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诣文 马静
摘 要:地域性居住建筑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无论是对文化特征的继承,还是对自然环境的选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从地域性视角出发,将不同地域特色融入居住建筑中,践行了我国地域性建筑的设计理念,同时体现了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阐述地域性理念在现代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其具有的人文与时代意义,并针对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列举地域性与居住建筑设计相融合的措施,从而促进城市居住建筑的发展,为国内相关的居住建筑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域性;居住建筑;时代价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文化各有特色,在建筑的建设上也各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从帝王将相的宫殿府宅到平民百姓的小院,居住建筑的形态往往展现着各地区的特征,使人稍加接触便能感受到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例如我国北京的四合院、徽州的天井式住宅、福建的客家土楼等,皆因地理位置的差异,在建筑上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文化意蕴[1]。
地域性居住建筑在当代的发展形式是多样化的,本文从地域文化的发展入手,探讨地域性居住建筑的起源、内涵、本质,通过地域性理念与居住建筑、建筑人文性与时代性的结合,阐释地域性居住建筑研究与当代建筑设计的联系。
一、地域性居住建筑概述
(一)地域性的定义
地域性是指一个地区在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而稳定的个性特征,它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该要素涵盖了地域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特征,如城市与建筑[2]。
(二)地域性对居住建筑的影响
建筑包含多种属性,地域性是其中之一。地域性居住建筑是在设计过程中,以当地的相关文化、自然文脉为背景,贴合使用者的日常需求,体现当地特色的一类建筑。在我国,由于气候与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建筑样式。例如: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是为了适应西北气候特点,冬暖夏凉;在西南地区,由于气候阴冷潮湿,虫蛇多,因此修建了干栏式房屋;北京四合院表达了儒家的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等多方面礼制传统特点。这些建筑在规格、外部装饰甚至是整体设计上,都充分反映了地域特征。
地域性对于居住建筑的影响不止体现在设计思想上,在材料方面同样体现出一定的特色。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石、木等,都带着一种古老的气息,能让人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从而唤醒人们对传统的记忆。这些材料不仅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还能就地获取,施工方便,是一个地区的人民长期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最佳见证。当代建筑师在进行地域性居住建筑设计时,一方面要注重延续乡土建筑营造传统,回应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空间,另一方面要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3]。
二、我国传统地域性居住建筑解析
——以福建客家土楼为例
(一)福建客家土楼的历史概况
福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的永定及闽西南的南靖、華安等地,其中永定有“三群两楼”。永定土楼萌芽于11—12世纪,在17—20世纪上半叶进入成熟期,是客家人历经风风雨雨从黄河流域迁移至永定,将古老的中原生土建筑技艺发扬光大的产物。因历史、社会、自然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迁入永定的汉人开始改造房屋,就地取材,继承和发展中原的建筑文化和技术,吸收和融入当地文化,创造了以生土夯筑且具有防御性的土楼,并在之后的千年间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如今,永定土楼中的绝大部分建筑保留完好,说明土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韧性,反映了一种独具匠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
(二)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特征
1.外形坚固,结构稳定
客家土楼的整体质量很好,特别是圆寨,它的圆柱外形可以使承载力均匀地传递和分配。从下至上,墙体的厚度逐渐缩减,并略微向内倾斜,从而形成良好的预应力中心,很少出现损坏、变形。同时,土楼的墙体内侧设置了横向拉伸筋,其一般由竹片、木片等材料构成,就算承受很大的压力,也只是在墙体上留下一些裂纹,并不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纵向结构。
受地理环境影响,客家土楼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洪涝灾害。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客家人往往选择大块鹅卵石做地基,以保证地面高度超出防洪标准,达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同时,在比石基更高的地方进行夯筑,然后在墙体顶部设置出挑达3米左右的屋檐。这样可以保证在下雨的时候,雨水能被有效地疏通至墙外[4]。
2.就地取材,便于建造
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区的客家人在土楼的修建上常常采用黄土、杉木等材料,因为这些地区的大部分黄土存在于山坡,所以既要满足建筑建造的要求,又要防止占用农田土地。如果需要拆掉老房子,那么建筑用料还可以回收利用,也可以用来给庄稼施肥。这样既能防止建筑废料的产生,又能节省资源,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土楼的独特框架结构不仅能保证通风,还能防止木质构件受潮,防止白蚁的侵蚀,从而实现对老物件的二次利用。同时,由于土楼的施工工艺简单、易操作,仅靠手工即可完成,所以一般都是在干旱少雨的冬季进行。此时正值农闲期,客家人一般都会邀请族人一起动手,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也减少了建造成本。
3.巧用材质,避暑隔热
土楼的外墙一般约1.5米厚,在夏季可以有效抵抗炎热,在冬季可以阻挡刺骨的寒风,在建筑内部营造出冬暖夏凉的独立气候。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福建降水规律不明显,容易出现极端天气。福建经常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而土墙能发挥其厚度的优势,有效隔绝湿气,为人们的身体和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
4.御敌入侵,保障安全
客家土楼厚重的墙体具有中国民居典型的内在特征。就客家土楼最常用的四层结构而言,一、二层一般不开窗户,三层开一条狭窄的透气缝,四层则是大窗户,偶尔还会增加一个吊架。
通过对历史因素的分析可知,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古时候为荒芜之地,野兽成群,再加上距离城市较远,又不涉及交通要道,因此这一带很长时间都处于缺乏管理的状态。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环境十分恶劣,除了要抵御土著之外人员的入侵,还要在迁移的过程中防范不同姓氏家族内的争斗。因为生存环境恶劣,客家人对防卫功能的重视程度很高,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把这个习俗推广到房屋的建造上,聚族居住,以保证安全。
(三)福建客家土楼的精神内涵
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传承自中原,其发展历史体现了汉文化的迁徙,客家先民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特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客家先祖从家乡继承的精神文化,现在依然完好地保留下来[5]。
如此庞大的住所得以建造的契机,是客家先民在颠沛流离的旅途中逐渐实现了与本家的聚居生活,千万里的长途跋涉使他们共同见证了风风雨雨,时代背景赋予了他们背井离乡的和衷共济。与选址依山傍水、形式层层叠叠的传统古代建筑不同,客家土楼向里而建的同时汇聚了他们的生命,向外筑有高大厚重的围墙的同时凝聚了他们的灵魂。
在居住建筑中,人们注重家族关系及对先人的祭拜,这是客家人的传统。这一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几乎每一座土楼都设有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先祖的牌位和画像或照片;在清明节及其他重大节日里,到祖坟祭拜是客家人维持家族关系、实现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活动。
三、地域性视角下的当代居住建筑
依托土楼的居住形态来解决目前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继承,而且能把中国传统地域性建筑的精神意蕴融入当代建筑的设计之中。土楼与现代的宿舍楼相似,但是拥有现代长廊式宿舍楼所缺乏的亲和力,这也使低收入者的邻里关系得以维持。因此以广州万汇楼为例,阐述传统地域性民居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的思路。
(一)人文视角下的广州万汇楼
将土楼的形态移植到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都市地区,是对传统城市建筑的一种补充,并可将其与典型空间如城市空地、绿化、立交桥、高速公路、居民区等进行拼贴。因为取得这类用地的费用低廉,所以可以建造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本文试图从土楼的角度来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广州万汇楼便是在传统地域性民居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的外立面,与周边的嘈杂环境隔离开来,使内部形成了一个温馨的小型社区。
万汇楼所属的万科集团必须对入住人员进行严格甄别,确保真正有需要的中低收入群体能够申请入住。万匯楼的申请人必须满足下列要求:首先,在广州及附近无私有住宅;其次,无私人汽车;最后,住户年收入不超过30 000元,每月收入不超过2 600元。为防止投机者以低价租入、高价出租,利用万汇楼牟取巨额利润,万科会定期对业主进行税务稽核和内部调查。这样的筛选方式能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更多的帮助,也能更好地提高市民的整体幸福感[6]。
该项目占地约9 000平方米,总计开发户数为287,平均每间面积在25—40平方米,每月租金最多不超过800元。这样的居住方式为人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为低收入人群创造了来广州生活的条件,为城市吸纳优秀人才提供了进一步的帮助。
在收益方面,租住价格已无提高的可能,只能通过提升租住率和住房量来提高收益。住房量方面,首先在相同建筑面积的情况下,多采用小户型来实现户数最多。如住房面积户型分别为25平方米的一室一厅、2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40平方米的单人套间、40平方米的双层公寓[7]。其次,采用土楼的布局是为了增加建筑内的空间,在有限的面积内提高建筑容积率,以使用地边缘最大化,其余区域则成为户外运动场地。在圆楼建筑内部再开发的方楼,让空间使用率进一步提高。
在社区氛围方面,从“硬件”和“软件”的角度进行分析。“硬件”是指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在一楼设置了图书馆、网络室、训练室等,为社区居民的公共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土楼自身的形态更易于形成内部沟通空间,从而有助于营造社区良好的气氛。“软件”是指每月一次的社会公益活动,如节日聚会、就业信息交流、就业技能培训等等。另外,每星期都会组织一次大扫除,让居民自觉维持自己的居住环境。其他措施还包括鼓励租户合理分享租金,并提供必要的室内家具,从而进一步降低租金,吸引更多低收入人群入住。
(二)时代视角下的广州万汇楼
将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结合在一起,标志着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时代性的结合将我国传统地域性建筑的元素应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基于福建客家土楼的家族结构与行为方式等特点,为社会中的低收入人群提供更人性化的生活方式。这项举措无疑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该项目具有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全面分析视角。从规模、空间格局、功能等方面入手,结合经济、自然等因素,寻找多种平衡的方法。首先对土楼进行调研,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适宜性,挖掘其都市属性。其次,进一步深入进行虚拟规划,并对该工程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最后,将其推广应用。正是这种从理论到实际的持续考察,形成了现实性与可操作性构想相融合的“新土楼”概念。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建筑的影响因素,从类型到权重,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对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并非玩弄富有情感色彩的理论性主题,而是了解地域性观念产生的背景及相应的建筑图景,有助于走出各种流派与主义构筑的迷宫[8]。
福建土楼是在一定的历史、地理背景下产生的社会结构和居住形式,对当代居住建筑设计提出了思考,也为如何更好地营造社会群体的生存条件提出了建议。因此,如何在继承历史的同时突出地域和时代特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这个科技和全球化相互促进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方土地上,安安稳稳地建起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贾晨曦,李琰.建筑地域性对当代建筑设计的价值研究[J].城市建筑,2021(6):119-121.
[2]马芳芳,刘生军.地域性视角下建筑特色的设计与研究[J].城市建筑,2020(23):55-57.
[3]赵佳莹,张盼.地域性建筑材料在当代地域性建筑中的运用[J].城市建筑,2019(29):65-68.
[4]王庚,周小儒.探析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12):121-122.
[5]周慧.家族结构与行为方式对福建客家土楼形态的影响[J].中外建筑,2015(1):110-112.
[6]柏铭泽,向刚.持有型居住项目的运营模式探究:以万汇楼和You+公寓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7(29):8-10.
[7]陶杰,易乔.“万汇楼”开放式廉租住房的探索[J].南方建筑,2010(3):51-53.
[8]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2008(7):15-19.
作者简介:
蒋诣文,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马静,博士,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