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重建空间

2023-12-06 13:59傅荣辉
百花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非遗技术

傅荣辉

摘 要:本文以非遗传承为例,阐述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范畴,并进一步探究提升数字影像技术沉浸式体验的策略,以期为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影像;空间;技术;非遗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影像技术随之产生。数字影像技术将数字与艺术有效结合,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影像技术主要包含电脑动画、影视特效、数字摄影、虚拟现实等,集合了多项数字技术,能够精准捕捉图像资源,并支持后期剪辑、合成等系列操作,从而形成时代化、艺术化、创作化的作品。本文以非遗传承为例,阐述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范畴,并进一步探究提升数字影像技术沉浸式体验的策略,以期为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

以非遗传承为例

(一)增加观众沉浸式体验感

在非遗传承中应用数字影像技术,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获得独特的视觉体验。不同于文本和图片,应用数字影像技术,可以将非遗内容动态展示出来,可以准确、多方面地展示某项非遗,让观众进一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多角度认识非遗。[1]同时,数字影像记录方式较为直观,可以将无形的非遗以有形的视觉形象表达出来,让观众全身心沉浸在特意营造的环境当中,利用视觉感官去感受非遗蕴含的艺术魅力,增加观众沉浸式体验感。

(二)深入表达非遗的文化内涵

在非遗传承中应用数字影像技术,可以深入表达非遗所蕴藏的内涵,让观众从更深的层面了解非遗,提高非遗的传播效果。[2]对非遗传承特定区域的民众而言,可以准确把握非遗的内涵,但是对其他区域的民众而言,其缺乏相应的生长环境,因此对非遗内涵的理解仅建立在表层。这便需要相关人员充分使用数字影像技术,将无形的非遗以有形的姿态呈现给大众,深入剖析并表达非遗的深层内涵。也可以借助数字影像技术,对传承人、当地民众和研究人员进行采访调查,形成相应的影像资料,以此进一步帮助民众了解非遗的发展历程及历史背景,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

(三)满足网络视频用户需求

在非遗传承中应用数字影像技术,可以有效突出新媒体的特征,发挥新媒体的功能优势,满足网络视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非遗要想更好地传承下去,关键还是要借助数字影像技术和网络媒体平台,以新的形式呈现和展示非遗。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短视频用户超过9.6亿人。短视频已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面临新媒体环境,有关部门可以借助数字影像技术,将非遗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既符合短视频用户碎片式阅读习惯,满足网络视频用户的需求,又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3]

二、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范畴——

以非遗传承为例

(一)利用数字影像展示非遗

有关部门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将非遗的内容以数字影像的方式展示出来。从非遗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原材料的采集、当前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目前非遗的传承方式及传承现状,让大众从不同角度了解非遗。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馆等加强沟通与合作,借助数字影像技术,专门为非遗搭建展览角。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虚拟化、立体化展示与非遗有关的历史故事,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历史场景,增强沉浸式体验感。以河南彩扎工艺秦氏绢艺为例,采用了数字影像的方式,从材料的选择到绢质工艺品制作,再到彩绘部分,全方位展示了秦氏绢艺的制作流程,便于观众进一步了解秦氏绢艺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传播传统文化。

(二)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展示效率

有关部门可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模拟出来,提升观众视觉体验,提升观众对非遗的兴趣和关注度,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直观展现出一些传统古建筑场景,在VR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的场景中,观众仿佛置身当时历史环境下,产生真切的体验感。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将容易毁坏甚至是已经损坏的建筑及文物以三维立体模型的形式完整构建出来,让观众看到完整的建筑及文物。以开封汴绣为例,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将汴绣制作的全部流程以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形式展示出來,便于观众直观了解汴绣文化。在VR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汴绣制作过程中的细节部分得以展示出来,突出了汴绣制作工艺的特征。

(三)全息投影技术增加观众沉浸感

全息投影技术也叫虚拟成像技术,是基于三维空间结构的数字影像技术,可以真实再现非遗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传统手工艺制作细节等,让非遗巧妙融入生活环境,促进民众与非遗有效互动,提高非遗的传播效果。不仅如此,借助全息投影技术,观众可以与虚拟的历史人物进行近距离互动,营造跨时空的优美意境,提升视觉效果,增加观众的沉浸感。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全息投影技术支持下,将观众置身于虚拟的民俗表演中,拉近观众与表演者的距离,将观众当作展示的一部分,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

(四)开发有关非遗的影视动画作品

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动画逐渐成为文化传播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可以将非遗背后相关的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编写成小故事,再使用数字动画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将故事内容展现出来。这样的形式让枯燥、单一的文字、图片“活”起来,转变成丰富、生动、形象的动画人物和历史情景,能更好地激发受众的感官,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对非遗产生兴趣。

推进非遗与动漫产业的有机融合,可以让非遗在年轻群体中快速传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4]以十二生肖为例,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牛、羊、马等不同动物的整体形象,这些动物形象可以用剪纸、皮影等形式表达,且配以相应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可以有效突出不同动物的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网络用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大众对非遗的兴趣,进而提高非遗的传播效果。[5]

三、提升数字影像技术的沉浸式体验的策略——

以非遗传承为例

(一)构建用户画像,智能化传播非遗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升级,非遗智能化传播水平不断提高,协同传播与传播形式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基于此,有关部门人员在应用数字影像技术传播非遗的过程当中,有必要借助大数据技术,采用“算法决策”的创作模式,分析网络视频用户的网络行为信息,具体包含数字影像的流量和评价,用户的基本信息、爱好、观看心理、互动和分享等行为的大数据。通过算法应用,技术人员可以分析出网络用户的实际需求,再以此为参照依据,针对性创作非遗数字影像作品,满足网络用户的实际需求。不仅如此,我们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收集网络用户日常观看视频、兴趣、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看法等数据信息,构建用户画像。在此基础上,针对性选择非遗传播形式,实现精准传播,提高非遗的传播效果。

(二)建立数字影像博物馆和非遗虚拟体验中心

为进一步提升数字影像技术的沉浸式体验,有必要充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各项数字影像技术,以非遗传承为主要目的,建立非遗数字影像博物馆和非遗虚拟体验中心,将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传递非遗的传统文化魅力。非遗数字影像博物馆可以从综合角度出发,将不同的媒体信息收集到一起。在此基础上,将采集到的碎片式的短视频、音频、文字以及图片等不同形式的资料信息分类、整合、提取,来搭建非遗数字影像场景。

(三)促进非遗与城市公共艺术有机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要创新非遗传播方式,通过应用数字影像技术,将非遗与城市公共艺术有机结合,创新非遗的内涵表达方式。例如,2022年10月,南京万象天地城中设立云章公所这座古色建筑,融入南京云锦文化元素和古建筑元素,既能给街区增加历史文化韵味,又能让人们了解南京云锦的发展历史。以长沙非遗传播为例,在城市文化广场增设菊花石雕、浏阳花炮雕塑等,增加了观赏性,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围绕长沙弹词、花鼓戏等非遗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设智能语音播放功能,循环播放长沙弹词、花鼓戏等相关曲目,同时在公交站台处融入与长沙窑陶瓷有关的文化元素,营造浓厚的非遗展示与传播氛围,吸引人们去了解长沙弹词、花鼓戏、长沙窑陶瓷等非遗项目。

(四)创作纪实性纪录片保护和弘扬非遗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不断出现,并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网络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人们了解所需信息的重要渠道。这种情况下,要想更好地传播非遗,关键是要有效应用数字影像技术,围绕非遗项目的发展历史,打造專门的纪实性纪录片。纪录片主要讲解各个地方的非遗项目,为观众展示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增进人们对相关非遗项目的了解,获得沉浸式体验,感受非遗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2022年6月,bilibili首播了一部纪录片《我是你的瓷儿》。该部纪录片以中国手工瓷装饰历史为脉络,以瓷器的颜值为贯穿点,讲述手工瓷器之美,让观众了解瓷文化。该纪录片制作团队利用数字影像的方式,向观众展示瓷文化的发展历史,从配制各色釉水到建立颜色档案,再到运用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分析,让观众了解瓷的制作全过程,传递精益求精的美好品质,呼吁人们要自觉保护和传承瓷文化。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非遗传承中应用数字影像技术,不仅可以增加观众沉浸式体验感,还能深入表达非遗蕴藏的内涵,满足网络视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基于此,可以从数字影像展示非遗、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展示效率、全息投影技术增加观众沉浸感、开发有关非遗的影视动画作品等方面出发,探讨数字影像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范畴。同时,进一步探索提升数字影像技术的沉浸式体验的策略,主要包含构建用户画像、建立数字影像博物馆和非遗虚拟体验中心、促进非遗与城市公共艺术有机结合、创作纪实性纪录片等,保护和传承非遗。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课题: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改善的沉浸式数字影像设计(编号:GJJ22039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文继奎,杜杉杉.新媒体时代池州傩戏数字影像传播的嬗变、价值与路径[J].视听,2023(3):7-10.

[2] 刘珈吟.数字影像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J].文化产业,2023(5):143-145.

[3] 付红安,张雪.抖音平台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传播特点及发展策略:以“彭传明”非遗文化传承短视频为例[J].北京文化创意,2023(1):79-84.

[4] 王海洋,仵军智.数字动画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以凤翔泥塑为例[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38(1):85-88.

[5] 庄婉容.数字影像语境下福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21,38(1):61-65.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非遗技术
岩画保护,数字影像数据库来帮忙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数字影像技术对摄影专业教学和创作思维的影响
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