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农业科技有效供给

2023-12-08 04:30徐雷鸣钟娟汤承超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驱动

徐雷鸣 钟娟 汤承超

徐雷鸣,钟娟,汤承超.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农业科技有效供给——基于农业科研机构视角的探索与研究[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2):46-52.

编者按:

农业农村部第40期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暨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2022年秋季学期农业农村部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于2022年9月5日至2022年11月29日在部党校举办,来自农业农村部10个机关司局、25个直属单位的38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体学员通过3个月的刻苦学习、扎实研讨、潜心思考,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任职班达到了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党性锻炼、提升素质能力的预期目标。毕业论文撰写作为培训班检验成果、提升能力、锻炼干部的重要方式贯穿整个培训学习全过程,是任职班教学活动、学绩考核的重要安排和创新举措。第40期任职班学员围绕我部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紧密联系自身业务工作,深化理论学习成效,分组撰写了12篇高质量的党校论文。现刊发部分优秀毕业论文,供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参考。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党校工作部

收稿日期:2023-02-09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院本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Y2022ZK10)。

作者简介:徐雷鸣,男,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调研信息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战略方面研究,E-mail:xuleiming@caas.cn。

摘 要: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更加需要发挥科技的战略支撑作用。本文分析了创新驱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使命挑战,剖析了农业科技供给的主要不足。围绕矛盾主要方面,从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主力军作用出发,提出强化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分工协作、助力农业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扩大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培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统筹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建议。聚焦事物内因,进一步建议农业科研机构深化改革、激发活力,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树立正确科研导向、构建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活力的激励机制以及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约束机制,努力打造全面支持的创新生态,持续增强扩大农业科技有效供给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创新驱动;农业科技;有效供给;农业科研机构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党中央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国家发展全局出发,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九大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二十大再次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专章部署,强调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1],更加需要发挥科技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创新驱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使命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2]。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全球农业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不断升级。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面临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拉大差距的严峻挑战。

(一)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

在耕地、淡水等農业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建设农业强国,从根本上要依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绕不开的必要一环。实践反复证明,真正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3],只有攻克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杀手锏”,才不会有被“卡脖子”的隐忧。关键核心技术是农业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招。发达国家有超过80%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原因在于掌握大部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当前,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发达国家竞相推出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前瞻布局,力图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关键核心技术是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最大短板。尽管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等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导致农业产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二)深化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生产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日益加剧,生产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加快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方向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资源高强度开发利用向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转变,由注重种养为主向种养加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全过程创新转变。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重点由农业生产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并重及生态、文化、休闲等多功能拓展,由农业产业向农村领域拓展,由单纯技术供给向布局规划、决策咨询等领域拓展。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迫切需要科技成果由单纯强调品种质量提升到强调高质量品种、高性能装备、高效率种养的系统衔接,由单纯强调技术先进性提升到强调技术先进性、经济可行性、农民操作性的统筹兼顾,由单纯注重技术创新提升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机统一。

(三)依靠科技提供新型解决方案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根本途径

当前,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大、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生态脆弱、“脏乱差”现象依然一定程度上存在,与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推进农业资源节约化和农业投入品减量化,迫切需要大力研发应用土壤改良、高效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施药、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高新技术。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迫切需要大力研发应用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生态修复等技术。丰富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迫切需要大力选育推广高效优质新品种,大力研发应用生物肥料、新型土壤调理剂、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控品和节能环保农机装备。

(四)建设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是赢得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在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日趋严峻的国际挑战面前,必须更加深刻认识到,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要赢得农业科技竞争和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建成世界主要农业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从历史看,科学中心的形成与转移是经济中心确立的先导。17世纪以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相继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继而成为经济中心。从现实看,科学技术探索从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领域成果不断涌现,基因编辑、生物育种、数字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不断变革农业产业形态。从未来看,到2035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和技术中心。

二、创新驱动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基础和主要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整体水平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阵[4],农业领域高被引论文数量自2017年以来成为全球第一,农业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自2014年以来稳居全球第一。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12年的57%提高到2021年的超过72%,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化肥和化学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5],科技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支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相比,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供给能力和质量还不平衡不充分,突出表现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不高、与农业农村发展联结不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

(一)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不高,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数据显示,农业科技呈现少量领跑(10%)、大部分处于并跑(39%)和跟跑(51%)的格局[6],特别是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干细胞、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引领性、原创性突破不足,而且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有重大育種价值的关键基因、主要园艺作物优质品种育种技术、畜禽核心种质育种技术[7]、新型农药兽药创制、新型肥料与化肥替代技术、农业传感器、智能化大型农机装备研发等存在明显技术短板和潜在的断供风险。

(二)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发展联结不紧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远低于美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四大粮食作物单产与高水平国家都有不小差距,水稻、小麦单产与世界最高水平有较大差距,玉米大豆单产不足美国的60%[8]。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偏低。近年来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9],与世界先进水平80%相距甚远,技术成熟度、就绪度以及整体性、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科技供给存在结构性短板。节本、增效、绿色等高质量发展需求不断增长,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新模式需求不断涌现,然而在一二三产融合、数字乡村治理、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农业科技供给的短板更加明显。

(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

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都面临亟待解决的自身问题,还没有形成实质有效的创新合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后遗症仍未消除。试图将农业科研机构转为企业的改革,弱化了公益性农业科研力量,农业科研机构在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难以找到平衡,“失衡”问题比较突出。各类别各层级农业科研机构职能边界比较模糊。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都在竞争承担同一类型科研项目,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同时在高新技术研究发力,同质化竞争导致“上下一般粗、左右皆兄弟”,创新环节“断链”;科研评价普遍偏重论文和专利,同标准评价导致科研机构“一副面孔”,致使创新竞争力逐级“衰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偏弱。大部分企业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吸收,重模仿、轻原创[9]。企业与科研机构协作不紧密、资源碎片化、创新孤岛化,产学研“断链”。

三、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主力军作用是扩大科技有效供给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创新能力尚显不足,截至2019年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仅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96%[6],科技论文和专利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强化农业科研机构扩大科技有效供给的使命担当、更好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议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分工协作为重要抓手,以助力农业企业提升研发能力为重要途径,以扩大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培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统筹加强科技资源配置为重要举措,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10]。农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加强农业基础与前沿研究,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带动全国农业科技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制高点。聚焦种子耕地“两个要害”以及农机装备、生物安全、绿色发展等重要领域,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重点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关键性科技研究,争取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努力掌握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体现国家意志、贯彻国家战略、服务三农全局,加快补齐畜禽种源、高效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人工智能设计、智能农机装备等突出短板,力争尽快实现自主可控甚至赶超。努力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农业农村重大技术需求和难题,全覆盖构建乡村振兴研究体系,全方位加强战略研究,全链条研发良种良法一体化绿色高效技术,全天候提供技术服务,推动试验高单产在生产上大面积实现。

(二)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分工协作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抓手

农业的生命周期性、系统复杂性、生产区域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不是“赢家通吃”而是“合作共赢”模式,需要发挥各地区各类别各层级创新主体的特色优势。突出使命导向,梳理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创新主体的职责使命,以使命定任务、促协同,在创新链、产业链上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配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格局。推进章程管理,强化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战略性基础性为主的研究定位、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区域性公益性为主的研究定位以及农业企业技术研发与应用为主的研究定位。创新高效协同模式,推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一盘棋”布局、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构建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联合体,探索在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平台框架内开展合作,创新政产学研金用有效联结机制,以高度组织化的创新模式实现多主体联动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助力农业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是实现从科技强到农业强的重要途径

在面向国内外市场竞争和农业农村市场化需求方面,相比公益性为主的国家科研机构,企业具有市场主体优势;在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推广方面,相比小农户为主的传统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具有组织化优势;因此,打通从科技强到农业强通道的关键在于培优培强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要胸怀大局、立足全局,帮助农业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研发机制。牢固树立产业导向、应用导向,建立企业出题融资、科研机构组织答卷、产业评价阅卷、专家强化服务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机制。面向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开放种质资源、创新平台、数据信息、知识产权和科技人才,彻底扭转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科研人员待在“象牙塔”的局面,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到农业企业兼职并组建研发团队,到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研合作与技术服务。

(四)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是提升农业科技全球竞争力的应有之义

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是国际环境错综复杂,越要重视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深度参与并努力主导全球农业科技治理。优化国际合作布局。努力建设更多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参考中心(实验室),积极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强用好联合实验室,大力开展农业科技“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提升联合攻关水平。谋划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更多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参与,拓展创新协作网络。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主动发起国际联合攻关,加快推进农业关键种质资源引进,提升动植物疫病防控、生物育种等领域合作研发水平。强化国际合作平台。发起组织高端国际会议,持续提升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围绕优势产业、优势领域等,发起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海外研发基地。

(五)培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举措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11]。打造国家农业战略人才力量。坚持实践标准,锚定建设世界重要农业科技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努力在科技创新任务承担实施中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和结构布局。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战略科学家为基石、领军人才为中坚、青年人才为主力、博士后和研究生为潜力的纵向体系,打造科研、管理、支撑、转化四支队伍协同发展的横向布局。突出重视青年人才成长。坚持长远眼光,创设青年人才专项计划,让青年人才“唱主角戏”,同时,高度重视解决后顾之忧,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和引进。丰富选派优秀人才出国交流渠道,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搭建合作平台,吸引全球顶尖专家来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六)统筹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

加大力度、超前布局,打造功能完善、设施优良的科技平台和设施体系。创建国际一流实验室。瞄准生物、信息、智能等前沿领域,结合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需求,积极争取建设农业国家实验室和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部委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经济强省和农业大省建立农业领域省实验室。构建农业长期因子观测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气候条件和发展状况,布局建设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数据中心、试验基地和调查点,持续开展种质资源、自然资源、农村发展等长期因子观测、材料收集和跟踪研究。建设农业大科学设施。布局建设农业种质资源保存库圃、高通量作物表型与基因型鉴定设施、农业组学中心、大动物育种核心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设施等,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国之重器”。促进共建共享共用。建立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台账,探索跨区域、跨单位协同使用基地等设施的办法,在科技平台管理和评估中强化开放共享要求,切实提高使用效率。

四、打造良好創新生态是激发农业科研机构活力的重要保证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内因起决定作用,解决了内因问题就解决了关键问题。农业科研机构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深化自身改革、激发内在活力,通过打造全面支持创新的创新生态,激活机构、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推动形成源源不断的科技有效供给。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科研机构应自觉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建立健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的工作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在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上下功夫、求实效,既重视“柴米油盐”实际困难,又重视“琴棋书画”精神需求,还重视“急难愁盼”利益诉求[12],团结带领科研人员听党话、跟党走,做到“心往一处想”。促进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把党建工作与创新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13],全面提升组织力,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根据国家战略目标任务,结合机构职责和实际,研究制定发展规划,主动实施科技行动、工程和项目。聚焦“国之大者”,落实新型举国体制,构建跨机构、跨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形成“劲往一处使”的创新格局。

(二)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科学家创造力最持久的内在源泉。弘扬传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科学家学术思想和优秀品质传承活动,持续弘扬求真笃行、敬农致用的光荣传统和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建立健全农业科研诚信制度,研究设置诚信等级、评价标准以及相应的奖惩条例,加强对失信行为的道德约束,严惩学术不端。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加快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创新制度,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树立敢闯无人区、做人民科学家的价值理念,倡导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风尚,营造潜心研究、专心专注创新氛围。

(三)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

建立健全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聚焦农业农村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和产业重大需求,建立符合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链条全、系统复杂、区域差异明显等特色规律的立项管理机制,集聚优势力量,促进协同协作。建立健全聚焦职责定位的分类评价机制。强化农业科研机构公益属性,探索建立科学分类、多层多维的评价体系,避免“贴标签”式分类等倾向。推动科研机构的评价标准由“重成果、重奖励”转为“重应用、重贡献”,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由“论文专利导向”转为“产业应用导向”,探索建立创新链下游评价上游的机制[14]。

(四)构建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活力的激励机制

以赋权为核心完善用人机制。遵循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育才、引才、用才机制,重点把赋予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经费支配、资源调度等科研自主权落实到位,促进各展其才。以绩效为目标完善经费管理制度。落实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理念,针对经费管理“过细过死”、科研人员“心理恐慌”“缺乏安全感”、绩效激励难以充分体现等问题,在检查评审上“做减法”、服务方式上“做加法”。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完善权益分配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以市场机制为主促进转移转化。探索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成果权益分配制度,在创新前端约定赋予职务发明人成果所有权,从源头释放科技人员潜力。

(五)构建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约束机制

督促科研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使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服务乡村振兴、落实落细中央关于农业科技决策部署,严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日常监督。既要落实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从严要求,又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规律,灵活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充分运用“第一种形态”,营造纪律严明、环境宽松的良好氛围。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政策界限,做到“为私”严、“为公”宽,“关键少数”严、专家学者宽,作风建设严、学术氛围宽,重点人重点事严、一般性工作宽,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打造风清气正、积极进取的良好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41-42.

[3] 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06):4-11.

[4] 乔金亮.科技兴农开花结果[N].经济日报,2022-08-17(06).

[5] 李丽颖. 这十年,农业科技创新力量磅礴[N].农民日报,2022-08-24(01).

[6] 张合成.“大国小农”现代化出路在于农业科技优先发展[J].发展研究,2022,39(06):1-6.

[7] 张合成.我国农业科技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村科技,2018,283(12):6-9.

[8] 张合成.锁定“六强”目标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N].农民日报,2021-11-18(05).

[9] 张合成.推进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06):6-13.

[10] 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求是,2022(09):4-15.

[11] 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4-15.

[12] 张合成.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J].旗帜,2022(06):22-24.

[13] 张合成.支部建在创新团队夯实党领导科研工作组织基础[J].旗帜,2021(08):68-69.

[14] 张合成.建立农业科技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N].农民日报,2022-01-04(03).

(中文校对:刘玉娟)

Implementing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to Expand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XU Leiming ZHONG Juan TANG Chengchao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made major plans for 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overall light of national development.The most challenging and arduous tasks in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hina in all respects remain in rural areas, therefor it is even more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trategic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ssion of innovation-drive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main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ly. Around the main aspect of contradic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as the main for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trateg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promote speci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various innovation entities, help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mprove their R&D capabilities, exp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and unify resource allocation. Focus on internal causes, 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that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should deepen reform and stimulate vitality by strengthening overall leadership, fostering innovation culture, establishing correct research orientation, building appropriat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constraint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nd enhance endogenous motivation for expanding effectiv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innovation-driven;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ffective supply;agricultural xinshidairesearch institutions

(英文校譯:舒雅)

猜你喜欢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
浅谈生物技术与农业科技发展
农村科技带头人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对策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浅谈如何做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及创新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微信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浅析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疆兵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