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农村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回顾及当代启示

2023-12-09 16:38易锡莲
活力 2023年17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易锡莲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130)

引 言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亘古话题,是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的基础,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一切王朝的兴盛与覆灭皆与“三农”问题相关。农村文化是联系农民、农村、农业的关键纽带,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传承优秀的乡村风俗传统、创新农业技术、发展农村产业都需要以优秀的农村文化为桥梁支撑。农村文化建设应纳入国家整体文化建设的框架之中,从国家的大局政策出发来探讨其与农村文化存在的同构性。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在百年来的路径嬗变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启示,能够助力新时代的文化振兴,朝着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奋进。

一、中国共产党建设农村文化的百年历程回顾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革命取胜为目标,宣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推动农民革命意识觉醒

农民是近代中国人口基数最大的群体,同时也是思想文化方面尚未得到改造的阶级,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想主义与农民面对三重压迫的现实主义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毛泽东1944 年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一文中提到的“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便是这一时期党进行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乡村文化教育。1921 年的9 月26日,萧山区衙前农村小学作为第一所农村小学得以创办。1926 年7 月,在中共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农民运动决议案》中,指出了乡村小学教师在动员农民中的指导作用。1927 年,大革命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并逐渐意识到农村移风易俗对革命取胜的重要意义。中央苏区时期沿袭了大量根据地的措施。按乡设置消除文盲协会、夜学、识字小组、半期训练班、半日学校等以扫除文盲,同时带领广大农民与封建落后文化做斗争,利用妇女节、劳动节、春耕、秋收等宣扬科学先进的文化,并摧毁了部分神庙、贞节牌坊、节孝牌坊等。党在苏区通过创立苏维埃剧团、工农剧社等,以及改造山歌,衍生出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设置教育机构、制定文化政策、创立新闻出版业、改造农村“二流子”、掀起文艺运动、发展农村科技及医疗卫生事业、宣传土地改革及动员参与土改等,广泛开展反对日伪文化、国民党专制主义文化的活动,倡导抗战新文化、敌后大众文化。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将农村文化建设置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政府为主导,占领农村文化的社会主义阵地,加强对农民的基本文化普及

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大量文盲的基础上,利用国家的政治话语权来统筹安排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对国民的全面教育。“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重建新的农村秩序,为开展土地革命做准备;另一方面,继续培养农民爱国爱党的思想觉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带领群众参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既重塑了农民的价值观,激发了农民的爱国热情,又培育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党十分注重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毛泽东认为,“对于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各地政府为农民教育积极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业余文化教育、扫盲运动拉开帷幕,在乡村兴办了大量的工农速成学校、工农文化补习学校等,并明确表示“农民业余学校都应当设政治课,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各种政策及时事教育”。除此之外,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的过渡,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在理论上硬抓,在乡村的各党支部设置理论宣讲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传授革命故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助力农民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感化,成立各式文艺组织,如乡村艺术团、农村剧团、故事会等,既使农民寓教于乐,又达到了移风易俗、改造了旧文化的目的。在硬件方面,创立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立农村有线广播、兴办文化站、支持电影放映业、推动图书报刊发行等,也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载体。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以市场为基础,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引导树立农村文明新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奠定了全党的工作总基调,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腾出大量土地供城市建设,部分自然村落面临解体。传统的农村文化随着村落的消失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城市文化不断冲击农村文化。因此,2003 年12 月30 日,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加强对农民的科研技术教育、职业技术培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值得注意的是,2004 年到201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改善民生,这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路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 世纪80 年代,实行村民自治,极大提升了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党在农村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扎实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及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有效地加强了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将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1995 年,通过《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详细规划,包括移风易俗、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2005 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其中“乡风文明”仍然保留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同时,在党的领导下,各地有序开展了乡镇文化站、“万村书库”、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涌现了一批优秀乡镇企业、农耕文化展示区、特色乡村文化产业群。不仅补足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和基础设施的空缺,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优秀的农耕文化。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论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以人自由全面发展为追求,强调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实现农民文化小康的共建共享

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上,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文化自觉。2013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来完善村规民约,将农民作为基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力量。同时,不断加强对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培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移风易俗活动。此外,村两委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两手抓,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应用村广播、宣传栏、文化广场等硬件设施,同时利用先进模范典型及集中学习会、乡贤分享会等软件条件。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面,着力点是发掘和保护优秀农耕文化,并赋予其时代价值,提升文化自信。首先,明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遵循,既对农村落后文化予以整治和改造,又以“崇仁爱”“尚和合”“守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农民逐渐杜绝不良风气。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被提炼出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教育农民的过程中得以传承。其次,加强对农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成果的保护和利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依托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创、乡村旅游、农耕文化展示区等,形成特色文化产业群,摒弃“千村一貌”“拆旧建新”等破坏性行为,活化了历史文化遗产,重塑了新时代的乡村生态。

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力图实现城乡高质量文化共享。《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并对创新增强城乡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案。新时代以来,大力加强农村惠民工程建设,以高质量、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满足农民高标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例如: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与水平;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改革创新的方向朝着标准化、数字化、均等化、常态化持续推进。

二、中国共产党建设农村文化的当代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前提

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是中国农村建设取得的重要经验启示,党的自我革命是党百年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没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无法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无论哪一个时期,党都是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心骨。第二,农村文化建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百年来,党领导的农村文化建设贯穿了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农民的阶级意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到乡村振兴阶段,皆要求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以来,党还积极探索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路径。

(二)为人民谋幸福是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以农民为主力军的革命时期,正是由于党在农村广泛开展文化教育,才唤醒了群众的革命意识,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普及运动,在农村实现了大范围的扫盲,提升了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为农民的生活和工作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农村文化建设面临城市市场文化入侵与乡村传统文化凋零的双重压力。党在这一时期以举办精神文明活动,引导农民正确看待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保护农民的精神家园;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的精神活动,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新时代的农村文化建设要求扩大农村文化惠民性,更加关注文化本身的价值,以挖掘和发扬优秀的农耕文化来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这既是对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也是培育高素质现代化农民的生动尝试。

(三)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关键钥匙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要求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始终运用矛盾分析法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各个时期均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制定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立足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下内忧外患的现实环境,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革命取胜,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农民的经济、政治解放与思想觉醒的良好结合,也反映了党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为其灌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了阶级意识,壮大了革命队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面对的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了在最短时间、最高效率地完成农村文化的重建与普及,必须依靠国家的行政力量,开展大范围的扫盲普及运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改革开放后深刻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以文化建设为产业发展赋能,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抵御市场腐朽文化入侵。进入新时代,共建文化体系,共享文化成果的要求根植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力图实现城乡文化供给质量与建设质量均等化,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还要是精神上的富足。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