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广和
(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同时,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也正经历着新一轮大调整、大变革,伴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世界霸权主义盛行、单边主义持续扩张,世界形势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世界发展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体育强国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体育发展不仅是党和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向,也是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层面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在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既有特殊的贡献,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虽然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霸权主义等肆虐全球的背景下,纵横交错、相互激荡的外部环境也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大局”的重要论述及谋划“两个大局”背景下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如何稳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努力达成2035 年如期或提前实现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对及时总结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在“两个大局”指导下作出有效应对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在这一关键且最好的发展时期理应担负起责任,履行好使命。同时,当今世界也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年来频发的代理人战争使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使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3]。因此,如何在“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期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体育事业的使命与面临的形势,对促进我国体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中,在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上,我国体育健儿更是为祖国获得了多项荣誉,取得了突破性成绩,鼓舞了民心,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担负着不可或缺的责任与使命。
1.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体育事业的发展既是国家强盛的标志,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反映,其发展不仅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也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家庭紧密相关。首先,发展体育事业能够激发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体育运动参与意识,主动把体育运动作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4];其次,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国家欣欣向荣的变化,体验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篇章;最后,体育强国建设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体育事业的主体确定为人民,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让人民的体育需求得到全面的满足。因此,体育事业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仅让人民群众精神愉悦,还增加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亦更加有利于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最终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2.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体育事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标准之一。从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程度可以窥见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潜力[5]。体育事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促进群众体育发展,通过普及体育知识、鼓励参与体育活动,实现增强群众身体体质的目的;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让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展示中国风采、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通过体育文化的输出,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通过体育展现文化软实力是我国体育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除了关注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体育已成为人们心中又一关注点和兴趣点。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自豪感、荣誉感,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体育需求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6]。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发多元,体旅融合、体医融合、体卫融合等体育渗透现象愈发明显。同时,数字赋能体育、“互联网+体育”“体育+互联网”、人工智能体育、体育符号文化等综合性体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常态化。体育事业多元化形式发展对我国的体育产业、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建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有力助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进程。
4.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条件与必然要求。体育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精神内核[7]。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追求诚信、崇尚秩序、尊重规则的体育运动,其能激发运动员形成顽强拼搏、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比赛中充分展现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不怕挫折、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运动员特有的为国奉献、为国争光的凝聚力等等。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国争光、促进全民健身意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其能够激发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广大民众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激发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搭建国际交流平台。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概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理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梦与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是息息相通的[8]。因此,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国际力量的支持。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事业的发展担负着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责任,尤其在国际大型体育比赛中,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会有许多交流、切磋的机会。而高水平的竞技展示更会让外国运动员、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对我国产生认同感,把中国体育的形象向全世界展示,帮助外国人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因此,体育国际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与稳定的国际秩序,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9]。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大国博弈全面加剧,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特别是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国际局势风起云涌。体育虽然具有跨越意识形态的国际属性,但大变局下受国际政治的波及,体育也难以“独善其身”,这也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和形势。
1.变局下体育政治化倾向重新抬头。体育具有政治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但体育政治化对体育发展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20 世纪80 年代美苏冷战时期,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就曾受到大国竞争与政治抵制的影响,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体育泛意识形态化现象[10]。事实上,体育赛程的执行是需要得到政治权力保障的,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使体育政治化再次甚嚣尘上,导致各国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体育项目发展畸形、政治权力腐败,甚至是对各国人民生活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11]。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国始终坚决反对体育政治化,认为执意将体育政治化,损害的是包括所在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利益、国际奥林匹克事业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这既不得人心也会让推动者沦为笑柄[12]。很显然,体育政治化使体育遭受损害的风险陡增,不利于世界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在2020 年7 月17 日国际奥委会线上会议指出的,许多国家在利己主义的驱动下导致了更多的对抗,使体育与奥运会都面临着被政治化的风险。
2.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外交受到挑战。当前,西方一些国家不顾全球化大发展趋势,淡化团结合作,专搞小圈子,甚至不惜牺牲全球大发展红利,使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加剧。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用尽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间的关系,背弃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更扰乱了国际格局及国际形势。而体育事务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一无序竞争的漩涡中,对我国体育外交的正常化产生不良影响,对体育外交下加强国际友好互动与促进世界人民间友好交流的必然功能提出了挑战[13]。例如美国政府公然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宣称不派任何外交或官方代表出席2022 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继后美国政客又不断炒作所谓“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这一系列行为无疑会让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受到损害,是大变局下具有负能量的典型事例[14]。尽管2021 年11月休斯敦世乒赛上中美跨国混双组合出战,向世界展示了“乒乓外交”的延续,但也充分反映出大变局下体育外交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体育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加强世界交流最好的手段。正如南非前总统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所说:“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它能鼓舞人心,它能团结人们,它的力量无可取代。”体育应该也能够为动荡变革期的世界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3.新冠疫情后体育发展负重前行。持续3 年的新冠疫情对于全球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对体育来说也不例外。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体育事务合作被迫压缩,参与国际体育赛事明显减少,竞技体育赛事的社会效应也明显降低[15]。党和政府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于一些集体项目赛事的举行,实行空场比赛或严格控制看台上座率,使体育产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体育赛事的社会效应也显著降低,同时新冠疫情对我国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常态化也对群众体育产生较大的影响。疫情反复导致大面积停工、停学,群众工作和学习都需要依托网络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骤减,居家办公、学习的时间增多,长期不参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意识也随之减弱,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及民众的身体健康。
体育事业的发展程度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预示了今后发展的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6]。从“大”到“强”,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事业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正确认识体育发展的本质,坚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初心、遵从我国体育发展的既定方向,赓续我国体育事业的辉煌。
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70 多年里使体育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地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26 天就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担负起新中国国民体育的领导工作。1952 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这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及体育运动的训练工作给予了强大的鼓舞[18]。但由于当时我国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体育发展条件明显不足,发展经验欠缺,又无现成的体育发展路径可循,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一度受到了阻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断探索与大胆创新,终于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即利用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使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尤其是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榜第一的历史性成就。而在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则以“国家积极倡导,社会多方支持,全民共同参与”为基本思路,给予了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以极大的动力,在较短时间内就掀起海浪般的全民健身热潮[19]。
进入新时代,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下,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体育事业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事业、担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体育强国梦的重任。党和国家在总结前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经验时反复强调“既要小康,也要健康”的小康社会建设理念,使全民健身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内容、新结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思路,继而赋予了体育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程中艰巨而光荣的使命[20]。特别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双重复杂环境下的成功举办,这既展示了中国的自信与担当,也证明只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国各项体育事业高速健康发展的愿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近现代以来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与使命,也是历代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远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既与中国古代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相连,也与中国近代的悲痛苦难史及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史紧密相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表达出了不同的时代要求,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后其内涵才日趋丰富[22]。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有了新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3]。总书记用“中国梦”概括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伟大理想。
体育使人幸福[24]。民族振兴离不开体育事业的发展[25]。体育是评判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26],同时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早在19 世纪60 年代,体育就被引进中国并成为军事训练项目,抑或是用于强身健体成为中华儿女“民族救亡、民族复兴”的重要手段,赋予了体育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27]。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育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的体育教育观点。1955 年,刘少奇指出,“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健康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周恩来则认为“开展劳卫制运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身体健康,更在于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政治任务”。1984 年8 月,邓小平指出,“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要把体育搞起来”[28]。由此可见,在体育由西方引入我国的特殊时代背景之下,体育早已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着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永葆“青春”本色,使自身在历史滚滚潮流中不断向前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期。尽管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最佳发展时期,但是当今世界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盛行,体育政治化重新抬头,政治军事格局发生历史性变革,地缘政治紧张、粮食和能源短缺、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甚至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也正面临着挑战,在这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确面临挑战,但从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只要始终坚持体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就一定能够按照既定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29]。这既是体育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重要作用的定论,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在“两个大局”交汇期的发展方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立足点与出发点。人民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价值所在[30],身体健康是决定人民幸福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以人民身体健康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心点”应始终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回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并实施的14 个五年规划(计划),人民至上纵贯始终。所有“五年规划”的出发点都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31]。1952年6 月,毛泽东就为新中国的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3 年新中国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并号召全国人民参与各种形式的广播操、课间操、工间操等;1954 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要求,将体育工作的发展重点放在“人民”身上[32]1010。1959 年9 月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当时的运动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先进劳动者。正是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我国竞技体育也有了极大提高,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使中国体育走向了世界,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一如既往地关心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体育发展的主体,体育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的目的就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33]。数据显示,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已接近4 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2%,达到并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标准的城乡居民人数比例已达90%以上[19]。目前,我国各类体育活动场地共达397.1 万个,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场地已达到了23个,人均健身场地面积为2.41 平方米,已建设体育健身工程路径的农(牧、渔)村地区也达到了90%以上[34]。这些数字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全民健身体育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更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体育发展理念,或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指令的颁布与实施,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践结果等,均将全民健身体育摆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最重要位置,将全民健身体育的发展作为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使我国全民健身体育成为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这也印证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以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因此,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面对任何形势与处境,只要将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最重要评定标准,就一定能够保证体育事业长期、健康、持续前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是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国家发展战略连续稳定实施的重要保障[35]。体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发展规划”就是要解决未来5 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及其与我国社会发展关系的问题,因此,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纵观我国前13 个成功的体育“五年计(规)划”,无不是以各个历史阶段的引领思想为基本前提。“一五”时期,在我国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背景下,“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人民的体质”成为该时期的主要发展内容;“二五”时期,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活动日益频繁,相比“一五”时期的体育发展方向,明确要求“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水平”[36]。尽管“三五”计划“四五”计划因受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响最终未能正式形成,但在《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草稿)》中还是明确提出,“进一步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与国防体育活动”[37]489-543。“五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前的最后一个五年计划,由于历史原因,该时期体育事业有所停滞,但随着中国社会由动荡向良性发展迈进,体育事业也逐步走上正轨。此后,“六五”计划至“十五”计划期间,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繁荣,使得我国体育向着全民健康、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扩大化等多维方向发展[38]。“十一五”规划至“十三五”规划时期,体育事业进入快车道,典型的标志就是,国家体育法的逐渐完善,“奥运争光计划”的顺利实施,体育强国建设的稳步推进。
纵观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均遵从着“五年规划(计划)”的引领[39],推动着我国体育事业的稳步前行。同时,在纵横交错的“两个大局”历史交汇期,我们更应坚信只要充分发挥《“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就一定能够经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化挑战为机遇,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育强国建设早日实现。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我国体育事业担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且正处于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同时也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考验,我国体育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但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奉守树立人民体育为人民的发展理念,结合我国体育发展实际,就一定能够继续发挥体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体育发展形势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我国也不例外。自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为了应对体育事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并遵从国情与体育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原则,我国历经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和“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四个战略演变过程[40],在这些体育发展战略演变过程中,反映出了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1958 年由于一些国际势力在国际奥委会名单上刻意保留“中华奥委会”,人为制造“两个中国”,中国奥委会先后退出了15 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在此背景下,我国实行重点发展群众体育活动,带动竞技体育训练,保证竞技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状态的单一领域发展特征。直至1979 年新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我国为了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实施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且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2008 年北京奥运会我国金牌总数上升至第一名时,民众对金牌的“餍足效应”产生[41],我国体育发展逐步向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挺进。特别是随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 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相较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更进一步,充分说明实现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由此可见,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单一体育领域的发展显然已无法满足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需求,只有大力实施全民健身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体育形态间的协调、均衡发展,以多领域体育融合发展为特征,以人民群众体育需求为根本目标,不断补齐补全体育发展短板,才能有效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充分、均衡发展,为实现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是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建构相互合作、公平竞争、和平发展的新的世界格局,逐步实现人类对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的愿望[4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当选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时表示的,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体育作为构筑国际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构件,其开展环境与发展状况必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内容[43]。从国际局势看,尽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体育政治化重新抬头等,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是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满足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低碳生活、统筹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包容共生等为发展理念[44]。这些发展理念不仅衍生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五大发展理念,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理念的主旨高度契合,与变局下的“乱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育的本质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使人类通过体育运动能够获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体育运动中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竞技运动的规则性,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均衡发展,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局面[45]。处于新发展阶段的我国体育遵循新理念,应继续强化各体育形式在国际国内协调发展,促进全民健康、满足人民体育需求,通过承办各类大型赛事,架起与世界人民之间友谊的桥梁,加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交流,通过体育法治的建设与世界人民共同维护竞技体育发展“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以此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内涵,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途径。
体育外交是指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采取体育手段交往的特殊外交活动。在体育外交活动中体育与政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为国家政治服务[46]。事实上,体育是最强大、最廉价、最直接及危险性最低的一种外交政策手段,因此,体育外交常常被用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或是缓和国家间的矛盾,进而达到推进国家间关系的目的[47]294-308。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国际关系问题日趋复杂、微妙,通过惯常的外交手段很难得到顺利解决,体育外交便应运而生,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外交也成为了我国外交活动的重要途径,体育外交为我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间的交往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的体育外交历程,1949 年,由新中国第一个学生体育代表团参加第2 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及第10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拉开了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序幕[48]。由于我国在不同时期所受到不同国际环境的影响,先后又经历了“团结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为首要目标”的体育外交、“团结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外交、“一条线、一大片”的体育外交等政策变化[49]。特别是1979 年国际奥委会恢复新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后,我国体育外交又先后经历了“奥运外交”、“主场赛事”立体化外交、公共外交、“全面引领”4 个体育外交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体育外交实践。这些体育外交实践,为国家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带动了我国外交的全面发展,树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形象,捍卫了国家的根本利益,促进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外表达了我国和平发展的根本理念,加速了我国融入全球化发展战略的进程[50]。
但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的退潮与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大国间的博弈加剧等因素出现,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51]。特别是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各类风险,使当今世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52],也给我国体育外交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在“两个大局”背景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体育外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夯实我国体育外交的基础,争取最大的体育外交话语权,积极创建新型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外交体系,主动投入到国际体育的各种外交事务中去,使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能够稳步前行,并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体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标志性事业,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近现代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民族救亡”是引进现代体育的动因,“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驱动我国走向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的体育发展道路。当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将为我国2035 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提供机遇与保障。但同时当今世界也正面临着大变局,世界动荡变革,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或将较长时间存在。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体育的宗旨,把胸怀“两个大局”作为谋划体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认真贯彻体育现代化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国体育现代化。