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重视服务业

2023-12-09 19:41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支点 2023年11期
关键词:比重服务业制造业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制造业越强,制造业占比越低,服务业占比越高。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波动式的恢复趋势。为了有效地提振经济发展的信心,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民营经济发展、房地产市场复苏、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等一系列举措都在加快推进。但是,人们谨慎消费、谨慎投资、缺乏信心的现象似乎仍然存在。

中国服务业占比依然偏低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体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如果按照去年年底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今年如果再达到5%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我们的人均GDP将跨越13000美元,这是在国际上划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如果看GDP中的占比,2021年服务业已经达到53%。而2021年服务业就业的占比数据达到48%,从一、二、三产业创造就业的能力来看,一产和二产的就业增长都是负的,只有三产就业是正增长。如果不是因为仍然存在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阻碍,服务业就业的占比也肯定超过一半。

一段时间以来,“制造强国”被很多人理解为把制造业的比重提高,甚至认为只有制造业才是“实体经济”,把服务业都不看作实体经济了。事实上,制造业越强,其实制造业比重越低,相反服务业比重越高。为什么呢?有两个驱动力:一是制造强国以后,制造的强大,大量来自于为制造业赋能的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研发、设计、品牌、消费者的服务等。二是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强国带来的结果一定是人们越来越高的收入和越来越多的消费,而消费的升级,会体现为服务消费在消费中的占比持续上升。由于以上两个因素,如果算比重,制造强国以后,反而制造业比重变得更低。如果大家一定要强调制造业比重,不妨思考如何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的比重,而不是制造业在本国内部的比重。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的发展阶段相比,服务业占比是偏低的,并不存在“过早的去工业化”。从地方政府的行为来说,也普遍更重视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更容易收税。从体感上来说,我们今天如果想买一个制造业的商品,没有什么是有钱买不到的。人们觉得质量不够好,或者觉得供给不够的,反而是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体育、旅游等,全是服务业。未来要推进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和相互赋能,而不是把二产和三产对立起来,否则,要么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进而不利于制造业,要么不利于消费服务业,进而不利于提振消费内需和改善民生。

传统思维需要调整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到来,传统的思维和政策实施方式需要调整,这恐怕就是当前思想解放的关键问题。

首先,前置的标准化的产业政策需要调整。在工业化时期,制造品的好与不好,在功能上很容易被事先判断,而且在功能上的好与不好,人们的意见较为统一。这时,前置的标准化的产业政策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到了后工业化时代,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而且服务(包括制造品附加的服务,如设计)很难事前被界定好坏,即使能事前界定,人们对于好坏的标准也不一致,这时,前置的标准化的产业政策就失去优势了,甚至可能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比如,在服务业里,如果简单粗暴地定义好与坏,事后却发现得不偿失。在对待游戏产业时,人们曾经支持对其进行管制,但事后却意识到,游戏产业里有大量元宇宙的技术。事实上,服务消费是能够推进科技发展的,比如,平台生活服务业能够积累大量大数据资源,医美产业能够大力推进生物医药科技,文化演艺产业能够推进声、光、电等精密仪器的发展。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其次,创新要更多依靠基于法治的政策稳定性和舆情的包容性。中国经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在有些领域已经到了世界前沿或者越来越接近世界前沿,创新已经不能再基于模仿了。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是接下来新的创新领域吗?展望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可能只能在大的方向上有一些共识,比如说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但对于什么是可能成功的路径,我们并不知道。

由于创新有很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政府引领的创新优势往往在企业家不愿意做的领域,比如航空航天,民营企业认为投资太大,不确定性太大,看不到回报,这个时候要靠政府推动。而其他大量创新要让位于民营企业,去激发它的创造力,让市场去筛选成功的创新路径,挑选真正成功的创新者。

因此,创新需要基于法治的政策稳定性和舆情的包容性,这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判断出现分歧,法治的作用在于,只要在合法的条件下,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带来收益了,就能够得到法律保护。这样,投资者和创新者才可以基于法治形成对于未来回报的稳定预期。此外就是舆情,如果经常对某些特定行业进行“好”与“不好”的评判,也容易对政策导向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曾经社会对互联网平台进入社区团购买菜颇有微辞,觉得平台企业应该去努力攻克芯片制造这样的难题。但是,谁又知道在社区团购里积累的大数据日后不是珍贵的生产要素呢?相反,我们又如何让从事生活服务业的企业去造出他们从未涉足的芯片呢?

因此,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里,要防止行政力量凌驾于市场之上,政策管制即使合理,也应仅针对坏的行为和坏的市场主体,而不能针对全行业。前段时间出现的情况是,一些一刀切式的管制政策叠加地方政府的“层层加码”,以及对于一些全行业的污名化的舆情,导致管制政策产生了全行业的打压。最后,一些行业被打趴下了,造成的反而是供给短缺。

要看到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面向未来,社会各界要充分重视服务业的发展,看到服务业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一,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与一、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一些基于平台的生活服务业,因为进入门槛不高,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期,发挥了稳定就业的“逆周期”作用。

第二,服务业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当前中国存在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较低的现象,服务业相对劳动密集,比制造业更有利于提升劳动收入占比,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

第三,服务业有助于提升生活品质。人们经常抱怨城市生活质量不高,我们希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城市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正是顺应需求的发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一些新的就业趋势,例如基于平台的网约车、外卖员等,相关岗位的大量产生,正是由于城市居民对于生活便捷度有需求的表现。也恰恰因此,需要持续地呼吁,将从事城市生活服务业但稳定就业和居住在大城市的人群“市民化”,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

第四,服务业发展还有助于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服务业比制造业排放和能耗更少,它是环境友好的产业。

第五,服务业发展特别依赖于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因此,也将驱动人口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分布的集聚,它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之下,人力资源的空间再配置是人口的数量红利和质量红利之外的“配置红利”。

总体来说,当前中国经济的确面临着复苏的困难,但同时也要看到结构调整的机遇。在重视制造业的同时,要摒弃提升制造业比重的惯性思维,看到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新趋势,看到服务业发展的不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看到服务业对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比重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