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3-12-04 11:03王亚博崔茗禹董学祥金成楠
商展经济 2023年22期
关键词:测度韧性吉林省

王亚博 崔茗禹 董学祥 金成楠

(延边大学 吉林延边 133305)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速正不断受到各种突发事件的扰动。在内外部形势复杂严峻、充满重重挑战的背景下,各区域经济系统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提升自身经济韧性以应对环境变化,从而寻求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可能。

吉林省,东北三省之一,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不仅是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更是如今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市场化、国家“T型”发展战略的提出,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从全国来看出现了相对下滑的趋势。2004年,“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逐步改善的同时,由于吉林省在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因此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的干扰时,其受到的冲击影响也更为严峻。研究吉林省区域经济韧性可以为提高吉林省应对风险能力、实现经济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1 经济韧性的概念

1.1 韧性概念的演进过程

韧性最初仅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用于表示材料在受到冲击时吸收能量的能力。1973年,韧性被美国生态学家Holling引入生态学科中,并提出了工程韧性概念。随后,他又提出生态韧性的概念,表示系统在受到冲击扰动时能够突破回弹限度,实现从一个均衡状态到另一个均衡状态。

不管是工程韧性还是生态韧性均未突破均衡论观点,而经济发展不可能处于均衡状态,因此这对社会经济系统并不适用。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之后对韧性概念进行研究时选择突破均衡论观点,从动态演化视角去研究韧性,提出了演化韧性这一概念。演化韧性最早应用于行为心理学,用来表示一个人在遭受冲击扰动影响后能够保持或快速恢复其心理健康的适应能力,而后这一概念被引入区域经济学领域。动态演化的观点认为,韧性绝非一个单一恢复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过程。这一观点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系统的非均衡演化特征,符合经济发展特征,适用于研究社会经济系统。

1.2 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

学者们深探韧性概念,持续拓展对韧性的理解。在此背景下, Simmie等学者从演化的视角提出,区域经济韧性的核心特征在于其适应能力。而Martin等人则将区域经济韧性定义为区域在面临冲击时能够抵制或恢复其原有经济增长轨迹的能力,或者转向新的发展路径的能力。基于复杂适应理论,Martin从综合角度提出了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全面定义,具体涵盖四个关键维度。首先是抵御力,指区域经济系统在冲击面前的能力,即其抵挡、减缓或化解冲击的能力;其次是恢复力,即区域经济系统在遭受冲击后,能够迅速回到原有经济增长轨道的能力;再次是适应及再组织能力,指区域经济系统在经历冲击后,积极调整内部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的能力;最后是创新力,即区域经济系统在经历冲击后能够打破原有的发展路径,发掘新的发展方向以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此观点被广泛接受,并被看做目前对区域经济韧性最准确的定义。

2 研究现状

2.1 经济韧性的测度

目前,主流的测度经济韧性的方法一共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核心指标法即选择核心变量进行评估,构建敏感性指数,对比其在冲击前后的数据变化,测度区域经济系统在面对冲击时的弹性和适应能力,并分析在受到外部干扰后与干扰前核心变量的变化情况,核心指标包括就业、失业、贸易量、GDP增长率等数据。这种方法必须在识别冲击扰动后,划分不同的变化阶段并找到一个基准状态,然后预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出各阶段实际产出与预测产出的差值作为经济韧性值。Brakman(2015)等采用失业人口和GDP这两个核心指标来测度2008年次贷危机后欧洲国家的区域经济韧性;徐媛媛等(2017)使用GDP作为地区敏感度指数,对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并分析产业多样性与经济韧性的关系;刘逸等(2020)着重考虑了区域内部差异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选择GDP、出口、工业增加值、失业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测度指标测算其经济韧性指数,并解释了区域内部差异的形成原因;王奇珍等(2021)运用核心指标法以金融危机作为研究背景,选取就业率等数据作为核心变量,对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进行了衡量,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的经济韧性进行比较。核心指标法是根据核心指标的预期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测度经济韧性,难免存在单一和片面的缺陷,无法全面综合地体现出区域经济韧性。

第二种方法是指标体系法。即通过理论分析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评估区域的经济韧性水平。Briguglio(2006)是最早采用指标体系法测度经济韧性的学者,其从宏观经济稳定性等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而后其他学者也大胆地探索建立区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的方法,Polese(2015)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也是从四个维度来衡量区域经济韧性;Yu等(2018)则是从六个维度构建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鲁飞宇等(2021)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抵抗、更新、再定位和恢复这四个维度构建了其工业韧性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长三角地区的工业韧性水平及其演化特征进行了评估;管昌玲等(2022)从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探究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韧性,并分析了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影响效应。指标体系法虽然能够较全面地体现出区域的经济韧性,但关于经济韧性指标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学术界至今还没有普遍认可的观点,因此,不同的选取方法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差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2.2 文献评述

近年来,国内外对经济韧性的研究使得该概念逐渐清晰,相关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为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经济韧性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为止,我国关于经济韧性的研究还存在两点主要问题。

第一,在相关理论体系方面的研究落后于国外学者。不管是韧性概念的三次演进,还是区域经济韧性概念的不断丰富,我国学者均未与相关研究前沿接壤,更多的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并总结出相关理论。相比之下,国外学者Holling等在经济韧性方面则做出了杰出的创造性贡献。

第二,经济韧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缺少权威的方法。这是国内外在经济韧性研究上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在两个主要使用的方法中,核心指标法多选取与GDP和就业或失业率相关的数据作为核心指标。指标体系法较多根据Martin提出的韧性的四个维度来选取指标,由于不同选取方法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可能存在不同学者对同一系统的经济韧性的评价有较大差异性的情况。

因此,我国对于经济韧性的研究既需要吸收优秀研究成果的经验,也需要加强本土化研究,以丰富我国在经济韧性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的吉林省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是评估吉林省经济韧性水平的前提,同时也能够为各区域构建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3 吉林省经济韧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选取原则

构建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时,遵循科学性原则是首要的。这一原则要求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指标,确保所选取的指标能准确反映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在科学的指标构建过程中,应在区域经济韧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三个特征:区域经济韧性的复杂适应性、非均衡性和动态演化性。同时,借鉴现有研究成果,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提高指标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其次,经济韧性指标选取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要求经济韧性指标的构建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实施性。指标应该是可量化和可测量的,能够提供清晰的测度方法和标准。同时,指标还应与经济政策和现实需求相匹配,能够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再次,要遵循地域性原则。地域性原则要求经济韧性指标的构建考虑到目标区域的地域特点和差异。指标的选择和构建应充分考虑到目标区域的特色产业、资源禀赋、区域发展差异等因素,确保指标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最后,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经济韧性指标的构建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指标体系应包括各个经济领域的关键指标,既要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也要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同时,指标体系还应涵盖社会、环境等相关指标,以全面评估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效果。

3.2 吉林省经济韧性指标体系结构

鉴于区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仅采用核心指标进行测度过于宏观和单一,因此,本文选择了指标体系法来构建吉林省经济韧性指标体系,以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式刻画吉林省经济的韧性水平。根据经济韧性概念,从抵御恢复力、适应调整力、创新转型力三个纬度选取指标。参考已有研究、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公路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比重(%)、粮食产量(吨)、财政自给率(%)、一般预算收入(亿元)、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支出比率(%)、产业高级化指数(%)、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作为二级指标(见表1)。

表1 吉林省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3.3 吉林省经济韧性指标体系说明

3.3.1 抵御恢复力

抵御恢复力是指一个地区在面对外部冲击或灾害时,能够迅速恢复到正常经济状态的能力。在抵御恢复力指标体系中,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和公路路网密度等四个指标。这些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地区经济的整体恢复能力和韧性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规模和增长的重要指标。较高的地区生产总值通常表示经济发展良好,具备应对外部冲击和压力的能力。人均生产总值是地区生产总值除以人口数量得到的指标。选择人均生产总值是为了衡量地级市每个居民在经济产出方面的平均水平。较高的人均生产总值意味着该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生活水平相对较好,对外部冲击和压力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粮食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能力和食品供应安全的重要指标。本文考虑到农业在吉林省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农产品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将粮食产量纳入指标体系。较高的粮食产量意味着吉林省具备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在突发危机情形下应对食品供应压力的能力。公路路网密度是衡量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地区互联互通的指标。选择公路路网密度作为经济韧性指标是因为交通基础设施与市场的扩大、企业和居民的跨地区合作和交流密切相关。较高的公路路网密度使得该地区在应对经济冲击和运输压力方面更具优势,也代表着地区经济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公路网密度四个指标在吉林省经济韧性体系构建中均为正向指标。

3.3.2 适应调整力

适应调整力是指一个地区或经济体适应和调整自身以应对外部冲击和变化的能力。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在面对不利经济条件或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做出调整并保持经济稳定的程度。适应调整力包括 城镇人口比重、财政自给率、一般预算收入三个指标。城镇人口比重是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也反映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变化时,具有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地区通常拥有较强的适应调整力。这是因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具备更多的产业多样性、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集聚优势,使其更具自我调整和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财政自给率是指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自主筹资能力的占比。高财政自给率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财政收入来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具有较高财政自给率的地区通常具备更加丰富的财政资源,并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变化。一般预算收入是衡量地方政府财政健康状况和财政可持续性的指标。一般预算收入通常用于支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就业创造,从而增强经济的适应调整力。根据以上分析,城镇人口比重、财政自给率、一般预算收入三个指标在吉林省经济韧性评价体系中均为正向指标。

3.3.3 创新转型力

创新转型力是指一个地区或经济体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变化时,能够通过创新和转型来适应和应对的能力。创新转型力包括 科技支出的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产业高级化指数三个二级指标。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是一个衡量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的指标。科技创新能力和投入是创新转型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增加科技支出占比,地区能够培育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研水平,并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与升级。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也是衡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渠道。具有较高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的地区通常能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教育资源,能够为创新和转型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这些人才能够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地区经济创新发展。产业高级化指数是衡量地区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益方向发展程度的指标。拥有较高产业高级化指数的地区通常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转型能力。通过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地区可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外部的变化和冲击,使地区经济更具韧性。根据以上分析,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产业高级化指数在吉林省经济韧性评价体系中均为正向指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分析韧性演化的过程以及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梳理国内外关于经济韧性的概念、理论模型和测度方面的文献,从抵御恢复力、调整适应力、创新转型力三个纬度构建吉林省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基于市域测度经济韧性的角度,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地域性、全面性的原则,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粮食产量等10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并对指标进行详细说明。期望能够通过对指标构建体系的研究,为后续吉林省市域经济韧性的测度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测度韧性吉林省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