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霞 马媛媛★ 崔二平 宋蕊楠 张丽丽 杨震
血管内皮损伤或炎症反应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出现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而狭窄部位出现斑块形成等病变,会提高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1]。易损性是造成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原因,主要包括斑块表面纤维变薄、脂质坏死核心丰富、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多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2]。血清中的炎症因子和脂质蛋白等分子可能影响斑块的形成与稳定性。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属于一种促炎因子,能够促进炎症反应和增加血管动脉硬化程度,且与血压升高存在关联性[3]。对氧磷脂酶-1(Paraoxonase-1,PON-1)是一种水解酶,能够减少低密度脂蛋白氧化过程,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内皮细胞或巨核细胞合成,能够介导血小板黏附聚集,对于体内止血过程和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5]。目前影像学检查是颈动脉稳定性的主要诊断方式[6],对于Lp-PLA2、PON-1 及vWF 等血清指标应用于检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血清Lp-PLA2、PON-1、vWF 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为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1 月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102 例老年颈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患者的颈动脉血管与斑块稳定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sosphere thickness,IMT)>1.5 mm 提示动脉斑块形成。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改良斑块分型标准[7]中稳定斑块分型与易损斑块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稳定斑块组共54 例,不稳定斑块组共48例。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病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60 岁;②患者经MRI 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斑块;③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病例排除标准:①身体基本素质不能完成MRI 检查者;②存在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存在严重精神功能障碍者。
于入院当天采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5 mL,在4℃环境下3 500 r/min(离心半径10 cm)离心15 min,取上层清液放在-80℃冰箱内保存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Lp-PLA2、PON-1 与vWF水平,相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步骤进行。
选择3.0 T 德国西门子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型号:MAGNETOM Skyra)与8 通道头颈部线圈,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成像MRI 检查。医护人员提示患者脱下身上佩戴的与金属相关的物品,引导患者取仰卧位,以海绵垫固定两侧头部,将患者推进扫描机内。扫描序列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T1 加权成像(TI weighted imaging,T1WI)与T2 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设置扫描参数:MRA:轴位,重复时间40 ms,回声时间4.3 ms,矩阵512×512,成像视野256 mm×256 mm,层厚2 mm;T1WI:矢状位,重复时间800 ms,回声时间25 ms,矩阵256×256,成像视野300 mm×250 mm,层厚3 mm;T2 WI:横轴位,重复时间2 000 ms,回声时间90 ms,矩阵256×256,成像视野300 mm×250 mm,层厚3 mm。扫描结束后将影像学数据上传到工作站,两组患者的所有影像结果诊断由两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共同完成。
通过电子病例系统下载两组患者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血清Lp-PLA2、PON-1 与vWF 水平等相关信息,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与吸烟史等资料。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卡方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评估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血清Lp-PLA2、PON-1 与vWF 水平均是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Lp-PLA2 与vWF 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PON-1 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与BMI 指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n(%),()]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n(%),()]
以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是否稳定为因变量,将收集的相关资料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史、吸烟史>1 年、血清Lp-PLA2 水平升高、血清PON-1 水平降低和血清vWF 水平升高均是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arotid plaque stabi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ROC 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p-PLA2、PON-1、vWF 水平及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优于单一检测(P<0.05)。见表3、图1。
图1 ROC 曲线分析Fig. 1 ROC curve
表3 血清Lp-PLA2、PON-1 与vWF 水平对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Table 3 Predictive value of serum Lp-PLA2,PON-1 and vWF levels in carotid artery plaque stabi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颈动脉狭窄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管腔变窄甚至闭塞,患病风险通常会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对老年群体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8]。颈动脉斑块形成以及稳定性与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不稳定斑块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9]。因此,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早期诊断与准确评估,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邓利群等[10]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吸烟均会增加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本研究进一步验证得出,高血压病史与吸烟史均会提高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风险。谢翠华等[11]研究指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易损性高于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容易破裂脱落形成血栓,而控制血糖水平能够增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降低动脉粥样斑块出现破裂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提示老年颈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需要合理控制血糖水平。
Lp-PLA2 主要由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分泌,能够水解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黏附因子和细胞因子水平生成,促进泡沫细胞形成与凋亡,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2]。Lp-PLA2 水解后的产物能够促进白细胞介素-6 与肿瘤坏死因子-α 等炎性因子生成,使血管内皮细胞上形成大量的巨噬细胞与泡沫细胞,并在血管内皮上形成恶性循坏聚集,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衡并形成斑块内炎症,引起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13]Lioudaki S 等[14]研究指出,PON-1 能够以高密度脂蛋白为载体,对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水解氧化并降解其毒性,而且能够水解脂质过氧化物,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对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重要影响PON-1 中内酯酶、硫内酯酶、芳基酯酶和芳基二烷基磷酸酶等多种酶活性能够水解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而PON-1 水平下降引起的酶活性降低,会引起体内出现糖化或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血液中脂质过氧化物大量聚积,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影响斑块稳定性[15]。颈动脉粥样硬化会促使斑块形成,Song Q 等[16]研究指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vWF 水平呈正相关,当颈动脉血管出现损伤时,机体vWF 水平会升高,参与血管内皮细胞合成。vWF 是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物,颈动脉斑块患者体内vWF 水平升高跟斑块内血管受损相关,vWF 进入血液能够参与血小板聚集,参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利于斑块稳定[17]。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清Lp-PLA2、PON-1 及vWF 水平均可能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史、吸烟史>1 年、血清Lp-PLA2 水平升高、血清PON-1 水平降低和血清vWF 水平升高均是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主要诊断方法为进行超声、MRI 等影像学检查,对血清指标诊断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报道较少[18]。本研究验证了血清Lp-PLA2、PON-1 与vWF 水平对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各单一指标及联合检测均可对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预测,提示血清Lp-PLA2、PON-1 与vWF 水平可作为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指标,且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综上所述,血清Lp-PLA2、PON-1 与vWF 水平可能参与了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血清Lp-PLA2、PON-1与vWF 水平联合检测有望成为诊断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检测指标,为临床诊治与预后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