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旅游型乡村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3-12-04 07:38崔正冯文勇樊童生阮诗赟吴觉妹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山西省空间旅游

崔正 冯文勇 樊童生 阮诗赟 吴觉妹

[摘 要]旅游型鄉村作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合理布局乡村旅游资源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山西省466个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在空间分布上,山西省旅游型乡村整体呈集聚型空间分布,形成两个集中片区和3个次集中区,旅游型乡村数量南多北少,南北差异明显;2)在影响因素上,地形和交通对旅游型乡村的分布影响最大,旅游型乡村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且距公路和河流较近的地区;3)旅游型乡村的空间格局成因复杂,人文环境、历史文化、风水理念等方面亦深刻影响着旅游型乡村的空间格局。对山西省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进行系统地分析,有助于为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丰富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成果。

[关键词]旅游型乡村;空间分布;地理探测器;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 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310(2023)06-0043-10

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Tourism-oriented Rural Area in Shanxi Province

CUI Zheng, FENG Wenyong, FAN Tongsheng, RUAN Shiyun, WU Juemei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0,China;2.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Xinzhou Shanxi 034000, China;3.School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Geomatics, Nanning

Normal Uniw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4.School of Software and Microelectron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2600, China;5.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9, China)

Abstract: Tourism-oriented rural area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study of its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ational layou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466 tourism-oriented villages in Shanxi Provi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1)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hanxi Province, the overall tourism-oriented villages are of agglomerated spatial distribution, having formed two concentrated areas and three sub-concentrated areas, the number of tourism-oriented villages is larger in the south than that in the north,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s obvious; 2) In term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opography and transportation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m-oriented villages, which are mainly located in areas with gentle terrain and close to roads and rivers; 3) The cause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ourism-oriented countryside are complex,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feng shui concepts also profoundly affec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tourism-oriented countryside. 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auses of tourism-oriented villages in Shanxi Province, which helps to provide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for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enriche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ults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Keywords: Tourism-oriented rural area;Spatial distribution;Geographic detector;Shanxi Province

0 引言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通过当地特色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来吸引游人的旅游活动。我国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现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旅游凭借产业关联性强、能够带动大量就业等特点,成为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较于国内,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起步早、研究主体多元化,研究内容已从发展现状深入到发展模式、利益相关者等方面,尤其在乡村旅游影响因子、旅游行为、可持续等方面成果丰富。从20世纪90年代起,乡村旅游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旅游动机和资源评价等方面。但是现有研究多采用单一指标,研究方法以个案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定量分析。

自2016年起,我国明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乡村的重要支柱产业,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研究内容逐渐丰富,但现有研究多针对特定村落的空间特征,而宏观尺度的研究有待加强。在研究的区域选择上,多集中于东南地区,对山西乡村旅游关注较少。山西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长城、太行山、民族融合、黄河等多种主题的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

旅游型乡村是指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良好的区位等资源条件提供旅游服务,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本研究以2019—2022年国家级、省级多部门评选的具有较强旅游功能的乡村名录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尺度探讨乡村旅游点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西省作为研究区域,所选研究对象具有实时性、权威性等特点,并在空间研究上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方法,揭示旅游型乡村的整体分布特征。本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山西旅游型乡村的形成机理,还丰富了山西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为山西旅游型乡村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合理建议。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山西省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山西省范围内,有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里成为文化景观的集中地,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观光价值。

山西省共有28 203个行政村,有乡村旅游资源的村落非常多。本文将国家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及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于2019—2022年评选的乡村旅游数据作为旅游型乡村研究对象(见表1)。截至2022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选的7个批次的历史文化名村,山西省共有96个;农业农村部评选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山西省共有48个;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4个批次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西省共有36个;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评选的山西美丽休闲乡村共有50个;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发布的“三个人家”乡村旅游特色服务单位首批共175个,以及评定发布的两个批次的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首批A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共247个。排除重复村落,选定466个旅游型乡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除以上名录数据外,水系、交通等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http://www.ngcc.cn/ngcc/),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s://www.gscloud.cn/)获取,中国2019年人口空间分布1km网格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s://www.resdc.cn/),地形起伏度及坡度数据通过对DEM计算获得(见表2)。

466个旅游型乡村坐标数据借助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器获得。在省域层面上,将数据作为点状要素,以坐标点的形式表示地理位置,生成山西省旅游型乡村空间分布图(见图1)。

1.2 研究方法

1.2.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R)是指在一定区域中的点与相关要素点的邻近距离,分布特征可分为随机、均匀和集聚,最邻近指数的大小可用于分析其空间特征,计算公式为

式中:γ-为各点实际临近距离的均值,r-表示随机分布时的理论临近距离,n为样本数,A为整个研究区总范围,R是最邻近指数。R<1、R=1、R>1分别表示集聚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且R值越小,集聚程度越大。

1.2.2 不平衡指数

不平衡指数(S)用于分析旅游型乡村在山西省各地的平均分布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省份地级市数量,Y表示各地级市旅游型乡村数占全省旅游型乡村数的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 i 位的百分比。S的取值区间为[0,1],其值越接近1表示旅游型乡村在各市域的分布越不均匀,越接近0表示越均匀。

1.2.3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通過计算输出栅格周围点的密度,直观反映旅游型乡村的集散程度,计算公式

1.2.4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G)可用于分析旅游型乡村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x表示省域范围内,第m个地级市的旅游型乡村个数;T为全省旅游型乡村总数;k 为山西地级市个数。G值越大,集中程度越高。当 G >Ḡ 时,表明旅游型乡村集中分布。

1.2.5 地理探测器

通过GeoDetector探测两个变量在空间结构中的特点,从而判断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计算公式为

式中: Y为旅游型乡村数,P为要素X对Y的影响力;n为样本的个数;σ为所有区域的方差,m为Y的分层数,σ为次级区域方差。q在0~1之间,其值越大,说明要素X对Y的解释力越强。

2 结果与分析

2.1 旅游型乡村空间分布类型

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分布一般有随机、均匀和集聚3种类型。通过平均最近邻运算(见表3),Z为 -11.652 912,说明此聚类模式随机产生的可能性极小,最邻近比率(R)为0.717 83,即R < 1,因此可以判定山西省旅游型乡村的空间类型为集聚分布。

2.2 旅游型乡村空间分布均衡程度分析

通过不平衡指数探测旅游型乡村分布的均衡程度(见表4),根据公式(3)得到不平衡指数S=0.236。就不平衡指数而言,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较低,但仅由不平衡指数并不能全面地表达旅游型乡村的均衡程度。

为使研究成果更加全面和客观,本研究使用洛伦兹曲线加以完善。根据统计数据生成洛伦兹曲线(见图2),洛伦兹曲线与均匀分布情况下相比呈明显上升凸型,曲线突出弧度明显,表明山西省旅游型乡村空间分布并不均匀。根据表4可看出,山西省旅游型乡村主要分布于晋城、忻州、临汾、吕梁、晋中这5个市,旅游型乡村数量占全省数量的61%,而运城、太原、朔州等市的旅游型乡村分布较少。

2.3 旅游型乡村空间集聚区域分析

由式(5)得出地理集中指数数据(见表5),其中G=32.27599,Ḡ=30.15113,G > Ḡ,表明市域尺度旅游型乡村呈集中分布态势。

本研究通过核密度计算,生成核密度空间分布图(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省旅游型乡村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形成阳泉盆地、晋城盆地两个集中片区,且分别形成以阳泉、晋城为核心的大范围集聚区;形成太原盆地、吕梁山地、临汾盆地3个次集中区,且形成了以太原、晋中、吕梁、临汾为核心的大范围集聚区,而晋北地区未能形成大范围的集聚区。

从省域尺度上看,旅游型乡村数量南北差异较大,大致从南到北逐渐减少。若将山西分为晋北、晋中、晋西南和晋东南4个区域,旅游型乡村主要分布在晋东南和晋中地区。晋北地区虽然也有部分集聚区域,但相比于整体分布则呈现出数量少、范围小、集聚性不明显等特点。

3 山西省旅游型乡村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3.1 指标选择

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的一种旅游形式,虽然空间格局受到传统旅游和自然特点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旅游型乡村的发展受当地交通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公路交通。同时,旅游型乡村的旅游资源直接来源于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因此,本研究在指标选取时以自然地理条件为主导,在县域基础上,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的独特性,选取距河流距离、坡度、地形起伏度等3项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交通与人口两项重要的人文地理因素作为探测因子。

3.2 因子探测分析

本研究将旅游型乡村的空间结构图层与山西行政区图、山西地形起伏度图、山西坡度图、山西水系、公路、人口等数据图层叠加;以山西省各县域旅游型乡村为因变量,以距河流距离、坡度、地形起伏度、公路长度、人口数量作为自变量;借助ArcGIS 10.7进行数据处理,利用GeoDetector软件进行分析(见表6)。

结果显示,山西省旅游型乡村因子影响力排序为:公路长度>地形起伏度>距河流距离>坡度均值>人口数量。其中,公路长度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地形起伏度、距河流距离、坡度均值、人口数量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表6说明,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分布受到地形起伏度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根据王劲峰等对地理探测器使用的说明,对于q值有意义,不同专业要求不同。因此我们在科学分析的前提下,更多地考虑同一条件下不同影响因子之间q值的比较,更为合理。

旅游型乡村的分布不仅受地形起伏度和坡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公路等社会因素的干预。这些文化景观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由人类创造,因此,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符合人文地理学文化景观理论,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3.3 交互探测分析

交互探测结果(见图4)表明,各因素在山西省旅游型乡村分布格局中存在交互作用,不同因子两两交互后解释力明显增强。

依据GeoDetector交互探测的作用类型(见表7)可知,图4所呈现结果中仅有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交互探测呈双因子增强,其余均为非线性增强,不存在减弱及独立关系。由此表明,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分布是公路长度、地形起伏度、距河流距离、坡度和人口数量等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只从单因子去分析。

3.4 影响因子解析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旅游型乡村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山西省旅游型乡村与公路、地形起伏度、水系和坡度进行叠加,以便于更清晰地解释各影响因子对旅游型乡村分布的影响。

如图5所示,交通对山西省旅游型乡村的分布影响显著。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对旅游型乡村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西省高速公路网的发展对以自驾游为主的旅游型乡村的建设意义重大,地形起伏度和坡度也是影响旅游型乡村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旅游型乡村的建设难度。山西省地势多山,居民区一般处于地势较缓的地区。地形起伏和坡度较小的区域具有更好的水热条件,不仅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生活用水,也便于道路建设。自古以来,文化繁荣、人口密集的地区亦多分布在地势较缓的区域。因此,人口成为另一个影响因子。人口集中的村落更容易完善基础设施,也易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虽然人口相比于交通、地形起伏度和距河流距離来说,对旅游型乡村影响较小,但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根据经济地理学产业结构理论可知,旅游是为人服务的,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劳动力支撑。

利用ArcGIS 10.7對公路、水系、地形起伏度及坡度建立缓冲区,获取各旅游型乡村在距公路、水系0~5km、6~10km、11~15km、16~20km和20km以上的数量,以及在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各自区间内的数量(见表8)。

距公路和河流的距离越远,旅游型乡村数量越少,尤其是公路对旅游型乡村的分布影响显著。距离公路15km以上的旅游型乡村数量仅占总数的1.5%,由此可知,旅游型乡村多集中在交通密集区。地形起伏度小于10m的旅游型乡村数占总数的49.5%,坡度在3°~15°的旅游型乡村占总数的62.7%,结合图5可知,旅游型乡村多呈带状集中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区域。

综上所述,山西省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面对游客不单追求感官刺激,更看重高质量服务能力的需求,旅游型乡村应珍惜其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造具有三晋大地的乡村旅游品牌,让产业服务乡民、让旅游助力乡村发展。

4 讨论与结论

本文的研究对象基于2019—2022年政府公布的乡村名录,具有数据丰富、实时性强、权威性强等特点,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发现地形、坡度、河流等要素对旅游型乡村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如历史文化等对旅游型乡村产生的影响则通过查阅文献和政府评定标准进行分析。同时,ArcGIS等软件技术的进步也为数据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未来应扩大乡村旅游资源的研究数量,完善旅游型乡村的评定机制,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布局及驱动因子,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更多合理化的建议。

4.1 关于空间结构的讨论

从评审制度上看,旅游型乡村大多能很好地呈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山西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得晋南地区旅游型乡村占比高达42%,而晋北地区仅占22%,且旅游型乡村零星分布,使得山西省旅游型乡村形成南多北少的格局,这与韩瑛等的研究结论相符。从人文环境上来看,山西人安土重迁,乡民有衣锦还乡的期待。例如,晋商文化影响下的晋中地区旅游型乡村的分布;传统风水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西乡民的村落选址,大部分旅游型乡村位于河流聚集的阳面地势低缓区域,符合农耕文明影响下的理想选址,这一点在晋南地区尤为明显,与赵宏波等 的研究结论相符。山西乡民在传统乡约村规等影响下还注重选址周围是否有大量已居人口,这种现象不仅符合人类聚居的低地性和群居性,还在空间上使旅游型乡村呈现集聚现象。

4.2 关于影响因素的讨论

利用GeoDetector进行交互探测发现,两因子的共同作用对变量的解释力更强,表明旅游型乡村是多因子共同影响的产物,国内学者如赵宏波 、胡金龙等也有同样的研究结论。自然环境对旅游型乡村的分布有很大影响,但分布格局更是乡民在自然基础上创造人文景观的见证。本研究不仅强调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基于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分析交通、人口等因素对旅游型乡村的影响。

4.3 结论

1)在空间分布上,山西省旅游型乡村整体呈集聚型空间分布,形成了两个集中片区和3个次集中区。旅游型乡村数量南多北少,南北差异明显。旅游型乡村主要分布在晋东南和晋中地区,晋北地区虽有部分集聚区域,但分布数量少、范围小、集聚性不明显。晋城、忻州、临汾的旅游型乡村数量较多,而大同、运城、太原、朔州则较少。

2)在影响因子程度上,山西省旅游型乡村的分布格局与地形起伏度、交通条件及距河流距离有明显关联,即地势平缓且距公路和河流较近地区的旅游型乡村分布较多。人口和坡度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型乡村的布局,人口集中或坡度较缓的村落更容易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

3)旅游型乡村的空间格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地形、河流及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协同效应远大于单一因素。此外,人文环境、历史文化、风水理念等方面亦深刻影响着乡村聚落选址、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需要考虑历史文化等其他因素对旅游型乡村空间布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九霞,张凌媛,罗意林.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2):318-334.

[2]KUMAR S, VALERI M.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actors influencing rural tourism: a hierarchical approach[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22,35(2):385-407.

[3]LOPEZ-SANZ J M, PENELAS-LEGUIA A,GUTIERREZ-RODRIGUEZ P,et 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sumer behavior in rural tourism—the importance of image and loyalty for host communities[J].Sustainability,2021,13(9):4763.

[4]LOPEZ-SANZ J M,PENELAS-LEGUIA A,GUTIERREZ-RODRIGUEZ P, et 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ural tourism in depopulated areas[J].Land,2021,10(9):985.

[5]黄细嘉,张科,王红建,等.乡村旅游发展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23,38(2):16-29.

[6]冶建明,贺明阳,袁家梁,等.乡村旅游动机、旅游涉入与游后行为作用机制研究——以吐鲁番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7):203-208.

[7]吴清,陈嘉琳,冯嘉晓,等.广东省乡村旅游开发资源分布格局及开发潜力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41(5):77-83.

[8]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1):102-118.

[9]ROSALINA P D, DUPRE K, WANG Y .Rural tourism: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definitions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2021,47(9):134-149.

[10]XI J, WANG X, KONG Q,et al.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duced by tourism[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25(4):497-511.

[11]OSIN R F, PURWANINGSIH N K, ANGGAYANA I W A. The model of development tourism village through the involvement of millennial generation in Bal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and Multireligious Understanding,2021,8(1):300-306.

[12]馮亚芬,俞万源,雷汝林.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2):236-243.

[13]孙九霞.传统村落: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J].旅游学刊,2017,32(1):1-3.

[14]卢松,张小军,张业臣.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8,38(10):1690-1698.

[15]荣慧芳,陶卓民.基于网络数据的乡村旅游热点识别及成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2848-2861.

[16]程哲,蔡建明,崔莉,等.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1):143-150.

[17]王秋龙,程蓉,吕俭.安徽省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3,37(1):57-63.

[18]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7,72(1):116-134.

[19]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报社,2006: 33.

[20]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报社,2006: 157.

[21]韩瑛,贾林雨,张成莉,等.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1):196-202.

[22]赵宏波,魏甲晨,苗长虹,等.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4):70-77.

[23]解扬.古典公共性的生成:乡约的合理性与明代思想史上的和会趋势[J].人文杂志,2022(9):54-63.

[24]龚胜生,李孜沫,胡娟,等.山西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3):416-425.

[25]胡金龙,滕耀宝,樊亚明,等.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21,41(3):580-588.

(责任编辑 齐蓉晖;责任校对 白丽媛)

[收稿日期]2023-04-07

[基金项目]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18A13),山西省艺术规划办课题(2021A128)。

[作者简介]崔正(1998—),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及旅游行为;樊童生(1998—),男,广西忻城人,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及旅游资源规划;阮诗赟(1999—),女,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及旅游资源开发;吴觉妹(1996—),女,海南儋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土地利用管理。

[通讯作者]冯文勇(1967—),男,山西保德人,忻州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及旅游行为。E-mail:cz18834416566@163.com

猜你喜欢
山西省空间旅游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空间是什么?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创享空间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