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洪浩
办好一所学校是校长的神圣职责,做一个好校长是校长的光荣追求。身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学校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教育如何让社会更满意?笔者认为,只有努力实现教师队伍、学生培养、课程体系的三大转变,才能办出高品质的现代化学校。
要想抓住教师的心,先要抓住教师的胃。只有教师的生活更好了,才能更有精力进行教学教研。学校成立教师、家长代表参加的膳食委员会,加强食堂监管;每周菜谱大家一起讨论,合理搭配荤素;定期邀请酒店大厨到食堂示范指导,改进菜的烧法,把同样的菜做出不同口味,让菜更加美味;改变打餐模式,变原来窗口打餐为自助取餐,满足教师个性需求,又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学校把教职工健康放在第一位,每年至少组织1 次体检。加强“教工之家”建设,图书阅览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科技劳动中心、信息中心等成为教师日常活动集中地。“心灵驿站”心理辅导室为教职工舒心解压,“爱心母婴室”为女教师哺乳提供温馨场所。学校还成立多个教师社团,如花卉社团、篮球社团、鼓乐社团等,定期开展摄影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插花比赛、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
学校根据教师不同年龄特点和需求安排工作,让年轻教师追求专业发展,中年骨干追求事业价值,老年教师继续发光发热。在安排岗位时换位思考,帮助教师发挥个人特长,找准自己努力方向,使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进入良性工作状态。
“双减”不是让学生远离学习,更不是在教育质量上做减法,而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不减质,既要减负更要增效。减负提质,课堂是主阵地。学校指导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三原则八要素”为细则,立足全体学生,实施“零起点”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充分相信学生,读懂学生,激励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积极推进作业改革,减少作业的量,提高作业的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深刻把握作业功能,创编出校本“当堂检测”作业单,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拓展应用、反馈改进教学。
在广泛调研、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对课后服务作出整体安排,既有自习作业与辅导答疑的结合,又有学科活动与兴趣活动的结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劳动、体育类活动,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舞台,为综合育人、素质拓展提供课程载体。每周2 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百团大战”社团活动,形成课后服务特色。
近几年学校在专家指导下,先后立项了两个省级内涵建设项目。“聚智养品:区域社团立体课程平台建设”被确立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整体构建劳动育人课程体系”被确立为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内涵,促进五育融合、全面育人。“整体构建劳动育人课程体系”从学校实际出发,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资源,开展“流汗水、有老茧”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促进劳动育人要素整体融合,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拓展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在学校章程统领下,科学制订《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教代会研制了“五星教师评比”“首席教师评选”“十佳教师评选”“教学质量考核条例”“绩效考核方案”等32 条具体、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强化了依法治校、民主监督管理,实现校园综合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据。
学校一定要有学校的格局,小学一定要像小学的样子。为此,我们着力对校园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营造宽容和谐的校园氛围,构建“四校四园”的办学格局:似军校,似体校,似艺校,是学校;似花园,似乐园,似家园,是学园。我们努力办成一所让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能力同步提升、学生体格和品格同步发展、学生乐学勤学善学的学校。
对外,开展家校共育、“三进三评”等活动,构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良好关系,确立对学校的合理期待。通过开门办学、主动展示、同行评议等,积极争取主管部门、各行各业、社会有识之士对学校关心、理解与支持,营造良好的学校发展氛围。对内,科学合理地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帮助教师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并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