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有效提问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2023-12-09 16:55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黄少珠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老屋文本文章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 黄少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任务第3条明确要求:“能提出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索资料,共同探讨,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由此可见,学会思考、学会提问是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教学中,一个有效的、准确的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发其探寻真知的欲望,唤醒其思维,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心理。此时开展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实现的文本内涵与现实激情碰撞,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在问题的交流中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有效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呢?

一、调动积极情绪,让学生乐于提问

根据认知发展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世界万物都充满好奇,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但是一到课堂上,在教师面前就变得拘谨,不爱提问,特别是不知道如何提问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课堂教学”这个特殊环境造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其他学生与教师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提问的学生身上,而提问者生怕因提问出错而被否定、被批评,甚至被嘲笑,出于种种顾虑,很多学生不敢提问。基于学生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最近发展区”规律,积极探索并采取有效教学手段,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敢提问、懂提问的良好习惯。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提问兴趣

小学阶段语文学科选用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文章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鉴赏性,蕴含着鲜活的生命力,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的范例。它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引发其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提出有效问题,并通过课堂讨论、交流、探究等活动来解决问题并学会迁移,达到课内课外有效衔接的目的,让知识得到内化,最终学会灵活运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文本,优化教学方式,积极创设有趣且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开启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蝴蝶的家》一文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播放来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触发积极情绪。视频中播放这样的场景:(轻快舒缓的背景音乐中)雨过天晴的午后,成群结队的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忙着采蜜。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美丽的画面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突然屏幕转换画面)只见天空乌云密布,风吹得花枝不断摇摆,蝴蝶被吓得在狂风中四处逃窜……学生的神情也跟着紧张起来。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下雨了,蝴蝶该回家了,它的家到底在哪里呢?”在学生情绪高涨之际,开启新课教学,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视频,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或者是想说的话题吗?”轻松愉悦的氛围、生动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踊跃地发言,能有效削弱学生的提问紧张感。

(二)营造轻松氛围,引发提问兴趣

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首先要经过思考,产生疑问,接着酝酿如何表达,最后才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如果学生心情愉悦,情绪放松,大脑神经处于松弛状态,此时他们的思维会很活跃,思维会很顺畅,问题生成也就更快捷了。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还要适时适当地加以心理刺激,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

例如,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中科学家分析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实验片段时,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蒙眼摸黑前进的艰难,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尝试用布条蒙上双眼两次玩“瞎子摸象”的模拟游戏。第一次学生蒙上双眼自行走到黑板前摸“大象”的鼻子,第二次在其他学生的提示下走到黑板前摸“大象”的鼻子,结果大不一样。之后运用表格形式展示科学家的三次实验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就显而易见了。通过玩游戏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专注力得以保持较长时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他们的思考,使他们产生了疑问,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

(三)借助有效评价,激发提问兴趣

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敢大胆提问,不论问题好坏,是否有价值,教师都应该耐心听完,并用欣赏的口吻,给予其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如“你真勇敢,敢于在同学、教师面前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你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值得大家学习……”,用类似这样具体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来刺激学生的神经,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提问兴趣,提升他们的提问自信,培养其质疑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语言一定要有针对性,切不可一刀切,否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有效评价,是课堂提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把握好时机,首先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

二、指导有效提问,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生成

如上所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有了提问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敢大胆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质疑。但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提问,是提问指导的难点。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虽然会积极提问了,但所提的问题或重复,或停留在表面。这样的无效问题比比皆是,它不但无益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无趣、沉闷的状态,应该尽量避免。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问中有效问题的产生需要教师的“巧引”和“妙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扣文眼,把握主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点明了文章的重点内容,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这样的文本时,教师应抓住其中的题目(文眼),指导学生提出关键问题,一把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走月亮》一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事件。一出示题目,不少学生就情绪高涨,好奇地问:“什么是‘走月亮’?”教师趁机介绍南方“走月亮”习俗。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提出“作者和谁一起走月亮?你能从文中找出他们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吗?”等问题,抓住题眼质疑,从整体出发,指导学生对照问题学习文本,这样他们很快就能读懂文章主要内容。

(二)品词句,突破重难点

在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重点词句就是文章最关键的内容,它能揭示文章的中心。倘若教师能以关键词句为抓手引导学生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学生就容易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更有助于突破难点。

例如,《观潮》一课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统领全文,紧扣句中的“奇”字展开描写。它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提问:“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用问题挈领文章重点,对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大和形态变化的语句进行精读点拨。学生通过画句子—理解—研读—诵读这些环节,以点带面理解文本,之后再让学生观看记录涨潮过程的视频加深印象,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气势就如身临其境般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以问题带动阅读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逐段逐句的程序式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寻矛盾,剖析作者意图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有些文章内容看似存在着矛盾点,实则是作者的有意设置。这些矛盾点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精彩之处。它是文章的线索,对展开故事情节、体现人物特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矛盾点展开课堂教学,在深入的思考、讨论、交流、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矛盾冲突点精读文本,学生就能梳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理清楚作者的写作技巧,明晰作者的设计意图。

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文章开门见山地介绍了老屋破败不堪的样子。老屋这么老,这么破,早该倒下了,可是它却一直没倒,这就是文章的矛盾点。教师在学生了解了老屋的历史和现状后适机引导学生质疑:“老屋这么破败,为什么还总也倒不了呢?”在学生满怀好奇之余引导他们仔细研读文本,不难发现,老屋本来是要倒了的,可它每次准备倒下的时候,总有“人”来求助于它,希望得到它的帮助,而且他们需要帮助的时间一个比一个长。就这样,老屋为了帮助他人就一直站立着。透过文本内容,精读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与文中人物及作者展开对话,自然能领会老屋急他人所急、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精神实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的疑惑也就被解开了。由质疑到释疑这一思维的转化过程,正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解开文本“矛盾”、领悟文本思想内涵的过程。巧妙设置这样的问题,不但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补留白,充盈文本内容

教学中,我们时常能发现情已至意犹存就戛然而止(常以省略号的方式呈现)的精彩文段,它留给学生超越文本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文本再创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留白”,抓住思维训练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对留白之处进行文本再创造,深度挖掘作者写作意图,让文本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思维的广度。

例如,《走月亮》一文,反复出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句子后面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质疑:“这里省略了哪些作者想说却没有明说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研读文本,边读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和阿妈妈走过哪些地方。把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分别找出来细细品读感悟“景美”主题,领会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作者走月亮时还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听到哪些动听的声音?闻到哪些香甜的气味?还可能联想到什么与走月亮有关的人或事呢?让学生代入角色,充当作者,想“我”之想,回忆自己与妈妈之间类似的活动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体悟作者和阿妈之间的“情浓”。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与作者、文本、文中人物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这样的训练,既丰盈了文本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练笔的绝佳机会。

(五)明写法,厘清文章脉络

在小学语文所选用的课文中,大多篇章结构特别明了,绝大部分以总分结构展开叙述,还有并列结构、因果结构、点面结合等。这样的文章浅显易懂,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内容,利用写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涵,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观潮》时,根据文本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依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抓住哪几个时间点来观察大潮?(2)你能分别找出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的语句吗?(3)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说明理由。”围绕这几个问题研读文本,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之余也学到了总分结构文章的谋篇布局技巧。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利用多种形式引导,使学生做到“有题可问,有效提问”,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结语

有效提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项语文能力,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文本特点,找准切入点,把握提问技巧,巧妙引导,促进学生养成乐于提问的习惯、善于提问的能力。教师应借助有效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老屋文本文章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老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老屋夜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