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跃
(南宁学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产建造理念的持续更新,传统的产品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时代背景下,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求,加快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研发运用,提高全生命周期信息流通共享水平,改善装配式建筑实施管理效果,力求尽快实现建筑行业现代化、工业化转型升级。
装配式建筑是将主要建筑构件在工厂生产、运输到现场安装实现的,因此,大批量的产品需要通过制造生产线完成,这些混凝土构件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安装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振捣、养护、拆除模板、起吊入库、组织运输等,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程序执行,保证预制构件制造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制造是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的,如果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制造和装配需求,那么经常会出现设计与制造、施工相冲突的问题,需要进行变更、返工,导致资源浪费、成本增加。在产品制造阶段,虽然主要生产设备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装备可靠性差、精益生产能力不高、标准化程度比较低、主要生产设备之间的联动性较差、设备功能与工艺流程配合效果不佳。许多制造车间采用的生产设备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低,需要依靠人工操控,容易出现参数混淆、工序错乱等问题。在相关参与单位交流沟通方面,由于信息感知和集成能力较差,因信息反馈延迟导致的生产资源浪费比较常见。在运输阶段,信息共享困难,由于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种类和数量比较多,依靠传统管理方法容易出现信息错误、查找困难、构件丢失等问题,影响了运输管理效率,制约了后续施工作业效率。以上这些都是智能制造面对的核心问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1]。
2.3.1 提高智能设计水平
为了提高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制造水平,必须从深化设计过程着手,尽可能从根源上避免问题的出现。根据项目特点和业主需求,采用面向功能和性能的建筑产品设计方法,构建BIM设计模型,经过碰撞检测和受力分析后,导出面向制造和施工的数字模型及参数,利用物联网、传感器、RFID等技术,通过设计参数与生产信息的比对,保证预制构件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效果,在物联网环境下实现制造过程与设计过程的信息交互,防止上下游衔接不畅。
2.3.2 智能生产调度系统
预制构件制造是装配式建筑建设的重要环节,须与施工过程紧密衔接,通过构建智能生产调度系统,能够实现精益生产目标。建立预制构件生产过程模型,利用传感器、RFID等技术,全面记录构件生产过程信息,包括每道工序信息、质量检测信息等,同时将生产过程信息、车间库存信息、施工现场信息等集成到生产调度系统中,有效促进生产、施工协同,在智能算法、精益生产理论的支持下,实现智能生产调度决策,减少生产和仓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2.3.3 智能制造设备运用
提高预制构件制造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加强智能制造机械设备的研发运用。工业机器人在产品智能制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用摆模机器人及配套模具,能够有效控制摆模精度,通过友好、开放、兼容的人机操作界面,可以自动化完成预制构件生产线模具的放置、固定、拆卸、回收工作,经应用实践,摆模精度能够控制在±2mm之内。
研究钢筋笼和模具一体化智能组装设备,智能识别、搬运、组装模具和钢筋笼,存储和标记相关信息,有效解决组装工艺环节复杂、搬运过程混乱、安装精度不高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构件的信息化建档。
研制钢筋笼自动绑扎及智能焊接设备,根据设计规范自动进行钢筋连接,提高钢筋网片规格尺寸的精确度,自动按照设计尺寸预留预埋,精度可以控制在±10mm范围内,而且通过通信接口和互联网可以远程进行技术诊断和故障排除。
研制预制构件生产混凝土智能布料设备,自动控制布料机启停及运行参数,控制布料速度,实现混凝土浇筑的精准把握,而且下料均匀,振动高效,噪音较小,能够自动清理剩余物料。
2.3.4 完善智能制造系统
智能制造系统是实现全自动流水作业的基础保证,主要由智能制造、智能管理、智能分析等部分组成。智能制造子系统是由智能装备组成的,并且由物联网将各种智能生产装备连接起来,完成预制构件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负责收集信息数据,并与生产管理子系统通信。生产管理子系统能实现对生产现场产品状态、制造进度、资源计划等方面的智能管控,通过网络与智能分析子系统传输信息。智能分析子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处理、集成、分析、可视化设计等模块组成,主要负责产品制造周期中的数据分析与优化设计,能够实时控制产品设计、生产过程,达到智能优化制造的目的。
利用智能制造系统,充分发挥云端服务优势,从产品类型和生产需求出发,分析优化工艺流程,科学配置生产资源,实现智能生产线的自动建立与运行。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要素有智能决策处理系统、智能生产设备、物联网络、分布式控制等,这些装备和技术是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实时信息处理、质量跟踪控制的基础支撑,作为智能单元个体,智能设备和功能系统能够实现局部环节的智能处理,在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可以创建人机互联的智能化生产环境,促进智能单元个体向整体智能系统转换升级。
2.3.5 提高智能运输水平
研究预制构件专用运输设备,以往的预制构件运输需要吊装设备辅助,而且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超限问题,如果路况不佳,可能会因颠簸造成损坏。运用带托盘的预制构件专用运输车辆,无须吊装便可以自装卸,在复杂工况和不同荷载要求下,能够满足减震需求,智能托盘进行离地高度调整,减少超限和颠簸破坏问题,同时配备防爆保护装置,能够有效避免托盘坠地。在此基础上,提高运输过程信息化水平,通过配备GPS定位系统、无线通信系统、RFID、传感器,在电子运单传送到运输调度管理系统后,可以智能匹配相关信息,自动制定最佳运输方案,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在运输时,可以实时查阅预制构件运输情况,精准计算预计到达时间,方便施工现场合理安排场地、人员、机械设备,根据时间节点做好卸货准备。
预制构件在工厂制造完成后组织运输到现场安装施工,通过预留的插筋、孔等进行组合和连接,组装成满足设计要求的整体,主要工艺流程包括定位放线、构件吊装、套筒连接、套筒灌浆、支撑固定、叠合层浇筑等,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对作业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业内容发生了改变,需要从具体工艺环节出发进行智能建造问题分析和创新研究。
狭义上的智能建造主要指在建筑施工阶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BIM、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创建智慧化建设环境,统筹分配建筑资源,使建设过程更加智能高效。现阶段,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水平比较低,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吊装机械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精度差,实施过程存在一定的质量和安全隐患;节点连接方式依然以灌浆套筒连接为主,灌浆施工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临时支撑精度不高、调整困难等,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现象[2]。
3.3.1 智能吊装创新需求
预制构件的吊装施工具有较大难度,需要依靠大型机械设备,而且吊装精度把控困难。利用GPS、传感器、RFID等技术,将现场施工要素转化为智能施工对象,能够被感知特性,实时采集信息并传输到施工现场资源要素管理系统,通过智能运算合理调度施工资源,将构件制造信息、吊装施工方案、质量检测信息等传送到工程质量检测系统,将施工现场安全监管信息传送到工程安全预警系统,使整个现场吊装过程处于可视化监管状态。研制智能化吊装设备,开发智能操控系统,提高吊装设备的智能性和操控的便利性,运用具有PLC编程控制器的智能吊装机械,能够自动进行运行状态参数监控和故障诊断,保证预制构件吊装的速度和精度。
3.3.2 智能安装创新需求
预制构件吊装到作业面后,需要进行位置调整和支撑固定,研制高精度自适应斜撑系统,自动测量墙体角度数据,并根据结果自动调整斜撑系统,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安装精度、减少调整时间。同时,研制智能化灌浆设备,集上料、制浆、注浆等工艺流程于一体,实现自动设计、自动计量、自动配浆、自动注浆、自动清洗,提高注浆施工效果,减少对人工作业的依赖。研制自动铺地设备,根据瓷砖规格、铺装范围等数据,自动进行计算设计、规划调整,完成砂浆涂抹、瓷砖搬运、切割加工等作业,减少建筑材料浪费。研发建筑3D打印设备,解决软硬件兼容问题,设计合适的材料输送系统和打印喷头形式,研发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打印材料,解决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的核心问题。
3.3.3 智能管理创新需求
在资源管理方面,除了对预制构件状态的跟踪管理,还应该对机械、人员及其他物料等资源要素加强管理,向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发放GPS定位器,实时采集人员信息,在其他管理系统的辅助下,能够可视化显示人员位置、状态,自动分析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作出针对性优化调整,对施工机械设备统一编码,绑定定位芯片,实时监控位置和运行状态,防止出现机械资源浪费或供给不足的问题。
在进度管理上,依靠物联网进行状态感知,将采集到的进度信息传送到BIM模型中,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差异,利用大数据重新计算实时数据,优化调整进度计划,实现智能化进度管理。另外,在质量、安全、成本管理方面,同样要以数据信息为基础,利用智能化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与对比分析,做到有效预警、追踪整改,提高智能管理效果[3]。
综上所述,根据装配式建筑特点,智能制造主要针对的是预制构件的生产加工环节,智能建造主要针对的是现场安装施工环节,涉及的行业和技术类型有所不同。在智能制造方面,通过智能设备、智能系统的运用,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在智能建造方面,通过关键工艺的智能化改造以及先进管理系统研发,有利于提高现场施工效果,维护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