紫砂壶的审美意趣更浓,尤其是陶刻装饰,集诗、书、画、印为一体,使得紫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更高。紫砂工艺成熟以后,对技术的要求提高,在器物的细节上追求精益求精。20世纪50年代初,七老艺人(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开始在紫砂领域开拓创新和培育新人,对宜兴紫砂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此之后,新一代的制壶名家开始崭露头角,有的还进入了高等艺术院校进行深造,设计理念和实践能力较强,带动了紫砂技艺的发展。到了今天,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也意味着宜兴紫砂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又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宜兴紫砂陶技艺传承的主要路径

传统紫砂工艺讲究的是手工成型,虽然工艺看似简单,却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大多依靠的是制作者的经验,没有太多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往往采用的是口传心授。宜兴紫砂陶技艺属于传统手工艺的范畴,在传承的过程中主要有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两种形式,也多以口传心授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传承路径越发丰富,逐渐还出现了教育传承、企业培训以及现代学徒制等新的传承方式。

1.家族传承

家族传承在传统手工艺里面较为常见,主要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直系亲属之间的传承。家长充当了“师傅”的角色,在技艺传承时通常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来完成,并且是毫无保留地传授。而晚辈在长辈的潜移默化下,更容易喜欢和学习技艺。过去,传统手工艺中的家族传承不在少数,通过子承父业的形式将技艺代代相传。紫砂陶制作技艺中的典型代表有明清时期“二时”(时鹏和时大彬)、“小陈大陈”(陈子畦和陈鸣远)、“杨氏三杰”(杨彭年、杨宝年和杨凤年),以及当代的“徐门紫砂”(徐汉棠、徐秀堂、徐曲等)、“顾家紫砂”(顾绍培、顾勤、顾涛和顾婷)等。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家族传承往往需要保护技术秘密,只是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有的甚至能延续几百年之久。它的优点是技艺的创新性强,有鲜明的特色,但弊端是传承的群体是固定的,局限性较强,容易出现技术断层。例如明清时期的一些紫砂装饰技艺,因为特殊性和无人传承的问题,出现了“人亡艺绝”现象,也比较可惜。

2.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当中最为常见的传承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是师徒传承中的主要教授方式,往往是通过师傅口头传授结合手把手教来将技艺传授给徒弟,这一过程中还要考验徒弟的领悟能力。由于传统紫砂工艺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备的工艺体系,因此它对制作者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徒弟可以观摩学习师傅的演示,学习技艺要点和操作过程,但是有些技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需要徒弟自己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揣摩。宜兴紫砂在制作过程中的许多技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感悟才能掌握,这也非常考验学艺人的耐力,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以达到对技艺的熟悉。师徒传承的优势在于,学习的工艺流程更为规范,对技艺的掌握能力更强,在继承技艺的同时,也会有个人的创新。紫砂历史上的七老艺人(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在师徒传承上承前启后,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如任淦庭与徒弟徐秀棠、朱可心与徒弟潘春芳、吴云根与徒弟吕尧臣、顾景舟和徒弟李昌鸿等,他们都在紫砂陶制作技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如今,师徒传承的形式也更趋多元化,开始出现了大量以工作室的形式来开展技艺的传授,不仅学徒属于偏年轻的群体,教学过程也更加专业。

3.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是当前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途径,顾名思义,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技艺的传承。学校围绕传统技艺传承,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与之匹配的专业课程。例如,宜兴本土高职院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1933年创办的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科职业学校,在1958年就开设了陶瓷工艺、陶瓷艺术设计等专业,是较早开始进行教育传承的院校。其他像是清华美院、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目前也都开设有陶瓷艺术专业,也会定期派遣师生来宜兴进行考察和实习。经过学校教育之后,学习者的设计思维被打开,观察事物的视角有所转变,技艺上也会有新的突破,如吴鸣、张正中、葛军大师等都是紫砂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教育传承和其他传承方式相比,传承的范围更广,教授的方式更加系统和全面,可以帮助从业人员有效提升艺术设计能力。

4.企业培训

企业培训的形式是随着生产组织方式改变而出现的,主要指的是紫砂从业者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培训。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前身是陶业生产合作社,是政府为了将散落在民间的小作坊集中起来而组建的。20世纪50年代,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位紫砂艺人为“技术辅导”,开始了新一代紫砂艺人培养和手工制陶的传承工作,这也是企业培训的雏形。他们打破了过去的师徒传承模式中的“心授”,融入了课堂式教学,对紫砂陶制作技艺的要领和原理有了更明确的表述,给学徒们起到了很好的实践指导作用。企业培训和师徒传承有所差别,是学徒进入企业之后,由企业指定的师傅进行技艺指导,形式上为“一对多”或是“多对多”,是为企业的生产实践服务的。目前,宜兴陶瓷产区也多以企业培训为主,有的还与高校联合开展培训工作,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有效推动了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以上主要传承路径之外,2019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创建了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基地,启动了百名大师进校园的活动,其中顾绍培、毛国强、华健、张正中等紫砂大师名列其中,对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宜兴紫砂陶技艺传承和创新的优秀案例

传统手工艺是工业不发达时期的产物,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有一部分因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而逐步被淘汰。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虽然在历史的变革之中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但是历经风雨以后仍然保持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并在不断地被发掘新的可能。因其材质优良、实用性强、可塑性好等特点,紫砂也成为了很多艺术家优先考虑的材料。

从诸多优秀的紫砂作品来看,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的路径不同,创新的作品形式也大相径庭。对于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群体来说,作品普遍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无可挑剔,而造型和装饰则对传统的延续更为明显。例如,七老艺人的作品,虽各自风格迥异,但是从形制上讲,依旧能看见传统的影子。教育传承下的群体,在设计思维上突破较大,有的甚至已经融入了新的技术。例如,陆斌老师的《碎岁》系列紫砂作品,从技术的层面来说,尝试了多种方式来实现紫砂壶的破碎与重组。无论是壶的碎裂方式、熏烧的碎片,抑或是表面的化妆土装饰,都涉及到了很多极其复杂的技术手段。虽然作品看似还是传统的经典壶型,但是本质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王敬业的作品,延续了其指导教师熊祖超老师的“山水之骨”的风格,又加入了新的尝试。在装饰技法上,一改紫砂以往素面素心的风格,在器物外部使用了釉料以及点金的技法,器物的内部和外部对比鲜明,意寓深刻(表1)。企业培训的传承方式,则更多的偏向于工艺的革新和批量化的生产,主要是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互为影响,路径也更为多元化。现今,很多家族的传承人都去到了各大艺术类高校深造,通过系统地学习理论和实践来增强自身的技艺,甚至是将新技术引入作品的创新。此外,高校的教师也更加注重传统的传承方式,开始拜师学艺,精进技艺,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表1 :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传承方式及创新作品

四、新时期宜兴紫砂陶传承和创新的新路径

1.兼收并蓄,引入新技术助力技艺传承

新技术的涌现,对于传统紫砂工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传统技艺传承可以采取的方式应该兼收并蓄,通过引入新技术来推动技艺的传承。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势必对传统手工带来冲击,但并不代表它不能转化为技艺传承的动力。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Midjourney、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量训练,生成设计图稿,再将其调整为可以制作的紫砂作品,通过精准的描述来生成图像,捕捉灵感,最大程度地发挥新技术的作用,为紫砂作品的创新设计助力;另一方面,借助新技术来进行技艺的存储和转化,甚至是引入本土博物馆的互动装置中,助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推广和传播。

2.交叉融合,拓展紫砂技艺传承的新渠道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传承是多维度的,只依赖过去传统的传承模式是不够的。当前,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教育传承等不再是单一的传承路径,而是互相有一个交叉融合的部分。作为家族传承人,也会通过学校教育、拜师学艺等形式来精进技艺,然后再回归到家族中完成技艺的传承。社会艺徒除了拜师学艺以外,也会积极参与院校组织的各类技能型的社会培训,以达到拓展视野、增强理论水平。可以预测的是,未来的技艺传承路径必然是多元的、交叉融合的,并且会随着时代发展及时更新。值得重点关注的是,高职院校、陶瓷行业协会、大师工作室等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携手共进,从人才培养、平台搭建、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探索技艺传承的新渠道。

综上所述,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继承和发展的道路,在技艺传承和创新设计上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尽管新技术的革新会对传统技艺有所冲击,但是机遇仍旧有迹可循。新时期,传统紫砂技艺的传承仍要保持初心,牢牢根植于宜兴本土陶瓷文化,逐步走出宜兴鲜明特色的传承新路径。

猜你喜欢
紫砂陶宜兴紫砂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