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医生”何小玲

2023-12-09 22:37:29吉意
恋爱婚姻家庭 2023年31期
关键词:隧道上海

●文/吉意

每天深夜,在运营里程全球第一的上海地铁隧道里,有一批身穿蓝色制服的维保人员给隧道做着“体检”。上海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何小玲,是这个200 余人团队里的“大当家”,而且是唯一的女性。何小玲团队在上海守护着8 条地铁、300多座车站以及170 多座联络通道的建设安全与维护重任。何小玲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并连续当选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代表。

200 人团队里唯一的女性

何小玲的父亲是隧道工程师,是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上海打浦路隧道的技术员。

1993 年,何小玲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成为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入行的最初两年,她都在办公室里从事科研工作。20 世纪90 年代上海地铁刚起步,何小玲看到了机遇,化学专业出身的她,主动向领导建议:“现在大家都还在重视土建的阶段,以后隧道、地铁越来越多,就需要有一支队伍做应急维保,就让我做这个行当吧。”领导看了一眼何小玲,说:“你一个女同志,下隧道从事维修?不适合。”尽管被领导泼了一盆冷水,但何小玲还是“缠”着领导不放。“我的工作需要和工地打交道,我发现材料的价值体现在应用上,如果研究出来的材料没有得到实际应用,也毫无意义。”“好,那你就试一下,可不许后悔!”领导无奈地答应了。就这样,何小玲从坐办公室搞科研转到了施工一线,她主动和心爱的“白裙子”告别,专注于隧道维保工作。

最初,这支队伍只有3 个人。“我们作为特殊工种的专业施工单位,随叫随到。”管技术的何小玲晚上跟着去现场,白天忙着写方案。为了弄清楚情况,何小玲经常白天晚上连轴转,有时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父亲告诉她,搞隧道维保是件苦差事,必须眼尖、心细、脚勤,而且要具备相关技术与经验。何小玲谨记在心,并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不少隧道维保的技术。

从那时起,何小玲的精彩属于夜晚。地铁每天运营近18 个小时,留给维保团队的时间只有晚上12 点至凌晨3 点。此时,人们早已进入梦乡,何小玲和同事们却开始抓紧时间进入隧道区间,巡查轨道,发现问题,拾遗补缺……为地铁新一天的运行做好充分准备。行业里,他们被称作“破解地下密码”的夜行侠。“每天的工作点都要在一周前就排好。”何小玲说,给地铁隧道“看病”和给人看病一样,先由相关工作人员“预检”,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排“就诊”时间。

隧道里长年闷热、氧气不足,穿着工作服在里面稍微动一动就汗如雨下,工作两个小时以上还容易呼吸不畅。正因为是个苦差事,所以多年来从事维保任务的基本都是男人。一次,何小玲带着十几个工人深入到随时可能垮塌的隧道内部抢险,因氧气不足差点昏倒在工地……随着地铁的发展及团队的扩大,目前,何小玲成了200 人团队里唯一的女性,是行业里有名的“铁娘子”。

如今的何小玲担任技术、经营和施工管理等多项职务。何小玲说:“这差事虽苦又累,不过,我从未想过放弃。虽然我是团队里唯一的女性,但我从来没有因为性别给自己设限,哪怕我的体力可能稍逊,但毅力会支撑着我坚持下去。我的目标是做行业的‘领头羊’!”

用技术保障每一条地铁安全畅通

可能大多数人会认为,一条隧道建成贯通了,工程就建完了,其实并不然,后续长期、科学、系统的维护保养,才是“百年工程”的建设之道。

2007 年,何小玲团队第一次承接整线维保,从原来的定点应急维保,变成了日常巡视巡检。为了做到胸中有数,何小玲和伙伴们用了1 个月时间,白天走车站,晚上逛区间,把整条线看了个遍,最长纪录是一天跑了8 公里。

2010 年,第41 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这之前,上海市新开通了几条地铁线路,地铁维保应急救援的工作量大增,现场人手不够,所有科室人员都轮着上夜班。何小玲有条不紊地指挥,保证了大会期间地铁的畅通,出色完成了任务。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上海“市府一号工程”北横通道需要下穿运营中的11 号线,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坍塌下沉。那时,何小玲带领团队白天在现场待命,晚上进入隧道检修,连续5 天4 夜的紧张忙碌,终于换来了北横通道的完美穿越。

2019 年初,一个在建工地因操作不当造成隧道内涌水,何小玲接到通知赶到现场时,已是傍晚6 时,隧道内的水混杂着淤泥已积了40 厘米深,管片还在不停地掉落,而渗漏点在距离隧道口大约800 米的地方,走这段路如一不小心,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这个时候,队员们听到何小玲毫不犹豫地说:“我们进去!”于是,她第一个带头走了进去。一行人有惊无险地抵达渗漏点后,发现头顶的管片已经完全变形。队员们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只是默契十足地开始抢修工作。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经过12 小时的艰苦奋战,最终险情得到控制。事后,有人问何小玲:“当时你怎么就带头进去了?”何小玲说:“我是团队的领头人,我不进去,让别人进去怎么行?这样我会瞧不起自己的。”

凭借着高超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何小玲和她的团队多次避免了基坑和隧道等重大隐患事故的发生。她还经常应邀参与南京、杭州、哈尔滨、天津、武汉、西安等地的重点工程施工和隧道抢险工作。

何小玲说:“每条地铁线路,都有各自的特点,必须针对不同的漏水情况,采用不同的创新方法进行施工。这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针对新工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一次,何小玲在例行巡检时,发现区段内有一摊细小的流沙。她当即判断存在重大险情,必须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经过核查,该区段压载变形严重,何小玲在现场坚守了3 个小时,与技术人员及时排除了险情。通常,在发现漏水点后,何小玲会在隧道管片的缝隙处打入一根金属物件——“止水针头”,约10 厘米长。通过止水针头向渗漏处注入特殊的防水材料。这些材料会很快发生化学反应,起到固化和防水效果。

上海的软土地质,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地铁运营安全。“在上海建设地下工程,就像是在一块吸饱了水的海绵里打洞,堵漏水、防沉降是一项‘必修’工作。”何小玲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为了解决这个令业内专家头疼的问题,她和团队日夜奋战,在治理隧道沉降的过程中,总结点滴经验,进行技术创新,首创了“软土地层地铁隧道变形控制的微扰动注浆加固技术”,解决了软土地基地铁隧道沉降的世界性难题。何小玲和团队将微扰动注浆工法应用于地铁隧道收敛变形治理,在上海多条地铁隧道的整治中取得成功。这项被简称为“微扰动”的技术荣获了第二十七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金奖,并获得了专利。结合大数据、互联网+,何小玲又开创了“微扰动”工法2.0版。2021 年,该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2 年,上海地铁运营里程突破800 公里,跃居世界第一。何小玲团队负责了8 条地铁、300 多座车站以及170 多座联络通道的建设安全维护重任。地铁线路日益变多、变长,检修时间依旧限定于夜间两三个小时。因此,何小玲和团队着手构建起全生命周期数字管理模式,创新城市智慧运维服务体系,让城市交通大动脉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

从人工徒步、研发代步工具,到使用数据系统,如今,何小玲和团队在巡检中用上了各种高科技设备,其中部分智慧元件能帮助技术人员进行轨道全断面扫描,开展风险预判,提前感知潜在隐患,并准备好技术方案。为筑牢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屏障,何小玲和团队还构筑起全时域地下工程服务体系,配备了专业应急队伍。这套由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地铁运行“上海方案”,已走出上海,走向全国。

做不简单的妻子和妈妈

2020 年起,何小玲团队走南闯北,肩负起了全国21 条线路共计1000 公里的隧道维保任务,并在全国6 个城市设立了专业的救援基地,城市地下安全守护进入全新时代。2021 年,郑州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当时上海正值梅雨季节,地铁防汛防台风任务重,何小玲不能离开上海。她指挥团队第一时间完成集结,携带救援物资前往郑州。

对于自己的团队,从一开始3 个人到现在有200 多位成员,何小玲感到很自豪。她的伙伴、维保项目经理黄永清赞叹:“这个团队就像是个大家庭,有农民工也有大学生,何小玲把他们当家人一样严格要求、尽心照顾。她先后培养出了4 个项目经理、15 个项目副经理和18 个带班骨干。”

何小玲的丈夫也是上海隧道的技术专家,两人都忙。眼下,他们的儿子已上大二,是一个独立、善良、阳光的小伙子。作为救援队的“当家人”,何小玲要管好团队。尽管在单位里,大家看到她24 小时待命,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她并没有因此而疏于照顾家庭。相反,她的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那时候,何小玲每天下班已是凌晨四五点钟,到家她就睡一两个小时,然后起来做营养均衡的早餐,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再去单位开会。家里的晚饭,也总是何小玲来做,她说,丈夫体贴包容、儿子懂事自立、家人全力支持才换得她全身心投入工作。

工作起来的何小玲,雷厉风行,犹如“女汉子”,可在生活方面,她又特别具备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点。何小玲把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基地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在这里养了一排花花草草,还种上了南瓜、丝瓜、扁豆、秋葵等。“这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好办法。”何小玲说,浇花、培土,看似是在进行一种劳动,其实也是在修身养性。每年除夕,她会带着家人和没能回家过年的员工一起包饺子,一起吃年夜饭。何小玲说救援队也是她的家,作为救援队的“家长”,她就得把“家”管好,把队伍带好。这么多年来,每次单位有疗养的机会,何小玲都放弃了,她把机会让给了辛苦的农民工伙伴。团队里的每个人对何小玲除了钦佩,就是赞美!

在家里,何小玲与丈夫和睦和谐,她说:“夫妻相处,凡事都好商量,遇到问题,不要生气。”她的丈夫笑着说自己有幸遇上了个好妻子。同伴们羡慕何小玲的家庭幸福和谐,更羡慕她能连续当选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对此,何小玲谦逊地说:“组织关心、群众信任,我唯有把工作干得更好!”

猜你喜欢
隧道上海
与隧道同行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小读者(2019年24期)2019-01-10 23:00:37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LED隧道照明节能改造探讨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