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国良
在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的21世纪,如何解决或者说平衡中国社会中的城乡关系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的滚滚浪潮之中,文艺界试图以积极的策展行动来回应和推动当下“时空并置与精神同构”的历史必然性,以共绘城市美术与乡村振兴的视觉图谱生产,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思想内涵,融通城乡之间身份、空间与审美差异。与此同时,二者交融所产生的文化自反性,让我们更为清晰地意识到当前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到底如何做才能真正有效、切实地进行城乡互融的艺术实践和视觉生产?
一 “共同缔造”:
城乡时空并置与区域文化传承
面对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系列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显示出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在应对当前挑战所承担的作用。在2022年5月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程序和方法。在乡村建设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
在这一振兴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到农业作为生产空间进行现代化的一面,还应该注意到农村在生活空间进行现代化的面貌是怎样的。换言之,城乡融合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强调了城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呼唤了更多具有代表性、文化特色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我们应该在经济、政治、社会乃至艺术史发展的宏大叙事的历史角落中,用细腻的艺术叙事和真挚的艺术情感去重视和体验乡村真实而热切的日常生活。进一步而言,当前传统乡村社会系统的瓦解已经到了一个很深刻的程度,不仅要在政策、制度、结构、技术等层面进行改革和调整,还需要在广大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上进行养护,提升农民作为乡村主体的艺术文化修养。
以城市美术为支点,带动“美術乡村”和“乡村美术”的两个建设面向。因之,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统筹组织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和汤湖美术馆,以“共同缔造”为主题,聚焦“共同”理念,围绕湖北省开展“共同缔造”的叙事主线——“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旨在用艺术的语言,讲好“共同缔造”湖北故事,描绘“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生动景象。其中,许海刚《秋入珞珈山街》、李芳《夏有凉风之十》、肖蓝《有风筝的风景》、张展《假日》、徐敏和左奇卉《园博园揽胜》等作品是表现当代城市生活的典范。与之相对,王宏岳《小镇春早》、敖生林《赤壁老街》、魏伶和冯雨潇《小城故事系列5》、曾小圳和张奇《如常》、舒丛《茶园春色》等作品则是通过描绘乡村城镇集市风貌、村民务农的形象,创造出富有新时代气息的乡村生活景象。在这个意义上,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与乡村的界限逐渐模糊,不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交汇和互惠,更是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意识等多方面的融合,为荆楚文化的传承和视觉文化的生产提供了崭新动力和图像资源。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如“共同缔造·主题美术创作优秀作品展览”用国画、油画、雕塑、水彩、版画、色粉、陶艺、插画、综合材料绘画等造型艺术形式进行着“城乡互融”的视觉图像生产。这些作品涵盖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徐文涛《轻舟已过万重山》以20件小画描绘了城市桥梁、房屋、花卉等等田园风光和城市建筑;魏谦《远方的客人》、黄华林和苗媛媛《凉山金稞》则分别刻画了少数民族的少女愉悦好客的形象和农村老妇辛苦劳作的表情;谭大力《蚀》、刘意《大暑》、何三青和胡悦《拓古镌今之二》等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们利用综合材料对楚文化精神的自觉传承和自我阐释,展现了楚文化关照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对城乡艺术交融的多重面向。
二 图谱生产:
主题性创作与时代精神表达
不难看出,新时代为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为城乡艺术家和观者的交流提供了有效沟通的桥梁、为荆楚地域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精神图谱生产作为一种视觉图像的创造过程,强调了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应当高扬现实主义理想和艺术精神,不断挖掘和表达人民内心的精神追求和情感需求,去关切新时代下“人”的真实生存境遇。许多作品以敏感与细腻的视角观察和捕捉城市和乡村中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细微而日常的生活场景,表现出艺术家对新时代都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代表作王丹《岜沙·印象》、周颢《五峰山区写生系列——湾潭小哥》、郝孝飞《依靠》、钟鸣《希望的田野》、彭震中《稍息》、孙宵娅《静待花开时》以及方正《丽人NO.2》、张岚《畲舞乐章》、熊明非《同路人-2》、李乃蔚《吉他声声》、肖蓝《有风筝的风景》等中国画作品,他们塑造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质朴、清新,呈现出新时代城乡居民的新气息。而马杰《丰年》、邓义国《筑梦美丽家园》、邓鸿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王天瑜《曙》、程笛萱《远山长》、李皓《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程笛萱《远山》、韩青渝《笑声荡漾丰收田》等国画作品则是在刻画农民形象的基础上,描绘出了乡村丰收的喜悦场景和农村的新面貌。他们运用严谨而富有变化的线色交叠表现出人物细微情绪的理解,对传统的中国画语言进行梳理、实验与解构,力求以墨与色的丰富层次表现人物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赋予作品一种自然沧桑的人文情怀。这类描绘新时代基层民众辛勤工作,为了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的现实题材,在油画作品中则以马新平《喜讯》、黄海蓉《青春的温度》、肖煜昊《阴天出工》、敖生林《赤壁老街》、韩青渝《笑声荡漾丰收田》为代表,这些作品的画面中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运用写实的手法,歌颂普通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呈现出对人性、社会现实的关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展览中以王心耀《中国风》为代表的意象油画作品,以融贯中西的视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技法和观念的探索和创新,将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审美中,达到了意象油画的天地大美与生命之境合一的审美化境。
展览中还有部分作品不仅尺幅巨大、构图恢宏、场景宽广,而且涵盖了丰富的新时代社会、科技发展的相关主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科技进步、乡村振兴等,观众可以通过作品更深刻地理解城乡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拓展观众对社会的认知,传递出新时代精神,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如许奋、胡新桥、李文杰共创的大型版画作品《船说·蛟龙号》《船说·辽宁号》,李宁《启航》、朱国栋《大国重器·葛洲坝》、柳秀林《启航·太空》、陈曦《绿水青山一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吴海广《飞渡》、吴慧玲《大工业时代》、柳泓羽《城蕴初旭》、弓箭《共筑航天梦》等作品,以宏大叙事为主基调,表达出對历史与文化的尊崇与传承,在城乡交融的背景下,这种文化传承更加弥足珍贵。
可见,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他们各自拥有在城市或乡村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体验,他们的创作灵感在展览空间中得到了碰撞和启发,有助于推动艺术创作的多元发展。展览所强调的“共同缔造”理念,鼓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些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也有助于化解城乡之间的隔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 何以交融:
身份、空间与审美的同构
实际上,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已经改变了城乡居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城乡之间的身份、空间与审美正逐步趋同。然而,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认同危机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当前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如作品形式程式化、作品内容概念化和说教化以及展览的过度宣传化,这使得到底如何做才能真正有效、切实地进行城乡互融的主题性艺术实践和视觉生产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可以从分析城乡差异、重塑文化认同以及促进社会互动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首先,对城乡差异的分析是有效实现城乡艺术交流的首要路径之一。城市和农村在人口、经济、教育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导致了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从而制约了城乡艺术交流的发展。为了减小城乡差异,必须致力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普及率。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合作,提供更多的文化教育资源,例如艺术课程、文化活动等,以帮助农村居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城市和农村的艺术家相互学习和合作,建立艺术家交流计划,聚焦城乡居民之间的互动和理解,如向磊《新城系列之五》、万计《高铁进山》、付斯佳《共筑同心》、吴海广《飞渡》、蔡敏和李尘《天堑变通途》、许建强《老船厂与凤雏桥》、孙佳欣《途中》、倪丽丽《佳节到来之际》、黄馨贤《缔造·乡村建设》、楚天舒《格3》、赵馨《魅力乡村美如画》等作品都显示出艺术家们坚实的写生基础和造型能力,无论是城市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还是乡村风景的古朴清晰,都彰显出了艺术家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城市建设的雄心壮心和无限热情。
其次,城乡文化认同是搭建城乡艺术交流桥梁的另一个关键措施。许多农村居民可能认为城市文化与他们的生活无关,这种认同感的缺失使得城乡艺术交流难以展开。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重塑文化认同,其一,鼓励农村居民传承本土文化,弘扬传统工艺、乡土音乐和民间艺术等,这有助于增强农村居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了解农村文化的机会。如孙宵娅《静待花开时》描绘了一位极具民族本土特色的少女形象;张岚《畲舞乐章》表现都市时尚女子体验民族风情时,佩戴头饰、搭配衣服的场景,颇具城乡融合的意味。其二,组织跨地域的文化节庆活动,将城市和农村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这种活动可以包括艺术展览、传统表演、手工艺市集等,吸引不同背景的人们参与,促进文化认同的塑造,推动各类群体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保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本次展览中王天瑜的《曙》、于中群《人家》、孔俊泽《步屟寻幽》、唐熠林《瓜果甜梦》、向静《定格的记忆》表现出乡村生活中不易察觉的微小事物和美好风景。
最后,搭建城乡艺术交流的桥梁需要积极的社会互动性和文化参与性,以便城市和农村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在城市和农村地区设立社区艺术项目,为居民提供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这可以包括美术工作坊、戏剧表演、音乐课程等,鼓励不同社区的人们一起创作和欣赏艺术。与此同时,在数字时代,技术互联成为城乡艺术交流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化平台,如社交媒体和在线文化论坛,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这些平台可以用于分享艺术作品、讨论文化话题,打破地理隔阂。通过艺术在城乡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传递新时代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展览中邱卿云《星辰大海系列》、曾繁琦《错位时空》可以看出青年画家在图像时代和多元媒介技术的冲击下,对传统艺术语言符号和造型结构的解构和重组,以看似简化的画面逻辑表现城市景观和自我意识。
总而言之,城乡融合是一个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文化黏合作用。通过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精神图谱的创造,直接呈现了城乡融合的新动态,还传递出新时代社会、技术、文化与人民心理和情感的变化与需求。这些聚焦人民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艺术现象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现实语境和精神内涵,还促进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文化对话和理解,为城乡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责任编辑 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