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如
(新疆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紧迫性。2018 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并于2021 年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本文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研究文献进行阶段性分析,旨在精准把握其整体研究现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深入研究和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为凝练研究主题,确保样本数据的精确性与科学性,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研究样本库,以“农村人居环境”为“篇名”进行高级检索,符合检索要求的文献最早出现在2004 年,因此将文献检索起止年限设置为2004—2022 年,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共得到1 192条文献记录。人工剔除会议征稿、报纸、政策文件、重复文献以及无作者文稿等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984 篇有效文献。
CiteSpace 6.1.R6 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设计出来的一款多元、多时、多态的引文可视化软件[2],能够通过绘制不同主题的科学图谱,全面、系统地展现某一研究领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历史演变脉络、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本文借助CiteSpace 可视化工具软件绘制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包括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及其合作网络、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结果等,并对其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的期刊发文量进行统计汇总和整理分析,得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年度发文量趋势图,见图1。
图1 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年度发文量趋势图
由图1 可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相关研究总体呈增长态势,整个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 年以前,这一时期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研究的初步探索期,发文数量较少,相关研究进展缓慢,研究的理论、方法等都尚未成熟。第二阶段是2006—2017 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缓慢发展期,发文量整体波动幅度相对平缓,但相对于前一时期有显著增长,最高发文量达到28 篇。该阶段发展可能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等政策有关[4]。第三阶段是2018—2022 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快速发展期,发文量“直线式”跃升,其中2020年发文量高达208 篇,这一阶段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984 篇)的80%。说明近几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受到了政府、学术界以及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尽管在2021、2022 年出现了略微减缓的趋向,但总体发文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可能是引发文献量激增的直接原因。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国家政策导向特点,国家对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视引发学术界、各高校机构对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度仍将持续。
为了解在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运用CiteSpace 分析软件,选择“author”作为分析字段,绘制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其中,节点的大小与作者发文量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线及粗细分别代表不同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与密切程度[5]。
首先,从图2 中明显看出,大节点的数量不多,说明农村人居环境领域发文量多的作者较少。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发文量位列前5 位的作者进行汇总(见表1),可以看出,发文量排名第一的作者是于法稳(8 篇),其是研究农村人居环境领域较为资深和有影响力的作者。其次是李兵弟、申琳、王淑霞、朱琳,他们是该领域文献量的主要贡献者。其他绝大多数学者的发文量是1 篇,表明他们对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都不太深入。其次,观察节点之间的连线,整体呈分散式分布,大多数作者之间没有形成合作关系,只有局部区域存在连线密集的团体,但合作关系密切程度不高。其中比较显著的研究作者团体以申琳、刘爱秋、李华军、孙佳慧、刘海燕、张维霄、王惠,朱琳、朱洪标、孙勤芳等为主。总体来说,我国研究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核心作者团队尚未形成,主要还是以个体独自研究与探索为主。最后,节点的颜色代表作者发文所对应的时间年份,例如,于法稳的节点颜色有四种,由内到外分别对应2018 年、2019 年、2021 年、2022 年,说明该作者这4 年发表了文献;申琳、李华军、孙佳慧、刘海燕的节点连线为红色,表明他们之间在2022 年进行了首次合作;申琳、张维霄、王惠、刘爱秋之间的节点连线为橘黄色,表明他们之间在2021年进行了首次合作。
表1 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发文量前5 位的作者
通过运行CiteSpace 软件,选择“institution”绘制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机构分布图(见图3),共得到329 个网络节点,64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 012。由此可见,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较弱,合作关系不紧密,目前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尚未形成主要的研究阵地。其中,从文献归属来看,研究机构主要分为三类,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以及地方党校。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人居环境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高等院校,它们是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价值,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从机构具体分布来看,整体分布较为分散,尽管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研究机构均对农村人居环境有所研究,但机构之间并未产生合作关系,不利于同一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长此以往,将影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图3 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机构分布图
另外,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发文量前11 位的研究机构进一步分析(见表2),发文量由高到低依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8 篇、农业农村部4 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 篇,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河北农业大学、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中共崇信县委党校、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发文量均为3 篇,以上机构发文量大约占总体发文数量的4%,其余机构发文量均在2 篇及以下,说明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的整体影响力较低。
表2 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发文量前11 位的研究机构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将2004—2022 年研究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发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涉及的学科面十分广泛。其中,农业经济发文数量最高(568 篇),占比33.45%;其次是政党及群众组织、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建筑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类别。值得关注的是,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财政与税收以及旅游等学科方向也逐步向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进军,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性、纵深性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表3 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发文量前10 的学科
期刊论文的被引次数是一篇文章在某一领域学术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直接反映。表4 为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排名前5 的高被引文献汇总表。首先,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是于法稳[6]2019 年发表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其下载次数(13 128)也位居第一。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中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当时学术界在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是彭震伟等[7]2009 年发表的《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提出了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新模式。位列第三的是李伯华等[8]2009 年发表的《乡村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度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石首市久合垸乡为例》,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策略,是当时较早进行农村居民满意度研究的文献;位列第四的是于法稳等[9]642018 年发表的《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与对策》,对整治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与探索。位列第五的是郜彗等[10]2015 年发表的《中国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评价及发展对策》,其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域进行了类别划分,可见当时已将研究聚焦在更大范围的整体性研究上。
表4 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排名前5 的高被引文献汇总表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主要核心内容的精准凝练与高度概括,能体现出某一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和中心主题。运用CiteSpace软件选择“keyword”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共得出455 个网络节点,500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 048。由图4 可知,关键词以“人居环境”“乡村振兴”“农村”“环境整治”等为中心的网络关系明显较为突出,并且时间跨度较长,表明它们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词。
图4 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研究基础上,选取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前10 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更深层分析(见表5)。其中,“人居环境”以216 次位居第一,在2005 年就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词频;其后依次是“乡村振兴”“农村”“环境整治”“治理”“对策”“新农村”等。根据计算得出的中心性,关键词“人居环境”“新农村”“农村”“乡村振兴”“对策”“厕所革命”在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也是当时的研究热点。
表5 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文献的关键词频次与中心性统计
关键词共现图谱和高频关键词深层分析清晰展现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研究的实践脉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2005 年提出新农村建设,以“农村”为研究对象的人居环境成为新的关注点,引起学术界热议,大多数学者对一些典型农村地区进行案例分析、走访调研等,获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数据。二是2009 年以后,随着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居环境”为核心主题,部分学者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问题、成效等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改进措施。三是2016 年以后,在美丽乡村建设倡导下,以“乡村振兴”为拉力,带动农村地区多方位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全面乡村振兴等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
显而易见,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研究方向正从宏观向微观发展、从单一向多元贯通,整体呈多样化、多维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与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发展趋势相吻合。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通过聚类算法将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强度进行分类,将关系紧密且强度大的关键词聚成一类[11]。通过CiteSpace 软件的关键词分析功能,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运用对数似然比(LLR)算法,选择关键词前7 个聚类,绘制得出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其主要形成了#0 问题、#1 人居环境、#2 乡村振兴、#3 新农村、#4 污水治理、#5 厕所革命、#6 规划等7 个聚类群。
图5 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结合当前学术界已有的文献研究以及各图谱分析情况,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主题。
1.农村人居环境理论内涵的研究
关于我国人居环境的理论内涵,我国“人居环境之父”吴良镛[12]最早提出,人居环境应包含五个子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支撑系统。随着人居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李伯华等[13]认为农村人居环境的范围应更广泛,具体包括农村自然环境、农村社会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构成人居环境的有机整体。毛其智[14]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曾灿等[15]在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居环境的特征,将人居环境系统分为主体、功能、空间三个维度。
2.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建设和美乡村为目标、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宗旨,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尽管当前三年整治行动圆满结束,也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成效,但仍然与人民群众所期望的结果有一定差距,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困境。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16];二是农牧区整治效果难以持续[17];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式存在策略主义和形式主义[18];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农民自治弱化”[19];五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区域发展不均衡[20]。
对于以上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将政策落到实处,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究。于法稳等[9]67-68认为,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徐顺青等[21]认为要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制,落实各方责任;赵霞[22]表明应在宏观上扭转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粗放模式,中观上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公共服务供给,微观上提高农民的环保观念与参与意识。
3.农村人居环境具体内容的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主题包罗万象,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关注不同层面的焦点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王微等[23]结合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丰富经验,探索出“政府—市场—农民”多元主体协作治理格局;李伟等[24]结合乡村振兴背景,研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战略价值;唐洪松[25]基于四川省的调查数据,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陈永森等[26]以“厕所革命”为切入视角,对其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和经验总结,为未来厕所革命提供了方向路径;李冬青等[27]基于全国7 省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模型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与作用进行评估。
运行CiteSpace 分析软件,绘制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前20 个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6),其中突现起止年份和强度有利于更精准了解与分析该领域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程度。
图6 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突现强度前20 个关键词
由图6 得知,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新农村”,突现值为10.12,表明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对“新农村”相关内容的研究始终是近20 年的研究焦点,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此外,“新农村”与“村庄规划”的突现时间最长,表明它们曾是该领域主导性的关注问题,具有长期活跃的特征。
总体来看,2005 年之前并没有出现关键词突现,究其背后原因,是当时我国在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初步探索期,没有足量的研究文献。2006—2017 年突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为“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建设”“城乡统筹”和“乡村规划”。由于当时我国在农村人居环境领域处于缓慢发展期,城乡发展不平衡,学者们将研究的初步视角主要聚集在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问题、对策及农村规划与建设等方面。2018—2022 年突现程度较高的关键词有“宜居乡村”“扎实推进”“整治工作”“生态文明”“乡村旅游”和“示范村”,表明这些主题词近几年在农村人居环境领域较为活跃,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这一时期对应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快速发展期,结合国家在人居环境领域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学者们主要将研究视线转移到了更具现代化、人性化的层面。
本文运用CiteSpace 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出的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984 篇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剖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演变趋势脉络,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文献外部特征上看,2004—2022 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期刊文献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期、缓慢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综合研究作者及发文机构来看,各自所呈现出的合作程度均较弱。于法稳、李兵弟、申琳、王淑霞、朱琳等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研究的主要核心作者,但尚未形成合作紧密的学术研究团队;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是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研究的主力军,但总体呈分散状,各机构之间也缺乏合作交流,并未形成关键研究阵地;高被引文献的研究主题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紧密关联,且有4 位作者所发表的期刊在人居环境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均为核心期刊。其次,从关键词各知识图谱来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农村人居环境理论内涵、问题、对策以及具体内容研究等方面;“整治工作”“乡村旅游”和“示范村”等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近几年的研究前沿内容。
纵观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近20 年来的研究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国内研究学者对该领域进行了多样化、多维度的探究,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奠定了基石。但从研究结果来看,仍存在薄弱之处,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1.持续加强实践及经验总结
上述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领域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持续加强各学者、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强化重点问题研究和经验总结。一方面,鼓励研究学者、机构多进行实地走访与合作,聚焦农村地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短板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对各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将示范村镇的试点经验总结好、推广好,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造科学性、创新性、可复制性的经验与模式,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2.关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要重点关注县域融合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相关问题研究。农村发展不能片面地将视角局限在农村,更要着重思考与解决城乡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融合、协调发展这个现实问题。这是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关键举措,更是促使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现实之需。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广大农村地区的差异性、复杂性与特殊性,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保留农村的传统风貌,努力实现城镇和乡村各美其美、协调发展的美好愿景。
3.注重整治长效机制研究
确保整治成果不反弹是接续整治工作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未来要多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研究。一方面,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注重探索引入数字化乡村建设与管理的方式办法,强化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另一方面,以多学科、多领域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打造本土化特色产业,运用多元化方法进行精细化、系统化评价研究,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